孫中山先生認為,民生是社會進化的動力,民生是人民的生活,是社會的生存,是國家的民生。中國作為壹個貧窮落後的國家,需要采用歐洲的生產方式,發展資本,振興工業,以達到富強的目的,避免歐洲資本主義制度的種種弊端。民生主義包括平均土地所有權和資本控制兩個內容。平均地權是通過核定地價、按價收稅、按價購買的方式,把社會改善進步帶來的土地漲價收回給國家,不讓地主享受到土地漲價的好處;控制資本是通過國有大企業振興工業和開發豐富資源,發展國有資本和限制民間資本,防止民間資本操縱國計民生和造成貧富懸殊的壹種方式。
而且連土地所有制都是孫中山解決土地問題的方法!主要內容是“在完善社會經濟組織時,世界上的土地價格是核定的。”其現有的土地價格仍屬於原所有者,革命後社會改善進步的價格增加部分屬於國家,由人民享有。"
看看這個解決土地問題的方法
中國是壹個農業大國。從歷史上看,無論是政權的更叠,還是社會形態的變遷,土地問題始終是壹個根本性的問題。土地問題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民生問題。孫中山先生自己認為:“土地問題能解決,民生問題就能解決壹半。”
孫中山先生的“均地權”思想,不僅希望中國農民千百年來期盼的“耕者有其田”成為現實,而且保護了農業國最廣大階級的權益,解除了農民的苦難,實現了社會正義。也希望通過制定土地價格,按價征稅,按價購買,向社會公開漲價,避免不勞而獲,平均社會財富,防止土地投機,保障國家民生,促進工商業發展。
孫中山先生提出解決土地問題的時候,中國已經有壹種土地投機的風氣:“許多人把土地當作賭博的工具,搞投機。俗話說的好,就是炒地。本來有很多塊地不值錢,十幾二十年後才會值高價。但因為有投機者操縱,提前擡高土地,這種地價就更不均衡了。”
更重要的是,他遊歷了歐美發達國家,目睹了這些國家的弊端。在這些國家中,少數人從土地中獲得豐厚的利益,甚至富如敵國是很常見的。他在民生演講中,講了壹個當時在歐美廣為流傳的故事:
澳大利亞壹個地方,在市場建立之前,地價很平。有壹次,政府想拍賣壹塊土地。那時候土地很貧瘠,除了當垃圾場沒別的用途。大多數人不願意花高價購買它。突然,壹個醉漢闖進了拍賣行。當時拍賣師在要價。大家回的價格是100元,200元,250元。250元還回來的時候,沒有人加價。拍賣師問是否已經加到300元。當時那個醉鬼醉得壹塌糊塗,答應我出價300元。在他還價後,拍賣人把這塊土地記在了他的名下。賣了地之後,大家散了,他走了。第二天,拍賣師做了壹個賬單,問他土地價格。他不記得他昨天喝醉後做了什麽,所以他拒絕承認這個賬單。後來,當他回憶起喝醉後的所作所為時,他感到非常後悔。但對於政府來說,又不能違約,只好花大力氣策劃,想盡壹切辦法給拍賣師湊夠300元。他得到土地後,無法長時間關註。十幾年過去了,那塊地周圍已經蓋起了高樓大廈,地價很高。有人從他手裏買了那塊地,付給他幾百萬美元,但他還是不肯放手。他只是把土地轉租給別人,總是自己收租金。後來這塊地的價格漲到了幾千萬,酒鬼成了澳洲第壹富豪。
這種圈地、炒地造成了少數人極度富裕,社會沒有平等可言,會滋生很多社會弊病。在孫中山先生看來,土地增值的部分是社會帶來的財富。無論是上海還是廣州,如果不是人口聚集帶來的商業繁榮,地價也不會大幅上漲。因此,溢價部分必須返還國家,用於社會事業投資。
孫中山先生提出的土地問題,不同於封建時代的皇帝和農民起義領袖們要求改變土地制度的主張。孫中山先生提出的批地價、加價還公的方法,是在目睹了歐美發達的工業文明“地價日升”,甚至“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的社會病後,對中國未來可能回到別人老路的壹個預警。孫中山先生認為,歐美的這些社會問題“在中國還處於萌芽狀態,但將來總會發生。”他希望中國能向歐美學習:“如果我們想解決這個問題,現在就必須抓住機會。如果等到工商業發達了,就沒有辦法解決了。”工商業發達,“文明進步,地價日升”,造成“富者愈富,貧者愈貧”,會造成嚴重的社會問題,他甚至認為會引發社會革命。他擔心中國壹旦“到那時還收拾不了,就會變成大革命”,“革命的東西應該只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使用,不應該經常傷害人民”。在孫中山先生看來,在進行國民革命和政治革命時,設法同時改善社會和經濟組織,防止隨後的社會革命,是他的“最大責任”。
環顧歐美發達國家,孫中山先生未雨綢繆,從土地問題入手,對中國社會可能出現的問題發出預警,主張調整土地資源帶來的利益,健全完善社會經濟組織。今天,我們重溫80多年前孫中山先生的預警,然後面對我們所處的現實。除了增加對孫中山先生的敬仰之外,更多的是感慨和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