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指示劑顏色的細微變化難以分辨,導致測量誤差較大,特別是在較暗或混濁的油中,個體間的終點判斷差異增大;
(2)需要大量油樣,中和滴定時間長;
(3)檢測低酸值油脂的靈敏度和準確度低;
(4)該方法需要大量的化學試劑和藥品,復雜的溶液配制和酸堿滴定程序,難以滿足現場快速檢測的要求。
這種方法的原理是利用食用油酸敗產生的遊離脂肪酸與試紙上的試劑反應,然後根據試紙的顏色變化與標準比色塊進行比較,從而判定食用油樣品的酸敗程度。
楊力等人開發了快速比色法測定食用油酸價。該方法利用食用油酸敗產生的遊離脂肪酸與試紙中的pH試劑反應,試紙的顏色變化反映食用油的酸價變化。但這種試紙法存在穩定性差、誤差略大的缺點,壹般只適用於定性或半定量檢測。因此,有必要研究和提高酸價試紙的均勻性和穩定性,以提高其準確性和穩定性。該方法在食用油酸敗的快速檢測和現場檢測方面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陳曼等人用0.15% (w/w)的酯酶在印度℃的恒溫水浴中酶解天然棕櫚油,並制備不同遊離脂肪酸濃度梯度的棕櫚油。利用近紅外光譜掃描,通過多元線性回歸建立校正模型,可以得到棕櫚油中遊離脂肪酸的含量。該方法測定速度快,總分析時間為5分鐘,環境溫和。
艾哈邁德·a 1-阿拉威等人開發了傅裏葉變換紅外光譜法(F1皿)快速準確地測定食用油中遊離脂肪酸的含量。該方法重現性好,與傳統滴定法擬合性好。雖然近紅外光譜法有很多優點,但儀器昂貴,需要用化學計量學方法建立標準樣品光譜特征與被測組分含量之間的數學模型。該方法用於食用油酸價的測定。電位滴定法是壹種經典的分析方法,具有設備簡單、操作簡便、準確度高等優點。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離子選擇電極的迅速發展為電位滴定提供了壹批良好的指示電極,提高了靈敏度和選擇性。電位滴定法測定酸度或酸值的準確度比壹般滴定法高,更適用於有色溶液、渾濁溶液或無合適指示劑判斷終點的滴定分析。
測量原理是將指示電極(玻璃電極)和參比電極(甘汞電極)或復合電極插入油樣溶液中形成原電池,其電動勢與溶液的氫離子濃度有關。測定酸值時,在用標準堿溶液滴定油樣溶液的過程中,用pH酸度計連續測量溶液的mV值(或pH值)。隨著滴定劑的加入,遊離脂肪酸的濃度因中和反應而不斷降低,因此指示電極電位隨之變化。當滴定終點臨近時,指示電極電位會突然升高,測量的mV(或pH值)會突然改變。然後,從測量的mV值(或pH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