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球菇的種植
大球蓋菇菇朵大,色美、味鮮、嫩爽脆、口感好,富含多種人體必需的氨基酸及維生素,有預防冠心病、助消化、解疲勞等功效,是國際菌類交易市場中十大菇種之壹。 壹、大球蓋菇的生長發育條件 (壹)營養 大球蓋菇屬於草腐菌,人工栽培營養來源可從稻草、麥稈、玉米稈、亞麻屑、蕎麥殼、木屑等獲得。利用上述幾種原料搭配使用,菌絲能生長旺盛,並能獲得較高產量。 (二)溫度 大球蓋菇屬中溫型菇類,其菌絲體生長溫度範圍較廣,壹般在8~32℃,生長最適溫度在23~27℃,在低溫下菌絲生長緩慢,但不至於影響其生長,而當溫度升高至32℃以上時,菌絲長速明顯減弱,超過36℃時菌絲停止生長,持續時間長時則會造成死亡。子實體原基分化最適溫度10~16℃,子實體生長最適溫度為16~21℃。溫度升高,子實體長得快,朵型較小,易開傘。而在較低的溫度下,子實體發育緩慢,朵型較大,柄粗且肥厚,質優不易開傘。 (三)水分(濕度) 基質中含水量高低與菌絲生長及長菇量有直接的關系,其菌絲體生長要求培養料含水量65~70%為宜。培養料中含水量過高,菌絲生長不良,表現為稀而細弱,甚至還會使原來生長的菌絲萎縮。在實際栽培中,有時常發現由於菌床因被雨淋過後,基質中含水量過高,而嚴重影響發菌,雖然出菇,其產量也不高。子實體發育階段需要較高的空氣濕度,壹般要求在85~95%,方可刺激出菇,否則,菌絲雖然生長健壯,但空氣濕度低,其出菇也不理想。 (四)空氣 菌絲體生長階段對氧氣要求不高,子實體發育階段則要求充足的氧氣,栽培場所要加強通風換氣,保持空氣清新。 (五)光照 菌絲體生長階段不需要光線,原基分化和子實體發育則需要壹定的散射光,因而在實際栽培中,栽培場所選擇半遮陰的環境,栽培效果更佳,壹是產量高,二是菇的色澤艷麗,菇體健壯。 (六)酸堿度 菌絲體適於微酸性的環境中生長,培養料和覆土材料的pH值以5.5~6.5為宜。 (七)覆土 大球蓋菇屬需要覆土才能出菇的食用菌,覆土材料以具有團粒結構,保水透氣性良好的腐殖土,以森林表層土、果園中的壤土為好。切忌用砂質土和粘土。土壤的pH值以5.7~6為宜。 二、栽培生產技術 (壹)工藝流程 (二)技術要點 1.栽培季節。在正常氣溫下,整個生產周期在120~180天,壹般春栽以氣溫回升到8℃以上,秋栽以氣溫降至30℃以下即可播種,最好播種節令應結合出菇期處於16~21℃的季節。處於這壹溫度範圍菇體健壯,色澤好。 2.栽培場所選擇及構築。菇場選擇在避風向陽、三陽七陰或四陽六陰、排水良好又近水源的地方,土壤以偏酸性、富含腐殖質、保水性和透氣好的為佳。栽培方式常采用畦栽,畦寬80~120厘米,溝寬40厘米,長度不限,畦面成龜背形或平整,四周開排水溝。鋪料前畦面噴藥殺蟲菌,並撒生石灰消毒。為防止蚯蚓危害,可在畦上澆1%的茶籽餅水。若選用山地作菇場,必須撒用滅蟻靈、白蟻粉等藥品滅蟻。 3.栽培料種類及配方。⑴純稻草100%;⑵大豆稈50%,玉米稭(帶葉)50%;⑶稻草80%,木屑20%;⑷甘蔗渣80%,木屑20%;⑸稻草40%,蕎麥殼40%;⑹亞麻屑100%;⑺亞麻屑80%,蕎麥殼20%。上述原料不需添加其他輔料即可栽培。 4.原料處理。 ⑴稻草浸水:在建堆前,稻草必須先吸足水分,把凈水引入水溝或水池中,將稻草直接放入水溝或水池中浸泡,邊浸草邊踩草,浸水時間掌握在2天左右。若采用水池浸草,要求每天需換水1~2次。稻草浸水有三個目的:壹是讓稻草充分吸足水分;二是降低基質中的pH值;三是使其變得柔軟以利於草堆緊實而又便於操作。若采用淋噴方式,具體做法是:把稻草放在地面上,全天噴水2~3次,並連噴6~10天,保證稻草都吸足水分。 已浸泡過或淋透的稻草?讓其自然滴水壹天,使其含水量達70~75%。可以用手測的方法,即分別抽取有代表性的稻草壹小把,將其擰緊,觀察水滴滲出的情況,若草中有水滴滲出,且水滴是斷線的,表明含水量達到適度;如果出現水滴是連續不斷的,表明其含水量過多;若擰緊後無水滴滲出,則表明含水量偏低。水分不足的稻草,必須補足水分再建堆,而含水量過高的稻草可延長其滴水的時間。 ⑵預堆發酵:只有當白天氣溫高於23℃以上時,為防止建堆後草堆發酵,溫度升高,影響菌絲生長,才需要進行預堆。其具體做法是:將已浸泡過或淋透的草放在平地上,堆成寬1.5~2米,高1~1.5米,長度不限的草堆。草堆要堆得結實,隔3天後再翻壹次堆,之後經2~3天即可移入栽培場地進行建堆播種。 5.稻草鋪料播種。將浸泡和處理好的稻草鋪在床面上,分三層鋪料二層播種,最下壹層鋪料8~10厘米,壓實,均勻穴播菌種,種塊以核桃大小,間隔20厘米×20厘米,麥粒種用撒播;再鋪第二層料,料厚10~12厘米,第二次播種同上,最上層鋪料2~4厘米,總厚度在25~30厘米,幹草用量為20~30千克/米2,菌種用量每平方米2瓶(袋)。播種後直接利用畦溝的田土打碎後覆蓋在料面上,覆土厚度3~5厘米。覆土後隨即蓋上草簾}稻草或其它稭稈 ,播種遲的可在覆土層面上蓋上壹層地膜,而後再蓋草簾。 6.亞麻屑鋪料播種。將預處理的亞麻屑鋪在剛收割晚稻不久的冬閑田上(不必整畦),料底寬70厘米,高20厘米,鋪料時將料踩實,麥粒種用撒播,棉籽殼混合料種用點播,播後再蓋上1~2厘米厚的亞麻屑,並用木板壓實壓平,每畝用料8000公斤左右,菌種用量每平方米2瓶(袋)。播種後直接利用畦溝的田土打碎後覆蓋在料面上,覆土厚度3~5厘米。覆土後隨即蓋上草簾}稻草或其它稭稈 ,播種遲的可在覆土層面上蓋上壹層地膜,而後再蓋草簾。 三、發菌期管理 溫度、濕度的調控是大球蓋菇栽培管理的中心環節。在栽培過程中應根據實際情況采取相應的調控措施,以促進菌絲的恢復和生長。 (壹)稻草水分調節 播種後的20天內,壹般均不直接噴水於菇床上,平時補水噴灑在覆蓋物上,而不使多余的水滲透入料內。若此期間遇到雨天,應謹防雨水滲入造成堆內濕度過大,需用薄膜覆蓋在覆蓋物之上,待雨後再掀開薄膜,同時註意排除菇床四周的積水。 (二)菌絲生長期水分調節 播種後2~3天菌絲開始萌發。3~4天菌絲開始吃料,菌絲生長前期壹般是不噴水或少噴水。經過20天之後菇床上的菌絲量已明顯增多,有時菌絲已占培養料的1/2以上的部分。經過這段時間,菇床表面的草有時會出現幹燥發白現象,這時應適當噴水,噴水應輕噴,菇床四周的側面應多噴,中間部位應少噴或不噴,如果菇床上的濕度已達到要求,就不壹定天天噴水,否則會造成菌絲衰退。 (三)堆溫調節 在正常情況下,建堆播種後1~2天,堆溫稍有上升。壹般要求堆溫20~30℃,最好控制在25℃左右,菌絲長勢快且健壯。為了防止堆溫出現異常現象,要在建堆播種之後,每天早晨和下午定時觀測堆溫的變化,若發生異常現象,應及時采取相應的措施。例如當堆溫在20℃以下時,宜在早晨及夜間加厚草被,並在堆上覆蓋塑料薄膜,待白天日出時再掀去薄膜。反之,遇到堆溫偏高時,可在堆中心部位間隙打2~3個洞,洞口直徑掌握在6厘米左右,洞深度15~20厘米。總之在不同季節栽培大球蓋菇,可以通過場地的不同遮陽程度來調節堆溫的變化。 四、出菇期管理 大球蓋菇菌絲體生長後期生長力很旺盛,當土層的內菌絲開始形成菌絲束(壹般在覆土後15~20天),再經2~5天就扭結成大量的白色子實體原基(通常在播種後50~60天出現)。這壹時期管理重點是搞好保濕及加強通風換氣。 (壹)水分(濕度)的調控 出菇階段要求空氣相對濕度為90~95%,秋季氣候較幹燥,要註意菇床的保濕,以免影響出菇。通常將排水溝灌滿水並需保持覆蓋物及覆土層呈濕潤狀態。若采用草簾覆蓋的可用噴霧的方法來保濕。在掀開覆蓋物時,結合檢查覆土層的幹濕情況,若覆土層呈濕潤狀態可不必噴水;反之,出現幹燥發白,必須適當噴水。此外,還要抽查堆內的含水量情況,要求菌絲走透草料後,稻草變成淡黃色,用手捏緊培養料,既有松軟感,又有濕潤感,有時還稍有水滴出現,這是正常現象。倘若有黴爛狀或擠壓後有連續不斷線的水珠出現,這是不正常現象,應及時采取補救措施:壹是停止噴水,掀去覆蓋物,促進菌床中水分蒸發;二是開溝排水,盡量降低地下水位;三是在菌床面上或地面側面打數洞,促進菌床內空氣流通。 (二)溫度調控 當溫度低於4℃或超過30℃,均不長菇。在不同的季節出菇的表現差異較大,其中4~5月和9~11月這兩個時期溫度適宜,出菇快且整齊。而到了深秋或冬季播種,整個生長期明顯延長,其出菇期也會相對延長。在出菇期間,可通過調節光照時間、噴水時間和場地的通風程度等使環境溫度處於理想的範圍。長菇期間若遇到霜凍,壹是要註意加厚草被,蓋好小菇蕾;二是要少噴水或不噴水,防止菇受凍害。只要蓋好草被,再加上地溫的保護,其菇蕾可以安全越冬(可采用保護棚栽培)。如果讓菇蕾裸露在外面,氣溫又低於0℃,菇蕾受幹冷風特別是西北風的襲擊,可造成凍害。 出菇期的澆水、通風、換氣、采菇等需翻動覆蓋物,因此在管理過程中要輕拿輕放,特別是床面上有大量菇蕾時,可用竹片把覆蓋物稍為隆起,以防覆蓋物碰傷小菇蕾。菇蕾長至直徑2厘米時,可適當減少噴水量,掌握輕噴少噴的原則,以免造成畸形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