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件”是安康宴席桌上壹道菜的組合名稱,就像清朝皇宮舉行盛大宴會時,要有“滿漢全席”壹樣。在安康,“八大件”是用來招待非常尊貴的客人,或者家裏有大喜事時,主人精心準備“八大件”與親朋好友分享,犒賞鄉親們,過年除外。安康家家戶戶接待客人都是“八大件”,菜肴精美,吃法非常講究,在對來訪者表示尊重的同時,也能體現主人的好客和喜悅。
在安康,吃“八大件”極其重要。雖然過年的時候,家家戶戶都要準備“八大件”等親朋好友來賀新春,做工和選材不是壹般家庭主婦所熟悉的,但是按照《八大件》的歌,“四葷四素,醋在中;還能做出色、香、味俱佳的“八大件”。
“八大件”菜品分為涼菜和熱菜兩大類。涼菜也是開胃品。朱莉婭的菠菜必須放在桌子中間,左右兩邊是燉豬耳朵和醬香牛肉,左邊是燉菜,右邊是燉魔芋,底部中間是蓮藕,另壹邊是白河為蛋和酸辣雞胗。壹定要按照上青下白,四角是肉,四面是素菜的安排。綠葉代表藍天,蓮藕代表大地,尊天地的思想在飲食中得到了完美的體現。涼菜以酸、辣、鹹為主,正好為擅長葡萄酒的人提供了最好的開胃品,也為不擅長葡萄酒的老年人和年輕朋友打開了品嘗美食的胃口。配涼菜的壹定是精致的醋湯。涼菜“八件套”在小心翼翼的刀工下,外表美觀,卻沒有添加任何調料。吃之前要把它們放在桌子中間的調味盤裏取醋湯,吸收湯裏的酸辣麻等味道。這個醋湯的制作很有講究。在安康,十個涼菜和九個壹樣。永遠的區別是醋湯的配制。用醋煮,湯的味道必然是苦的。如果用滾燙的油倒醋,酸味會平淡。如果將八種香料熬制的香湯與開水混合,然後註入安康手工制作的香醋,加入少許黃豆制作的醬油,湯汁燒開後調入麻油和辣油裝盤。這酒很快就進入了英雄男女的喉嚨,開胃菜起到了引導杯中烈酒的作用。
酒量不好的也有好菜上,涼菜正在吃,熱菜按照“壹湯幹,先蒸後炒,先鹹後甜”的順序慢慢上來。熱菜以燜、蒸、炒為主,有酸、甜、淡、醇等不同口味。據安康文化名人張峰先生介紹,大年三十期間,安康人吃“八大件”有壹個約定俗成的規矩,即第壹道熱菜必須是蒸雞皮粉,雞要去皮,粉條要寬;第二道菜是糖醋鯉魚。綜合起來,它意味著“雞比魚更能慶祝來年的好運”。其余菜品準時排列,順序為壹個清蒸菜加湯,壹個炒菜,八個菜為標準。蒸菜為廚房裏的主婦做下壹道菜提供了充足的時間。最後壹道菜要麽是豆腐腦蒸肉,要麽是蒸飯,二者選其壹,還有宴席。到了吃飯的時候,也有喜歡玩的主持人。米酒端上來後,他們會當場撒上白糖,倒上壹點自家釀的酒,用火點燃。藍焰過後,米酒更香,這也是新年興旺的象征。大家壹起動筷子,吃米酒,主菜就算上了。吃的時候四個素菜當下飯,壹個是水綠豆芽,壹個是酸辣酸菜,壹個是豬血豆腐幹,壹個是木耳拌桃仁。飽餐壹頓,唱著安康的花鼓燈,敲著鑼鼓,忘了安康的“八大件”。我高興到深夜,2008年的節日壹直持續到第二天,回到酒席上,再次面對“八大件”,忘記了歡樂的花和鼓。
安康地處南北交匯處,飲食習俗呈現出鮮明的山地性和交融性。在食物構成上,既有稻作文化的色彩,也有麥栗文化的印記。四川路以小麥和水稻為主,兩山以小麥和玉米為主。糧食作物品種很多,南北水果都有種植。每個月都可以品嘗到幹果和鮮果。有黑木耳、香菇、松茸、銀耳等各種特產。肉、禽、魚、蛋種類繁多,成為稻作文化和麥栗文化的交融地帶,既有南方吃米而生的智慧,也有北方烹飪而成的質樸。而且安康人善於儲藏食物。幹辣椒、江豆幹和幹蘿蔔在城市和農村隨處可見。熏肉和豆腐掛在爐子上。盆盆罐罐裏放著幹豆豉和豆腐腦,大壇子小壇子裏保存著各種素菜。這些不同的食物或者被曬幹,或者被鹽浸泡,或者被熏制。可作為“八大件”的主要原料。壹年四季,貴賓來了,隨便走進壹間屋子,足不出戶就能端上壹會兒七菜八碗,四季的蔬菜壹次采齊,滿滿壹桌子,讓人目不暇接。
(目前還沒有圖片,請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