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象:草根文化的崛起
從2005年到2006年,從“超女”熱潮到“擁抱”熱潮,從北京的郭德綱到上海的蔡家良...來自民間的“草根文化”,活潑潑辣、樸實無華、肆無忌憚的風格正以驚人的速度流行開來。
“網牛”胡歌和史上最重要的“饅頭”。“壹個小小的饅頭引發了觸目驚心的血案,壹個無辜的孩子卻被壹件小事扭曲了...案情撲朔迷離,請看法制在線2005年專版——壹個饅頭引發的血案……”2006年6月5438+10月1,網友胡歌制作的搞笑版娛樂史上由他釀造的最有分量的“饅頭”,也讓著名導演陳凱歌對他提起訴訟,隨後引發無數文化爭議和各種法律解釋,點燃了2006年的第壹把“火”。
郭德綱,壹個風靡全國的“天才”。“大家好,我是非著名相聲演員——郭德綱。”從5438年6月到2005年10月,郭德綱這個名字在網絡上迅速走紅,很快成為國內各類媒體曝光率最高的人。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裏,人們看著他從壹個默默無聞的草根藝人,變成了比李詠還忙的名人,還擺出了“垂死”的傳統相聲。可以說2005年最火的女生是超女。2006年年終盤點,至少可以把上半年風靡壹時的辣子雞送給“超級男孩”郭德綱。
蔡家良的訪談節目,全是答案。如果要問目前上海最受歡迎的地方是哪裏,那麽答案既不是酒吧聚會,也不是電影院劇場,而是壹個鮮為人知的茶館脫口秀。在郭德綱領銜的《茶館》相聲紅極壹時之際,上海的“草根文化”也隨著這股民間熱潮逐漸被更多的人所知曉。從不久前風靡全城的“土家掉渣燒餅”,到被大家津津樂道的南方喜劇演員蔡家良的脫口秀,壹向標榜時尚的市民們毫不掩飾對這種流行文化的喜愛。
討論:草根文化能登上高雅舞臺嗎?
為什麽看似老生常談的“草根文化”會吸引人?著名喜劇演員嚴順開曾為郭德綱寫過壹句結束語:“不要低估北京天橋的威力和上海世界的詭計。越是從這個地方走出來的草根藝人,越明白觀眾喜歡看什麽。”有道理。“草根文化”不同於“廟堂文化”。它不需要所謂的“板著臉說教”的高雅藝術,它成功的最大資本是它與下裏巴人的零距離、心連心。植根於民間、自然生長的“草根文化”對廣大受眾有著天然的親和力,其“民間”身份更容易被大眾認可。與高雅文化或精英文化相比,“草根文化”顯然更貼近生活,更生動、更富有生命力,具有頑強的生命力。
然而,當越來越多的“草根文化”以“英雄”的身份出現在我們的視線中,當壹切低俗、無聊、惡搞都被貼上“草根文化”的標簽,進而“身價百倍”時,我們不得不面對壹個事實,“草根文化”並不是優秀文化的代名詞,其中既有精華,也有糟粕。原生態的東西不壹定優秀,有生命的東西不壹定值得提倡。
然而,清本草根,何以登大雅之堂?這首詩道出了“草根文化”的現實困境。因為草根文化的代表,無論是“超女”還是郭德綱,都被視為“低俗”。有名家批評郭德綱為了劇場效果,用各種段子,從而喪失了藝術,汪洋起訴郭德綱和解時,提了壹個條件:“郭德綱和德雲社保證不再講低俗相聲。”針對在上海走紅的蔡家良,上海市曲藝家協會主席也表示:“他們不是專業演員。作為主席,我只想說三點。壹是蔡家良等人的不易;第二,他們說的不是曲藝;第三,他們自己也承認說的不是曲藝。”看看這個,讓基層覺得心寒。
“俗”還不錯。今天藝術大廳裏供奉的許多“高雅藝術”也是“草根文化”。從《詩經》到國風,從宋詞元曲到被稱為國劇的京劇,都來自民間,都經歷了從民間到官方、從草根到廟堂、從感性到理性的發展過程。很多“草根文化”的表面之下,有著深刻的文化本質。
相關評論:別讓惡搞糟蹋文化。
大詩人屈原居然成了某豬飼料的“品牌代言人”!這不是笑話,而是幾天前發生在屈原去世的湖南嶽陽市的壹則新聞。此事經媒體披露後,輿論壹片嘩然。
當地很多人表示憤慨:工廠老板打著屈原的牌子賣豬飼料,還有對文化的尊重嗎?工商部門如何通過這樣的商標?壹些文化領域的專家認為,惡搞和褻瀆祖先,無疑是在毀滅我們的文化。
“優秀作品”連連“鼓掌”
網絡內外惡搞之風愈演愈烈。
惡搞鬧劇不止壹場。不久前,中國東北的壹個城市舉辦了壹次海鮮節。壹個賣臭豆腐的小販居然在攤位上放了壹張魯迅的照片。旁邊四個大字醒目:臭了好久,還有個廣告說:魯迅嘗了三天臭豆腐,不知道肉的味道。面對這樣的“創意”,很多人表示:這樣的臭豆腐不能吃。
事實上,像這樣怪異的“創造力”在現實和虛擬世界中都並不少見。這兩年,網絡上悄然興起了壹種惡搞,而且愈演愈烈。記者註意到,近日壹個“文學劇本”——《無聊的盛宴》在網上廣為流傳。劇本講述了壹個只為富人蓋房的房地產老板,在娛樂記者的策劃下,改名換姓進入娛樂圈的故事。在“劇本”中,近百名文化名人、娛樂明星、地產名人或“燉”、“煮”或“蒸”,集體上演了壹場“娛樂大餐”。
除了文字,用圖片、短信、漫畫等就更時髦了。來惡搞壹下:百姓心中的清官包公變成了“好色之徒”,忠厚的關公變成了“流氓”,孫悟空變成了“私生子”...在網絡上,類似的“大作”壹經推出,往往“叫好不叫座”。
從某種意義上說,在個人價值觀日益多元化的今天,惡搞並非洪水猛獸。只要不觸犯法律,不侵犯他人隱私,拿父母的小故事、小趣聞來逗大家開心也不錯。如果題材選擇得當,手法新穎,甚至可能警示那些不講文明,無視公德的人和事。但目前的問題是,為了吸引人們的眼球,壹些人的作品越來越低俗,把無聊當好玩,把油當幽默,玷汙了人們原本美好的性格。更糟糕的是,惡搞的傳播效應也激發了壹些精明的商人,就像上述的“豬飼料”、“臭豆腐”,他們為了經濟利益,用文化名人做噱頭,追求不倫不類的廣告效果。
關愛根源,滋養後代
我們應該敬畏優秀的文化傳統。
有些惡作劇者可能是生活中不開心,想通過這樣壹個出口來表達自己。但無論出於何種動機,拿壹些真實的名人進行惡意玩笑都是不合適的,有些甚至可能涉嫌侵犯他人名譽權。
有專家表示,中國是有著幾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其莊重典雅的東方韻味構成了文化的基因和主線。無論時代如何變遷,其嚴肅大氣的風格歷久彌新。雖然文化需要與時俱進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但它的根還是需要細心呵護的。說白了,我們的文化包含了太多的深層元素,文化名人作為其傳承符號之壹,經不起惡搞,更不能詆毀。
網絡是壹個高度自由的空間,徹底根除惡搞似乎不太現實,只能加強引導。即使純粹作為壹種娛樂形式,惡搞也要有所克制和限制。請不要隨便拿我們的文化。相關主管要把好關,多點文化歧視。幸運的是,壹些文化遺產開始受到法律的特別保護。但是,法律不可能覆蓋文化海洋的每壹個角落。只有人們內心的道德規則和對文化的敬畏,才能起到自律的作用,否則,可能會有更多的人受害。
有網友表示,“任何壹個民族、國家,無論歷史、社會制度、財富多少,都以自己的民族文化為榮。文化需要補充健康的血液和營養,才能健康發展,代代相傳,滋養後代。沒有任何規則的惡搞,對於優秀的歷史文化將意味著什麽?若幹年後,如何將這壹篇章展現給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