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
端午節,也被稱為五月五日,是中國三大重要節日之壹,因為它在農歷五月初五。另外兩個節日是中秋節和農歷新年。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節、五月節、艾節、端午節、重午節、午節、夏節。雖然名字不壹樣,但是各地人的習俗都是壹樣的。端午節是中國兩千多年的老習俗。這壹天,家家戶戶掛鐘造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遊百病,戴香囊,備祭品。
意義
端午節的第壹個意義是紀念歷史上偉大的民族詩人屈原。屈原,名平,戰國時楚國人。生於楚威王武歷正月初七,或二十七年,卒於楚襄王九年。
端午節的第二層含義是伍子胥的忌日。著名的楚國人伍子胥和他的父親、兄弟都被楚王殺死了。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到吳國幫助吳國伐楚,在五戰中進入楚國都城郢城。當時楚平王已經死了,子胥挖了壹個墳墓,鞭打了300具屍體,為殺父仇人報仇。吳王何璐死後,他的兒子夫差繼承了王位。吳軍士氣高漲,被越國打敗。越王勾踐求和,夫差答應了。子胥建議徹底消滅越國,但夫差不聽。吳被越國屠殺,被越國收買。他被讒言陷害,夫差相信了他,給了他壹把劍,子虛死了。子胥,忠臣,視死如歸。臨死前對鄰居說:“我死了以後,要把我的眼睛挖出來,掛在吳京東門上,看著越軍進城滅吳。”夫差聽了大怒,於五月五日把子胥的屍體用皮子包起來扔到河裏。因此,據說端午節也是紀念伍子胥的日子。
端午節的第三個意義是紀念東漢孝順的女兒曹娥,她救了溺水的父親。曹娥,東漢上虞人。她的父親在河裏淹死了,幾天都沒有看到她的屍體。那時,孝順的女兒曹娥只有十四歲,日夜在河邊哭泣。17天後,他也在5月5日投河自盡,5天後撈出父親的屍體。這就被傳為神話,再傳到縣衙總督那裏,縣衙總督把它立為碑,讓弟子韓丹春作悼詞。孝女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有金所作碑。後來,為了紀念曹娥的孝心,在曹娥投江的地方修建了曹娥廟。她居住的村莊被重新命名為曹娥鎮,曹娥去世的地方被命名為曹娥河。
端午節的第四個意義是紀念現代革命女詩人秋瑾。秋瑾於六月五日殉難。後人欽佩他的詩歌,哀悼他的英勇事跡。它是為了紀念詩人節而舉行的,詩人節被定為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秋瑞熊,建湖第壹人,小顧,浙江紹興人,年輕時能歌善舞,善作詩、詞、賦,愛好騎術、劍術。花木蘭、秦良玉在世時,28歲參加革命,影響很大,策劃了起義。他們在會上被清兵逮捕,於光緒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紹興宣恒口英勇犧牲。
習俗
劃龍舟
在汨羅江畔,每年端午節都會舉行盛大的龍舟比賽。比賽前,通常先祭祀曲子廟。四面八方的人們,穿著新衣,扶老攜幼,擡著龍頭,先去曲子廟祭拜,獻上粽子、饅頭、飲料等祭奠屈原的遺像。然後,牧師在“頭龍”的頭上綁上壹條紅綢子,“頭龍”就把龍頭擡到河邊洗澡。洗完後,把龍頭放在船頭,然後開始賽龍舟。
吃粽子
“粽子是香的,香的廚房。艾葉清香撲鼻。桃枝插在柵裏,出門便見麥黃。”這裏陽光明媚,那裏陽光明媚,到處陽光明媚。這是壹首描述古代端午節的流行歌謠。壹般來說,世界各地的人們都有相同的慶祝端午節的習俗,在端午節吃粽子在整個中國都是壹樣的。
3865閱讀
搜索
端午節的由來很簡短,40個字。
中秋節的由來大約是30個字。
端午節的簡要起源
端午節的兒歌和童謠
小學生端午節知識50字
100端午節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