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最重要的節日是臘八節。從先秦時期開始,臘八節就被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好運。如今,人們每到臘八就煮粥,以示不忘祖先節儉的美德,並希望神靈帶來豐衣足食的好年景。所以我今天要講的是臘八粥的故事。
故事
臘月初八的每壹天,家家戶戶都要忙上壹陣子,專心誠意地煮壹鍋臘八粥,暖暖胃,營造壹個熬過寒雪的氣場,為年底鋪路。那麽臘八節是什麽節日呢?我再和妳談談
臘月最重要的節日是臘八節。從先秦時期開始,臘八節就被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好運。如今,人們每到臘八就煮粥,以示不忘祖先節儉的美德,並希望神靈帶來豐衣足食的好年景。所以我今天要講的是臘八粥的故事。
故事
臘月初八的每壹天,家家戶戶都要忙上壹陣子,專心誠意地煮壹鍋臘八粥,暖暖胃,營造壹個熬過寒雪的氣場,為年底鋪路。那麽臘八節是什麽節日呢?我再和妳談談這個民間故事。
據史料記載,這壹習俗起源於佛教。佛祖釋迦牟尼在無憂樹下生活後,許下了周遊世界的大願,以此“安身立命”,為眾生積累良好的關系。有壹天,由於連日跋涉,肚子空空如也,導致體力嚴重透支,倒在了河邊。壹位好心的牧羊女采摘了各種幹果和野生豆子,加上五谷雜糧,熬成壹鍋濃稠的粥,壹勺壹勺餵進嘴裏。醒來後,釋迦牟尼慢慢恢復了體力。經過七天七夜,終於在菩提樹下成佛,修成正果。此後,每年的這壹天,也就是臘月初八,全國各地的寺廟、和尚都要念經,善男信女、眾生效仿牧羊女,用各種米豆幹果煮粥煮飯拜佛,也是表示誠意。
還有壹個民間傳說,臘八粥與明朝皇帝朱元璋有關。朱元璋小時候給財主放牛,經常挨打,吃不飽飯。壹天,老牛壹摔倒了,摔斷了腿。老財主氣得把朱元璋關在廚房裏,不肯給他飯吃。時間長了,他餓得胸口貼著後背,不得不到處找吃的。他偶然發現壹個老鼠洞,打開壹看,裏面有大米、豆子、芋頭、紅棗。他把這些東西混在壹起,煮了壹鍋粥,又香又甜。朱元璋做了皇帝後,吃慣了香噴噴的菜肴,忽然想起了小時候因為肌肉饑餓而吃的那鍋鼠食粥。然後他讓廚師用100個水果煮了壹碗甜粥。這壹天恰逢臘月初八,所以取名臘八粥。看到皇帝吃臘八粥,滿清文官們紛紛效仿,流傳到民間,成為壹種習俗。清朝雍正年間更是盛行,皇帝親自給每位大臣壹碗粥。僅壹天的開銷就花了幾千兩銀子。可想而知臘八節在皇室和普通百姓心中有多重要,內涵有多深刻。這就是臘八節的傳說。
太湖故事
全國很多地方都有吃“臘八粥”的習俗。煮粥用的食材大致相同,但其來源可能不同。
在皖西環太湖壹帶,俗語是這樣說的。
很久以前,在壹個地方有壹座很大的寺廟。寺廟裏僧侶和雜工的人數沒有確切的數字。反正每頓飯都要標個鈴。炒菜的鐵鍋會和木柵欄壹起壹人深,鏟子就像現在的鏟子。
在眾多的僧人中,有壹個當年被師父收留的孤兒。這個少年患有痢疾。雖然長得醜,但是不好吃,也不懶。寺廟裏所有的和尚都喜歡他。有壹年冬天,山被大雪封山,交通受阻,山外的糧食運不進來,廟裏就開始缺糧了。飯菜非常節儉,懂事的雅和尚總是等師傅們吃完才吃剩菜。久而久之,由於嚴重的營養不良,他變得骨瘦如柴。
轉眼間,臘月初八,廟裏只剩下最後壹餐飯了。雅和尚把所有的雜糧收集起來,煮了壹鍋粥,油鹽俱全,味道真的很好。粥沒有完全煮好。雅和尚爬上鍋桌,拿起壹把大鏟子攪拌了幾下。由於體力不支和饑餓,他頭暈目眩,身子向鍋中央探去。
像往常壹樣,和尚們趕到廚房吃飯,大家都在吃著香噴噴的粥。快完工時,他們發現小和尚不見了。負責往竈下塞柴火的和尚說:“我記得他在竈上!”"這時,壹個和尚想往碗裏加點粥,拿起鍋鏟就往下撬。當他把它翻起來的時候,上面露出了幾根人骨,和尚發出壹聲驚呼:“哦,不!鍋快煮死了!"突然,廟裏所有的和尚都痛哭起來:"我們把和尚和粥壹起吃了!罪過罪過。"
僧侶用最好的禮儀做最虔誠的儀式,超越了獻出生命的亡靈。從此以後,每年臘月初八,我都要煮壹鍋壹樣的粥,為了紀念貧僧雅。
慢慢地,這種習慣也傳播到了民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