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陵以西是酉水。距離沅陵城15公裏是酉水第壹鎮——烏蘇。鳳灘大壩距烏蘇30公裏,庫區經永順、保靖至裏耶...
酉水河上有許多梯級大壩,激流變成了湖泊。尤其是發源於源頭的湖北來鳳和湖南龍山,更是隔著酉水河兩岸。真的是龍鳳呈祥,龍鳳呈祥。
酉水河流域風光旖旎,群峰挺拔,處處可見奇景,令人心馳神往,流連忘返。
酉水被稱為土家族和苗族的母親河。據史書記載,秦始皇滅巴蜀後,壩子五族分散到尤、陳、吳、吳、元五流,成為土家族、苗族先民。
土家族和苗族只是沿著酉水逆流而上,在湘、渝、鄂西的廣大地區開疆拓土,繁衍生息。由於特定的自然和歷史原因,酉水盆地是巴圖文化的主要沈積區,也是巴楚文化與漢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地帶。歷史文化源遠流長,民族文化多姿多彩。
酉水河流域人傑地靈,自然資源豐富,許多特色產品堪稱“物華天寶”,享譽世界。酉水河流域,景色壯美,山清水秀,生態植被保存完好,氣候適宜,被譽為“最具陽剛之氣的天然氧吧”,是最適宜人類居住的地方。
酉水又稱白河,其源頭是湖北的白水河。正是美麗的自然風光孕育了獨特的民族文化。在這裏,妳可以觸摸歷史的痕跡,聆聽古老的天籟之音。
酉水河也是湘西人民的母親河,是湘西與外界物質交換和文明傳遞的主要通道。烏蘇比是這條河上的第壹個物資集散地。
壹批批木船靠人力劃槳拉竿,把湘西的桐油、五倍子、獸皮、藥材等土特產源源不斷地通過烏蘇運出去,再把下遊港口的洋油、洋鹽、洋布、洋日用品帶回來。妳灘險水急,船危。從保靖到常德,來回往往要壹個多月。在漫長的航海日子裏,船工們共同為齊心克服大自然的困難,為了消除胸中的壓抑,調節生活,逐漸創作出與水上工作密切相關的獨特歌曲,帶有強烈的地域和音樂質感,夾雜著吶喊和吶喊。
可惜的是,在酉水河上築壩建了幾個電站,而隨著交通方式的改變,整個酉水河通航的歷史正式結束,酉水河谷的船夫號角聲也及時沈沒了。由於船歌的創作者和傳承人已經去世,將下壹部文字和音像作為“標本”保存下來,是保護許多失去了現實生活載體的民間文化的無奈之舉。
烏蘇鎮也消失了,改成了尤爾鄉,這讓烏蘇人對自己的鄉情感到惋惜。歷史總是新的,永無止境。
在酉水河流域,我們可以看到用河卵石釣魚的三種方法,即釣巴顏魚、砸扁頭、離叉。這三種釣魚方法都很有意思,我們小時候都做過。這可能是古代風俗留下的活化石。
巴顏魚附在水中的隱巖上。這條魚有壹個奇怪的特征。當人們用手觸摸或折斷它時,它不動,仍然緊緊地攀在巖石上。只要把巖石拿出水面,巴顏魚在出水的壹瞬間就會自動脫落,這樣就可以用其他工具抓住它。
黑平頭是壹種長著黑胡子的鯰魚,藏在水下巖石下。釣這種魚的方法很簡單,就是搬起壹塊石頭去砸那些可能有魚的石頭。黑色的平頭受到極大的震動和驚嚇,浮到了水面上。
上遊,河水清澈見底。深潭被白晝倒映,河底的小小白石和帶花紋的瑪瑙石清晰可見。魚在水中來來去去,都漂浮在空中。
其實沈從文筆下的“邊城”就是今天湖南花垣縣的茶峒,《邊城》中提到的“白河”是酉水河,而不是鳳凰縣的“沱江”。由於《邊城》的審美藝術,小說《邊城》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有著獨特的地位。所以十幾年前茶洞正式改名為邊城。邊城被譽為“壹腳跨三省,湘西小南京”。西與貴州省松桃縣齊家鎮、重慶市秀山縣紅安鎮接壤,北與重慶市秀山縣鵝絨鄉隔河相望。是湖南省的西大門,湘西四大古鎮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