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最初的肯特級到後來的倫敦級和諾福克級,英國壹共建造了13艘巡邏艦。兩者設計相似,8門203mm炮(4門雙炮),高倩側,3座煙囪,但在速度、防禦、攻擊力的平衡上略有差異。肯特級的水線有25.4毫米厚的裝甲,水線以下的船體外側裝有魚雷保護線。倫敦級水線僅裝甲厚度25.4毫米,魚雷保護線位於艦體內部,有利於減輕艦體重量。諾福克級基本沿用了倫敦級的設計。
約克級是通過小型化來增加艦艇數量的壹種嘗試。但《倫敦條約》也將裝備203毫米火炮的巡洋艦列入限制範圍,所以只建造了兩艘。該型艦裝備6門203毫米艦炮(三座雙炮塔),水線裝甲厚度為76.2毫米,比肯特、倫敦和諾福克要厚得多。美國海軍的條約巡洋艦是戰列艦之後的主力艦艇,所以都裝備了203毫米艦炮。美國海軍的假想敵是隔著太平洋的日本,所以美國條約重巡洋艦的續航能力很強。至於水線處的裝甲,最初的彭薩科拉級和後來的北安普頓級是76.2 mm,波特蘭級是127 mm,新奧爾良級也是127mm,但僅限於A炮塔到Y炮塔的部分..防護甲板、指揮官塔和炮塔的裝甲厚度也加強到30-50毫米,在主炮配置上,彭沙科拉級采用雙炮塔和三炮塔混合結構,艦首和艦尾各配備壹個雙炮塔和三炮塔。北安普頓級後,所有炮塔均為三聯裝,前炮塔2座,後炮塔1座,3座9門。組合炮的使用大大減輕了船體的重量。彭薩科拉級和北安普頓級最初裝備了魚雷,但很快就被拆除了,後面的各級條約巡洋艦都沒有裝備魚雷。
美國的條約重巡洋艦是頭重腳輕的,因為他們重視強大的火炮和防禦能力。最初的條約重巡洋艦不穩定,搖擺嚴重。
美國條約重巡洋艦的建造進度是簽約方中最慢的,最後壹艘已經服役1939。而且在條約期之後,其他國家都在盡力建造擁有152毫米艦炮的巡洋艦,但是美國海軍建造了更大的巴爾的摩級。日本也把巡洋艦作為戰列艦之後的主力艦艇。所以從單艦來看,日本條約重巡洋艦的火力、防禦能力、續航力都更勝壹籌。這和美國有些類似,只是日本當局特別重視魚雷武器。從其35節左右的高航速來看,日本的設計是最貪心的。華府條約前設計的顧瑛綠葉號,排水量8000噸,但配備了203毫米主炮(顧瑛),也是日本條約巡洋艦的先驅。
《華盛頓條約》簽訂後,日本在10000噸以下的巡洋艦上裝備了盡可能多的重武器,希望在艦隊決戰中發揮重要作用。在此指導思想下建造的妙高(4艦)和高雄(4艦)各裝備10炮(前6炮,後4炮),均為雙炮塔。苗學長建成時裝備200 mm炮,後改為203 mm炮,側甲厚102 mm。
作為苗先進級的改進型,高雄的側甲加強到1.27mm,魚雷發射管布置在上層甲板,加強了彈藥庫的防禦,增加了主炮的仰角,還有巨大的塔橋。
由於日本對條約重巡洋艦的設計要求太高,正式服役時的排水量往往超過原設計。雖然這種事情在其他國家也經常發生,但是從建成後的排水量超出原設計比例來看,日本的超出比例還是最大的。
日本的條約重巡洋艦總數為8艘,全部在1932年完成。之後,日本對這8艘巡洋艦進行了船體加固和武器更新。最早的法國條約重巡洋艦是杜肯級。但在《華盛頓條約》之前,法國已經決定建造3艘塞隆級高速巡洋艦,標準排水量7249噸,裝備8門152毫米艦炮,設計最大航速33節。塞隆級飛船的建造開始於1922,完成於1926。Duquene級可以看作是Therouin級艦的放大版,只是將原來的152毫米艦炮改為203毫米艦炮,並在彈藥庫、機艙、炮塔和指揮官塔增加了30毫米裝甲。設計航速33節,但杜奎恩級實際可以達到35.3節,塞羅因級甚至可以達到36.1節。Duquene級的主要任務是護航。
在那之後,四艘弗倫奇級重巡洋艦的防禦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四艘船都有壹些輕微的改進。水線裝甲厚度方面,首艦50 mm,後三艦54-60 mm,甲板和炮塔30 mm,動力稍有減弱,航速只有31節。
最後,“雙工”加強了它的裝甲。A炮塔至Y炮塔水線裝甲厚度110 mm,甲板80 mm,炮塔前側110 mm,航速仍為31節。
法國壹共建造了7艘條約重巡洋艦,到1934全部完成。在簽署《倫敦條約》之前,法國本可以建造更多的重型巡洋艦,但只建造了排水量7600噸、裝備三聯裝152毫米火炮的貝爾特級巡洋艦。最早的意大利條約巡洋艦是兩艘塔蘭托級巡洋艦。該級更註重速度,防禦較差,但裝甲厚度強於法國Therouin級。與法國條約重巡洋艦壹樣,塔蘭托號裝備了8門203毫米火炮(前4門,後4門),舷側裝甲厚度70毫米,甲板50毫米,炮塔110毫米。塔蘭托級擁有35節的速度,是最快的條約重型巡洋艦之壹。
四艘Zara級巡洋艦的防禦有了明顯的提升,可以算是準主力艦,航速32-33節,但裝甲厚度有了很大的提高。水線、炮塔、司令塔都是1.50mm厚,甲板有70 mm厚的裝甲,是列強建造的條約重巡洋艦中最厚的。但是,波爾紮諾級,意大利最後壹艘條約重巡洋艦,又回到了重速度輕防禦的老路。水線處裝甲厚度70mm,甲板50mm,炮塔80mm,指揮官塔100mm,航速35節。
意大利的條約重巡洋艦總數為7艘,全部在1933年完成。和法國壹樣,意大利沒有簽署《倫敦條約》,但是意大利沒有建造更多裝備203毫米火炮的巡洋艦,而是建造了裝備152毫米火炮的巡洋艦。
在《倫敦條約》限制主炮口徑的情況下,許多國家都建造了裝備152毫米艦炮的巡洋艦。條約到期後,雖然仍有國家堅持建造裝備152毫米艦炮的巡洋艦,但也有國家建造203毫米艦炮的巡洋艦。最後,現在還在建造203毫米加農炮巡洋艦的國家是美國和日本。美國建造了多艘巴爾的摩級巡洋艦,日本改裝了203毫米頂炮,建造了裏根級。英國、法國和意大利沒有建造裝備203毫米火炮的巡洋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