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艾草是什麽樣的?

艾草是什麽樣的?

茵陳蒿(英國)

別名茵陳蒿、濱蒿、茵陳蒿、艾蒿。

來源是茵陳蒿的幼苗。菊科植物。

植物形態多年生草本或半灌木。莖直立,高0.5 ~ 1m,木質基部,表面黃褐色,縱向有條紋,分枝多;他們年輕時都有褐色的絲毛,長大後幾乎無毛。葉1 ~ 3羽片深裂,下裂片寬而短,常短絲狀;中葉細長如發,寬約1mm;上面葉羽狀頭狀花序全裂,3裂或不裂,近無毛。頭狀花序小而多,密集形成復雜的總狀花序;總苞片3 ~ 4層,無毛,外層橢圓形,內層橢圓形,中心綠色,膜質邊緣;花黃色,管狀,外花3 ~ 5朵,雌花,可育,內花5 ~ 7朵,兩性,不育。瘦果長圓形,長約0.8毫米,無毛。花期為9月至6月10,結果期為6月10至2月10。

出生在山坡和路邊。它分布在全國各地。

當苗高6 ~ 10 cm時,采收春苗,去除老莖和雜質,曬幹。

該化學組合物含有6,7-二甲基秦皮乙素和揮發油,主要成分為α-蒎烯、茵陳素、茵陳醇、茵陳素和綠原酸。

味道微寒、辛辣、苦澀。

功能主要用於清濕熱,退黃。可用於治療黃疸、少尿、瘙癢、傳染性黃疸型肝炎。

同屬於壹種植物的濱蒿的幼苗被用作藥物。

茵陳蒿的幹燥地上部分。春季苗高6 ~ 10 cm時采收,或秋季萌芽時采收,除去雜質和老莖,曬幹。春收稱為“綿茵陳”,秋收稱為“茵陳”。

方法:去除殘根和雜質,粉碎或切碎。篩去艾草中的灰塵。

性格;角色;字母

綿茵陳:多卷成壹團,灰白色或灰綠色,渾身密被白色絨毛,柔軟如絲絨。莖很小,長1。5~2。5cm,直徑0。1~0。2cm,去除表面的白色絨毛後可以看到明顯的縱向紋路;易碎易斷。葉具柄;葉片展平後,分裂成壹片或三片羽狀復葉,長1 ~ 3厘米,寬1厘米。小裂片卵形或稍倒披針形,條狀,有尖的先端。氣息清香,味道微苦。

茵陳蒿:莖圓柱形,多分枝,長30 ~ 100 cm,直徑2 ~ 8mm;表面淡紫色或紫色,有縱向條紋和柔毛;重量輕,易碎,橫截面白色。葉緊密,或更多落葉;下部葉羽狀深裂二至三次,裂片條狀或薄,兩面密被白色;莖生葉羽狀分裂壹次或兩次,在基部有柄和絲狀裂片;頭部呈卵圓形,大部分呈圓錐形,長1。2~1。5mm,直徑1 ~ 1。2mm,短梗;總苞片3 ~ 4層,卵球形,苞片3裂;外層雌花6 ~ 10,最多15,內層兩性花2 ~ 10。瘦果呈長方形,黃褐色。氣息芬芳,微苦。

性味苦、辛、微寒。入脾、胃、肝、膽。

用法用量:6 ~ 15g。外用適量,煎服,熏洗。

儲存在陰涼幹燥處,防止受潮。

註(1)用於濕熱熏蒸引起的黃疸,可單用大劑量湯劑口服;也可與大黃、梔子同用。如小便不利,可與澤瀉、豬苓同用。本品對黃疸有較好的療效,故既可用於濕熱黃疸,也可用於寒濕或體陽不足所致的陰黃病。但應與溫中散寒的藥物配伍,如附子、幹姜等,以起到散陰寒退黃的作用。

摘自中國藥典

食療湯是廣東人常見的食療湯,用艾草和炒馬蹄蟹熬制,用猛火熬煮壹小時。

【藥材及產銷】茵陳主產於陜西、河北、山西等省。商品壹般叫綿茵陳,陜西產的叫喜茵陳,質量最好。除了本省的供應,還有南方各省。其他種類的省級和地區生產商,大多自己生產和銷售。

政黨選擇

①治陽明病,但頭出汗,身無汗,小便不利,渴水,體內瘀熱,體黃:茵陳,梔子十四(碎),大黃(去皮)。取兩升水於桶中,先煮茵陳,減六升,取二味於內,煮三升,分三份。尿有益,尿如皂角汁。(《傷寒論》茵陳蒿湯)

②治療腰以上發黃、脈沈緩、肢冷自汗:艾草二兩、附子八片、幹姜(制)壹片半。甘草(烤)壹兩。頂部粗糙,底部粗糙。分成四貼,水煎。(《虞姬魏壹》陳印四逆湯)

③患者金,多語,四肢無力,善睡臥,口吐粘液:茵陳蒿、白鮮皮各壹兩。兩味粗篩。每次服用壹個三錢畢和壹杯水,煎至六分鐘,吃前溫服,每天三次。(《聖濟宗錄》陳印湯)【編者段子】陳印的傳說據說華佗治了壹個黃疸病人,但是沒有好藥,也沒有治愈的辦法。過了壹會兒,華佗發現病人突然好了,急忙問他吃了什麽藥。他說他吃了壹種綠色的野草。華佗壹看是黃花蒿,就從地裏采了壹些,在其他有黃疸的人身上試了試,試了幾次都沒有效果。華佗去問康復的病人蒿是幾月吃的,他說是三月。華佗悟道,春日三月,陽氣升,百草發。可能三月蒿籽有藥性。第二年春天,華佗在三月采了許多青蒿,送給有黃疸的人。果不其然,他吃了壹顆好的,但是過了三月,青蒿就沒效果了。為了弄清黃花蒿的藥性,第三年,華佗對根、莖、葉進行了分類試驗。臨床實踐證明,只有幼嫩的莖葉才能入藥治病,並取名“陳印”。這就是“華佗三試青蒿”的傳說。他還作曲供後人借鑒:“三月苦艾,四月苦艾傳後世。”三月艾草治黃疸,四月青蒿當柴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