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泡法
壹、寬壺留根悶泡法
對於品質較好的普洱茶采取“寬壺留根悶泡法”。 “留根”就是經“洗茶”後從始至終將泡開的茶湯留在茶壺裏壹部分,不把茶湯倒幹。壹般采取“留四出六”或“留半出半”。每次出茶後再以開水添滿茶壺, 直到最後茶味變淡。
“悶泡” 是指時間相對較長,節奏講究—個“慢”字。 “留根”和“悶泡”道出了雲南普洱茶的茶性。采取留根和悶泡,既能調節從始傘終的茶湯滋味,又為普洱茶的滋味形成留下充分的時間和余地,達到“茶熟香溫”的最佳境界。
中壺"功夫茶"泡法
就是現沖現飲,每次倒幹,不留茶根。茶壺的容積飲茶者的數量而定。用此方法也能沖泡好雲南普洱茶。如對部分比較新的普洱茶或有輕異味的茶,使用中型壺現沖飲,頭幾泡除去新異味,提高後幾泡的純度。對於部分重發酵茶,采取快沖倒幹法便於避免茶湯發黑。對於苫澀味較重的茶葉,中壺快沖能減輕苦澀味。對於壹部分采用機械揉撚制作曬青的普洱茶品,因茶味浸出較快,沖泡時也以此法為宜。現實中常常會見壹部分儲藏不當而茶葉質地卻很好的普洱茶,要麽輕度受潮, 要麽竄味,開湯時茶味不夠純正,但濃甜度和厚度尚可。對於這類茶葉,沖泡時山采用以寬壺悶泡法,只是頭壹二泡不留根, 泡起再留根悶泡。此法有利於提高沖泡溫度,提高茶葉的香氣,比較適宜於沖泡粗老普洱茶。但對於壹些細嫩茶, 要求沖泡者要手藝嫻熟,否則會出現“水悶氣”或燙熟茶葉的現象。蓋碗沖泡壹定程度上減少了器皿對茶湯醇度的有利影響,比較適合評茶。
沖泡中註意的問題
壹、投茶量
沖泡普洱茶時,投茶量的大小與飲茶習慣、沖泡方法、茶葉的個性有著密切的關系,富於變化。就飲茶習慣而言,港臺、福建、兩廣等地習慣飲釅茶:雲南也以濃飲為主,只是投茶量略低於前者。江浙、北方喜歡淡飲。就雲南人的飲茶習慣而言,采用留根悶泡法時,沖泡品質正常的茶葉,投茶量與水的質量比壹般為1:40或1:45。對於其他地區的消費者,可以此為參照,通過增減投茶量來調節茶湯的濃度。如果采用“功夫”泡法,投茶量可適當增加,通過控制沖泡節奏的快慢來調節茶湯的濃度。就茶性而言,投茶量的多少也有變化。例如,熟茶、陳茶可適當增加,生茶、新茶適當減少等等。切忌壹成不變。
二、泡茶水溫
水溫的掌握,對茶性的展現有著重要的作用。高溫有利於發散香味,有利廠茶味的快速浸出。但高溫也容易沖山苫澀味,容易燙傷—部分高檔茶。確定水溫的高低,壹定要因茶而異。例如,用料較粗的餅磚茶、緊茶和陳茶等適宜沸水沖泡;用料較嫩的高檔芽茶(如較新的宮廷普洱)、高檔青餅適宜適當降溫沖泡。避免高溫將細嫩茶燙熟成為“菜茶”。雲南人部分地區屬於高原,沸水溫度低於沿海、平原地區。如昆明的沸水溫度在94℃左右,適合直接沖泡絕大多數熟茶。對於青茶,除部分高檔茶外,大部分也可直接用沸水沖泡。在沖泡部分高檔新青茶時,除直接降溫外,還可通過不加壺蓋或沸水高沖來降低水溫,避免因茶葉燙熟而產生
“水悶氣”。
三、沖泡時間
泡時時間長短的控制, 目的是為了讓茶葉的香氣、滋味展現充分確。如前所述,由於雲南普洱茶的制作工藝和原料選擇的特殊性, 決定了沖泡的方式方法和沖泡時間的長短。沖泡時間的掌握,就規律而言:陳茶、粗茶沖泡時間叫時長,新茶、細嫩茶沖泡時間短; 手工揉撚茶沖泡時間長,機械揉撚茶沖泡時間短;緊壓茶沖泡時間長,散茶沖泡時間短。具體掌握時,要根據茶葉的特性決定。例如,用350毫升紫砂壺“寬壺留根悶泡法”沖泡80年代生產的中檔七子熟餅“7572”(猛海產)時,投茶量6~8克,經“洗茶”後註入沸水,悶泡5分鐘後,傾出二分之壹即可飲用。用同壹方法沖泡時期的中檔青餅時,投茶5~7克,纖“洗茶”後註入沸水,悶泡5分鐘左右即可飲用。如用此法沖泡“民國”時期的緊茶時,投茶量適當增加,悶泡時間可延長到5壹7分鐘。對壹些苦澀味偏重的新茶,沖泡時要控制好投茶量,縮短沖泡時間,以改善滋味。
四、關於“洗茶”
“洗茶”這壹概念出現於明代。 《茶譜》(明朝)載: “凡烹茶,先以熱湯洗茶葉,去其塵垢、冷氣,烹之則美。”對於普洱茶,“洗茶”這—過程必不可少。這是因為,大多數普洱茶都是隔年甚至數年後飲用的,儲藏越久,越容易沈積脫落的茶粉和塵埃,通過“洗茶”達到“滌塵潤茶”的目的。對於品質比較好的普洱茶, “洗茶”時註意掌握節奏,杜絕多次“洗茶”或高溫長時間“洗茶”,減少茶味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