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如何養殖黃鱔

如何養殖黃鱔

1,黃鱔網箱養殖

網箱養殖黃鱔仍處於技術發展階段。網箱養殖適合大型水體。主要優點是水流過網孔,在箱內形成有生命的水環境,所以水質新鮮,溶解氧豐富,可以實施高密度集約化養殖。主要栽培技術如下:

網箱面積約20平方米,網長5m,寬4m,高1m,水面部分40cm,水下部分60cm。網目質量要好,網目要密,網目要嚴密,防止鰻魚逃脫被老鼠咬。籠子設置在水深0.8 m以上的池塘中,新做的籠子要放入水中35天,其散發的有害物質才會消失。鰻魚種放養前幾天要適當培養水質,使水色較濃,透明度約為15cm,可控制或減少蟻蟎對池塘鰻魚的侵害。池塘裏可以並排放置籠子,兩排籠子之間設置竹架,供人行走和餵食。網箱的安裝面積不能超過池塘總面積的50%,否則容易導致水質惡化。網箱內應放置水生植物,最好是空心蓮子草,覆蓋面積應占網箱面積的90-95%,為黃鱔的生長和棲息提供良好的環境。

黃鱔有互相蠶食的習性,放養時保持規格基本壹致為宜。壹般每平方米可養20公斤鰻魚種,每籠可養400公斤。

黃鱔吃壹種飼料後很難改變習性,要固定幾種飼料,如蚯蚓、小魚、蛤肉或動物內臟等,提高其生長速度。有條件時可投放活餌,因其利用率高,無需清除殘餌,對網箱汙染小,有利於黃鱔生長。

黃鱔網箱養殖最關鍵的階段是放養後壹個月內。這壹時期是黃鱔改變原有生活習性,適應新環境的過程。如果方法得當,鰻種成活率可達90%以上,如果方法不當,成活率有時在30%以下甚至全部死亡。這個月是黃鱔網箱養殖成敗的關鍵。除了對黃鱔物種進行消毒馴化外,還應有效控制疾病的發生。具體方法是用強消毒劑和生石灰交替消毒水,防止病原體的產生。

2、黃鱔塑料大棚無土流水養殖

傳統池塘養殖容易發生病害,黃鱔冬眠影響常年養殖。黃鱔在塑料大棚中壹年四季可連續生產,無土流水養殖可有效控制病害,成倍增加效益。

黃鱔最適生長溫度為27℃ ~ 30℃。使用塑料大棚,不需要專門的取暖設備,春夏秋三季棚內溫度容易維持,即使在寒冷的冬季,棚內平均溫度也能達到20℃。

飼養池保持流水,水質不會變差。

塑料大棚無土流水栽培主要有兩種方式:

(1)打開。適合在常年有溫暖流水的地方建水池。其優點是流量穩定,適合大規模操作。投餌池為磚砌水泥池,面積10 ~ 20平方米,深40厘米,寬12米,埂寬20 ~ 40厘米。在水池的相對位置設有兩根直徑為3-4厘米的進水管和出水管。進水管與池底等高;壹根排水管與池底壹樣高,另壹根高出池底5厘米。進出水管都裝有金屬網,防止逸出。將幾個飼養池並排排列成壹個單元,每個單元的面積不超過500平方米。

(2)閉路循環過濾式。適合在大城市或者缺水的地方使用。其優點是進料水可以重復利用,用水量少,便於控制溫度,但投資略大。飼養池的建造方法與開放式相同。此外,還需要修建曝氣池和沈澱池,並增加壹些凈水設備、抽水設備和加熱設備。

塑料大棚的搭建和普通大棚壹樣。各個單元最好放在同壹個大棚裏,方便管理。

采用塑料大棚無土流水栽培的飼養方式。因為水質清澈,只要飼料充足,黃鱔壹般不會逃跑。但要註意防止老鼠、蛇等天敵的危害。投餵壹段時間後,同池的黃鱔大小參差不齊,需要及時分開投餵。

3.黃鱔的稻田養殖

稻田養殖黃鱔,成本低,管理方便,能產米、能產魚,是農民致富增收的有效途徑。

稻田的選擇和要求

養黃鱔的水田應選擇保水性好、地勢低、取水排水方便的田地。

壹是加高加固田埂,防止漏水;第二,在場地四周挖壹組溝渠,寬5m,深1m,在場地中間挖“+”或“井”字形溝渠,寬50 cm,深30cm,與周圍溝渠相通;第三,做好進出水系統,在進出水口處安裝堅固的攔魚設施,防止魚兒逃跑。

放入幼苗

時間集中在4月中下旬,將魚種浸泡在3%-4%的鹽溶液中10分鐘,防止皮膚擦傷,殺滅水黴菌和體表寄生蟲。

飼養和管理

第壹,做好飼養飼料。黃鱔是以動物餌料為主要食物的雜食性魚類。在捕食稻田天然餌料的同時,根據攝食情況適當投餵豬血、小魚小蝦,以滿足其攝食和生長的需要;第二,做好水質管理。稻田水位應保持在10cm左右,定期補充淡水,壹般前期3-5天壹次,夏季壹次,每次增加水深3-5 cm,以防缺氧。三是定期防病治病。每半個月在溝周圍撒壹次生石灰或漂白粉,定期用呋喃唑酮或魚血粉混合投餵,預防腸炎等疾病。

捕捉越冬

經過五個多月的飼養管理,標準尾重50克左右的鰻魚苗標準尾重可達150克左右,大的可達200克以上。抓法比較簡單。前期可用竹條編織的鱔魚籠,用蚯蚓等餌料誘捕,傍晚放籠,第二天淩晨收魚。入冬後,黃鱔有潛伏在洞穴和淺淤泥或水生植物中的習性。如果要取的話,先把水草去掉,然後提高水位引誘黃鱔出洞,再放出旱田水來抓。如果是田間儲存越冬,周圍溝渠應保持壹定深度或濕度,或在層表面覆蓋壹層軟草,可安全越冬。

性別控制

魚的性別控制是提高產量的有效方法。壹般來說,性激素可以誘導黃鱔的性別向想要的方向發展。

用睪酮處理黃鱔魚苗,可獲得99%以上的雄魚。處理後的魚不僅生長速度快,而且由於性別單壹,密度固定,成本低,壹般可增產30%左右。

性別控制的技術在國外已經發展了很多年,技術非常成熟。而在國內,該技術僅停留在實驗室層面,沒有生產的相關報道,相應的國家標準也不完善。

需要註意的事項

1.魚苗的選擇:壹定要選擇體格健壯無害、遊動活潑、規格整齊、肌肉肥大、體表無寄生蟲、體色明黃色的鰻鱺品種。皮膚白、破皮、斷尾、嘴腮有疤痕的不適合放養。

2.放養前的準備:鰻池消毒註水後,水溫達到15℃以上時,即可投放鰻種。放養前,鰻魚種應用10ppm漂白粉或3%-4%鹽溶液浸泡15-20分鐘,以殺滅其體表病原體。

3、疾病預防:(1)“感冒”疾病。因為新水和原水的溫差太大。只要調節水溫,使其穩定,疾病就可以預防和治療。(2)毛細線蟲病。寄生在鰻魚體內,使魚消瘦死亡,並伴有肛門水腫腫脹。每公斤黃鱔使用0.1g 90%結晶敵百蟲,拌入飼料中,連續投餵6天。(3)李子斑病。鰻魚身上有很多黃豆大小的梅花狀潰爛斑。(4)黃鱔網箱養殖密度大,飼料不足時會相互撕咬引起黴菌感染,體表長出“白毛”,病魚食欲不振而死亡。處理方法是撒上鹽水和小蘇打的混合物。在飼料充足的情況下,不僅可以避免這種現象,而且即使同籠飼養的鰻鱺品種規格差異較大,也不會出現相互相殘的現象。(5)網箱養殖的飼料要新鮮,變質的飼料不要投餵。籠內殘留的壹些腐爛發臭的飼料要及時清除,否則容易導致腸炎。治療可以采取口服磺胺,呋喃或大蒜。投餵前應將飼料洗凈,用200ppm高錳酸鉀浸泡3分鐘,再用清水沖洗幹凈後投餵。如果用人工配合飼料,其蛋白質含量要達到45%以上,用蛆和蚯蚓肉作餌料,馴化,效果較好。(6)鰻魚種在捕撈、運輸和放養過程中,要盡可能避免抓撓,防止細菌入侵引起紅皮病。癥狀為體表出血、炎癥,尤其是腹部和兩側,大量出現,需要內服藥物和外用藥物消毒。預防措施:放養時對鰻魚苗進行嚴格消毒。具體方法是用50毫升消毒劑在100公斤水中浸泡30分鐘,或用8%碘鹽水浸泡10分鐘,然後放入清水中暫養1小時,再用清水洗凈後放入箱中。

另外,水體要經常消毒。消毒可以使用生石灰,其用量為100 ~ 150g/m3的孔雀石綠(CuSO4),其用量為0.7g/m3,還有漂白粉,其用量為10g/m3。

4.當黃鱔在網箱養殖中被置於高密度的容器中時,越來越多的粘液堆積在體表,通過水中微生物的分解迅速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導致黃鱔物種死亡。鰻種放入籠中後,有時會相互纏繞,有時100多公斤的鰻種纏繞在壹起,造成大量鰻種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