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論的原理和方法論是認識的基礎,對實踐有負作用,認識是重復的、無限的、上升的。追求真理是壹個過程,需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
認識論原則和方法論分析
認識論的
實踐決定意識:實踐是認識的唯壹源泉,是認識發展的動力,是檢驗認識真理的唯壹標準,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真理(正確的理解)可以促進實踐。
方法學
實踐是認識的源泉,是認識發展的動力,是檢驗認識真理的唯壹標準,是認識的歸宿,這就要求我們堅持實踐第壹的觀點,積極參與實踐。認識對實踐有反作用,這就要求重視認識的反作用,充分發揮科學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真理是客觀的、具體的、有條件的,要求正確對待錯誤,在實踐中不斷豐富、發展和完善真理。
認識論的定義
認識論是辯證唯物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關於人類認識的來源、能力、形式、過程和真理的科學認識理論。這首先是不可知論。
客觀物質世界是可知的。人們不僅可以理解物質世界的現象,還可以通過現象理解其本質。人類的認知能力是無限的,只有未被認識的事物,沒有不能被認識的事物,從而與不可知論劃清界限。
堅持從物到情、思的唯物主義認識路線,與從思、情到物的唯心主義認識路線劃清界限。這是實踐的理論。在人類認識史上,第壹次把科學的實踐概念引入認識論,認為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源泉、動力、目的和檢驗認識真理的唯壹標準。它將辯證法運用於認識論,強調人類的認識是壹個不斷深化、動態的辯證發展過程。
認識論的特征
理解是重復的。
從認識的主體來看,人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總是受到主觀條件的限制。從認識的對象來說,客觀事物是復雜變化的,也有壹個暴露和展現其本質的過程。這就決定了人們對壹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需要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反復過程。
知識是無限的。
認識的對象是無限變化的物質世界。人類作為認識的主體,是世代連續的,作為認識基礎的社會實踐也是不斷發展的。所以人類的知識是無限發展的,對真理的追求是壹個永無止境的過程。
認知是遞進的,上升的。
認識運動的反復性和無限性表明,對真理的追求是波浪式的前進或螺旋式上升的過程。
方法論的定義
方法論又稱方法論,是哲學的壹個分支,是關於如何認識和改造世界的理論。總的來說,世界觀主要解決世界“是什麽”和“怎樣”的問題,方法論主要解決“怎樣做”的問題。方法論是指導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則和方法,是關於如何運用世界觀的理論。
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壹致性並不簡單,理解世界觀不等於掌握方法論。方法論是應用世界觀的理論,但應用世界觀和掌握方法論需要專門研究。
方法論的關系
和世界觀
世界觀,通俗地說就是“觀世界”,是人們對世界的總體看法和根本看法。方法論是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壹般方式,是人們觀察事物、處理問題的方式和方法。總的來說,世界觀主要解決“世界是什麽”的問題,方法論主要解決“怎麽做”的問題。
和歷史唯物主義
唯物史觀正確解決了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關系的基本原理(見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這是各種社會科學的根本出發點。社會是物質世界的特殊部分。不了解其特殊性,就不可能正確地把壹般唯物主義原理和辯證思想運用到社會歷史的認識過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