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川的山不好玩。因為盛產銅礦,他們聞名全國,享譽海內外。
這些銅錢,讓女士們在菱鏡中看到了壹張張美麗的面孔,東川的群山為鑄造悠久的中華文明做出了巨大的犧牲和卓越的貢獻,至今仍在為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貢獻著自己的瑰寶。
1996,在卡爾地區(博卡和托布卡)發現了另壹個金礦。經過幾年的深部鉆探和勘探,新山-馬家溝和七角地蔣家灣兩個金礦區已得到初步控制。據計算,兩個礦段的控制資源量和推斷資源量的累計總和已達到超大規模。在兩卡地區和其它金礦化點(主要在西南部)之外,還有許多異常點和異常帶未被詳細查明,這充分表明東川地區具有巨大的找金潛力。
4月7日,我乘車從昆明到東川到博卡和東布卡金礦進行了壹日遊。那天春光並不明媚,但卻是壹次美麗的旅行。
早上6點從昆明出發,走東川高速,行程約1小時,約7: 10到達東川市區。
東川是壹個移民城市,人口來源多樣,早餐品種豐富,物美價廉的人很多。那天我們吃了東川羊肉米線。這家早餐店有個小招牌叫“正宗東川羊肉米線”,就在當地教育局門口斜對面。周圍有六七家早餐店,不用看招牌。這是食客最多的壹家。
早飯後,我們將動身去礦上,大約九點鐘到達。東川到礦區有高速公路或簡易公路,交通方便。
雲南東川區博卡金礦和托布卡金礦位於東川區西北方向,水平距離約30公裏。下轄博卡鄉和托布卡鄉。
進入博卡礦的人不多。他們所到之處,都是巖石、泥土、草地和稀疏的樹木。不遠處,看到炊煙裊裊,偶爾聽到鳥鳴,當然還有花香,山路隱隱。
博卡金礦大地構造位置位於康滇地軸中南段東北部,近南北向的小江深斷裂西側。中元古界昆陽群大面積出露,是壹套復雜的大理巖建造,厚度巨大,以陸源細碎屑巖為主,碳酸鹽巖次之,局部有少量中基性火山巖和火山碎屑巖。晉寧運動全面褶皺回返後,發生區域性低溫動力淺變質作用,形成揚子準地臺褶皺基底的壹部分。主要巖石類型為板巖、千枚巖、變質砂巖、重結晶灰巖和白雲巖,含少量石英巖、大理巖、綠片巖、中基性火山熔巖和凝灰巖。近南北向的小江斷裂及其伴生的老杉青斷裂帶(包括近南北向的斷裂群)控制了中基性侵入巖的產出,但沿位於老杉斷裂帶內的托布卡向斜軸出露,主要為晉寧期輝長巖、輝綠巖和少量閃長巖。金礦化發生在向斜翼部(主要在西翼)。南部近東西向斷裂、同向復式向斜和近南北向斷裂組成的構造帶控制了中基性侵入巖和著名的東川式銅礦的產出。昆陽群下部是銅礦的主要賦存層位,礦體賦存於白雲巖和白雲質砂板巖中,有白雲石透鏡體。此外,昆陽群中部還產有包子鋪等鐵礦床,表明東川地區是銅、鐵、金多金屬成礦遠景。
金(化)體主要產於殷敏組中下部的過渡部位,發育在中基性巖石中的逆沖斷層上盤,以及由幾條近平行、近南北向的層間小斷層和裂隙組成的破碎帶中。壹部分產生於殷敏集團的中部,殷敏集團的下部和美國政黨集團的上部。主礦石(礦化體)由若幹平行的小礦石(礦化體)群組成,品位穩定,呈層狀、透鏡狀,有的呈大脈狀、囊狀;壹般近南北走向,向東傾斜,局部近東西向;近地表相對緩慢,向深處逐漸變陡,表現為急劇消光、分支和復合,沿趨勢相對穩定。主礦體上下兩側的礦體和組成主礦體的單個小礦體多呈透鏡狀和脈狀,品位變化大,沿走向和傾向連續性差。在平行小斷層和羽狀斷層密集分布的區域,近NS向、NNW向和NNE向斷層的交匯處,以及斷層擴展和產狀變化的區域,礦體增厚變富,局部形成雞窩狀特富礦囊。
通過深部鉆探和控制勘探,新山馬家溝和七角地蔣家灣兩個金礦段已得到初步控制(圖1)。新山馬家溝金礦段控制金礦化長度為1885米,最大寬度為630米..根據現有分析結果,礦體單壹工程厚度為18.4m ~ 90.85m,礦體平均厚度為58.91m。礦(化)體平均工程品位1.1g/t ~ 10.2g/t,礦(化)體平均品位3.84g/t..七角地-蔣家灣金礦段,礦體長度控制在1365米,最大寬度控制在214米..根據現有分析結果,礦(化)體單壹工程厚度3m ~ 107.3m,礦(化)體平均厚度62.7m,礦(化)體平均工程品位2.4g/t ~ 3.2g/t,礦(化)體平均品位2.68g/t。
博卡金礦礦石類型:原生礦石自然類型為構造蝕變巖型和應時脈型,少量碳酸鹽脈型和硫化物脈型。其中,礦石量主要為構造蝕變巖型,品位豐富的有應時脈型和碳酸鹽脈型。地表至150~200m範圍為氧化礦。由於強烈的二次氧化作用,近地表的硫化物和碳酸鐵被氧化成褐鐵礦,碳酸鹽被浸出。氧化礦只有兩種礦石類型:構造蝕變巖型和應時脈型。
構造蝕變巖類型:包括碎裂巖型和角礫巖型,以碎裂巖型為主。巖石成分包括數千種板巖、板巖、粉砂質板巖、粉砂巖、變質碎屑砂巖、殘余礫巖、火山角礫巖、正長巖、輝長巖等。,主要為粉砂質板巖和粉砂巖,其次為板巖、變質碎屑砂巖、變形礫巖和正長巖。
應時脈沖型:包括硫化物應時脈沖型、碳酸鹽應時脈沖型和硫化物碳酸鹽應時脈沖型。
碳酸鹽脈型:包括菱鐵礦鐵白雲石脈型、方解石菱鐵礦鐵白雲石脈型、硫化菱鐵礦鐵白雲石脈型和硫化方解石菱鐵礦鐵白雲石脈型。
硫化物脈型:包括應時硫化物脈型、碳酸鹽硫化物脈型和碳酸鹽應時硫化物脈型。
礦石構造包括自形、半自形和異形粒狀構造,浸染狀和膠狀構造,包括構造、交代溶蝕構造和充填構造。礦石構造按含礦巖石的破碎程度可分為碎裂構造和角礫巖構造,碎裂構造最為常見,碎裂構造按金屬礦物在礦石中的分布形態可分為塊狀構造、網狀脈狀構造和浸染狀構造。壹般在斷層附近形成角礫巖構造,向外逐漸出現塊狀構造、網狀脈狀構造和浸染狀構造。
礦石的礦物組合:主要金屬礦物為黃鐵礦,其次為褐鐵礦、菱鐵礦、鎳黃鐵礦、黃銅礦、毒砂、針鐵礦,少量閃鋅礦、方鉛礦、磁黃鐵礦、鎳砷鐵礦、含鎳黃鐵礦、藍銅礦、孔雀石、自然金、銀金礦、輝銀礦、針碲金礦,脈石礦物主要為應時和鐵白雲石,少量絹雲母和白雲母。
金的賦存狀態:金礦物主要為自然金,其次為銀金礦和少量針碲金礦石。自然金有細粒金(粒度小於20微米)和可見金(粒度0.1 ~ 2 mm)兩種,主要是鮑莉金和少量裂隙金。壹般袋子裏的金比較細,幾乎不含銀,而裂隙金比較粗,富含銀,多為亮金。鮑莉金的粒度為1 ~ 5微米,呈異形,有少量的條帶狀、亞圓形等形態,邊緣不規則。主要含於黃鐵礦和菱鐵礦中,其次為應時。裂隙金存在於黃鐵礦、菱鐵礦和應時裂隙中。銀金礦床主要產於菱鐵礦和應時的裂隙中,其次為黃鐵礦、菱鐵礦和應時。針狀碲酸鹽存在於黃銅礦顆粒中。氧化礦石中的自然金大多賦存於氧化鐵和應時的裂隙中。其次是金寶利,鑲嵌在異形粒袋中的骨架氧化鐵(褐鐵礦)中,部分鑲嵌在骨架氧化鐵附近或填充在氧化鐵網的內緣帶。
博卡金礦的斷裂構造是主要控礦因素。該區無論褶皺還是斷層都呈近南北向分布,明顯受近南北向小江巖石圈深大斷裂控制。礦化帶和礦化體的空間分布近南北向,與斷層走向壹致(圖1),礦化蝕變寬度與含礦斷層寬度呈正相關。礦化帶受近南北向逆沖斷層帶控制,逆沖斷層帶以張性和壓扭性為主。礦化體產於逆沖斷層上盤,受壹條近南北向的復雜斷裂帶控制,該斷裂帶由若幹條近平行的小斷層、羽狀小斷層、層間小斷層和節理裂隙組成。在近南北向平行小斷層、羽毛狀小斷層、小層間斷層和節理裂隙密集分布的區域,近南北向斷層與北東向斷層派生的北北西向斷層的交匯處,裂隙擴展和產狀的變異部位發生變化,礦體變厚變富,局部形成雞窩狀特富礦。金礦化異常分布近南北向,與斷層走向壹致,具有線性特征。集中中心靠近斷裂帶,異常集中在近ns向和近NNW向斷層的交匯處,或走向轉折處。金礦化與沿斷裂生成的地層較粗的碎屑沈積變質巖和中性中基性侵入巖直接相關,而金礦化僅發生在受斷裂控制的晚期熱液蝕變中。它們共同構成了含礦構造蝕變帶,多期次頻繁的巖漿活動是重要的控礦因素。金礦化體在空間上與中性中基性侵入體關系密切,侵入體多產於控礦逆斷層上盤的復雜破碎帶,金礦化體多產於侵入體內外的接觸帶,侵入體發育的地區是金礦化的集中區。成礦物質可能來自巖漿,熱液來自巖漿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