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醪糟"這東西,陜西許多地方都有,是壹種民間的甜食和飲料。先將洗凈泡軟的糯米蒸到半熟,再用冷水淋涼,到約30℃,加酒曲,拌均勻,入面盆,中間留壹個小孔洞,蓋以棉被,放在熱炕上,使其發酵。晝夜溫度要大致相同。面盆要經常轉圈移動,讓盆內的糯米受熱均勻。壹兩天後,有壹股酒香味從盆中透出來。揭開棉被看時,那中間的小孔洞裏,有壹汪乳汁般的液體,拿手指蘸了嘗,非常甜,但與糖不同,略帶酒香。這是制作醪糟成功的重要標誌。於是就可以食用了。或取壹兩勺加水燒開了喝。或在這燒開的醪糟中打入雞蛋花、荷包雞蛋,連湯帶蛋吃。還可冷飲。
關中各地,不只老百姓自己做了醪糟食用,縣城裏,小鎮上,大多都有專門叫賣醪糟的生意人,近年來夜市興盛,醪糟是最普遍也最受歡迎的壹種小吃。城市裏還有賣冰鎮醪糟的。還有的專門賣那未經加水的原汁醪糟,叫做醪糟醅子。糯米又稱江米或酒米,故而醪糟也有叫做江米酒的。在眾多的醪糟中,臨潼縣的最著名,人稱臨潼醪糟或臨潼桂花醪糟。制作方法與民間壹般的方法略同。特點是汁濃味醇,燒開後糯米浮於水面,酒香撲鼻。因臨潼有著名的溫泉華清池,先前曾是風流天子李隆基和絕代佳人楊玉環沐浴享樂的所在,而臨潼醪糟又是用溫泉水炮制而成,所以平添了幾分魅力。有的書上甚至說那最早的醪糟就是為楊貴妃專門制作的。
漢中人也非常喜愛醪糟。漢中市知名書法家徐永基先生說,不僅過年過節必定要自己做了吃,平時也有做了吃的。特別在漢中壩子,以水稻為主的地區,老百姓都要用壹塊地專門種酒米,以備做醪糟之用。公社化那時,不能自己種,也要設法兌換壹點,至少春節時是非做醪糟不可的。萬不得已,用大包谷糝子也要做。婦女臨產時,家裏必定做醪糟,因為吃雞蛋醪糟對產婦極富營養。紅白喜事,蓋房上梁,也要有醪糟招待客人。制作時壹樣先將酒米蒸至八成熟,壹樣拌以酒曲,壹樣晾到溫涼時入罐,壹樣用被子蓋起來,冬季須放在火爐旁。不同的酒曲與用量的多少,以及制作過程中的溫度,決定了醪糟的酸甜度。總以甜中略帶點酸為好。吃時除可打雞蛋花或荷包蛋外,還有許多獨特的方法:壹是泡了麻花吃;二是把柿餅撕開,投入醪糟湯,壹同煮好了吃;三是將核桃仁切碎。拌豬油,與醪糟壹起煮著吃;夏天吃涼水醪糟,壹勺子醪糟,加些冷水,喝起來打心裏感到涼快,壹天的暑氣都消除掉了。
醪糟也是壹種酒,不過味較淡,壹般不會醉人。但若吃得太多,而又是吃那不經加水煮制的醪糟醅子,醉了時會更深沈,更難醒。明人李實在《蜀語》中說:"不去滓酒日醪糟,以熟糯米為之,故不去糟,即古之醪醴、投醪。"《莊子·盜跖》和《後漢書》中都有關於醪糟的記載,可見確實歷史久遠,秦漢已經有之,並非因楊貴妃而發明。郭沫若有《遊西安·五月二日》壹文,稱"漿米酒即杜甫所謂'濁醪'。四川人謂之'醪糟',酒精成分甚少。""漿米酒"似應為"江米酒"。不只四川人,陜西人也把它叫做醪糟。又據壹些書籍記載,浙江有糟燴鞭筍,上海有糟田螺,北京有糟煨茭白,福建有淡糟鮮竹蟶,陜西有糟肉,都是用醪糟類"濁醪"、"不去滓酒"炮制而成。可見醪糟在中國,無論南北,都十分普遍,並為古今人所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