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道菜的發源地是湖南的東安縣,因選用當地出生的仔母雞炒成而得名,其出品標準可以用六個字概括——酸、辣、鮮、麻、脆、嫩。這道菜其實很簡單,技法類似川菜“回鍋肉”,都是先煮後炒,只不過此處煮的不是豬肉而是雞肉;煮雞肉的手法則與粵菜“白切雞”類似,水冒蝦眼泡時下鍋,燙至七成熟,此時雞骨頭裏仍有血水殘留,立刻撈出過冷水,使原料達到“雞皮脆、雞肉嫩”的標準。
原料:選生長期壹年以內的母雞1只,重約800克。
調料:幹黃椒10克,豬油75克,青花椒粉8克,料酒10克,鹽5克,白醋25克,味精3克,香油10克,蔥段5克,姜絲5克,濕澱粉12克,高湯100克。
制作:1、母雞宰殺去毛,開膛去內臟洗凈,放入蝦眼水裏燙8分鐘至七成熟,此時雞骨頭的血水還沒有完全凝固,立刻撈出過涼,先剁下雞翅和雞爪,然後從脊背壹開兩半,依次去除身骨、腿骨。去骨時,壹定緊貼骨頭進刀,保持雞形完整。去骨後將雞肉改刀成6厘米長、5厘米寬的塊。
2、鍋入豬油燒至六成熱,下入姜絲、花椒粉、幹黃椒煸炒出香辣味,再下入雞塊、雞翅和雞爪炒壹下,烹料酒,再調入鹽,倒入高湯,烹入白醋,小火燜5分鐘,使香辣鹹酸味滲透入雞肉內,加入味精、蔥段,用濕澱粉勾芡,改大火翻炒幾下,淋香油出鍋裝盤即成。
醬椒魚頭
醬椒魚頭於2001年在長沙“橫空出世”,並迅速流行開來,風頭已經蓋過剁椒魚頭。兩者的唯壹區別就是醬,剁椒使用紅色雞腸椒發酵而成,而醬椒是用湖南本地青辣椒發酵而成。蒸魚的時候再將發酵好的醬椒與野山椒按照7∶3混合,用菜籽油熬成,蒸好的魚頭較之剁椒版本更加油潤。
壹油三料找準比例
現在醬椒有多種熬制方法,使用的辣椒也是五花八門,不管哪壹種方法,壹定要記住熬醬椒的標準是“壹油三料”。“壹油”指的是菜籽油,“三料”是野山椒、腌好的醬椒、瀏陽豆豉,其中野山椒與腌好的醬椒的比例為3∶7。這三種是基礎用料,必須要有,在此基礎上可以摻入其他品種的辣椒豐富口味。
炒幹水汽再下油鍋
熬醬椒時,辣椒碎要先幹炒至無水汽,然後才能用菜籽油炒,好多師傅不知道這個小秘密,直接把辣椒碎投入菜籽油裏炒。辣椒帶著壹層水,又被油封住,香味釋放不出來,熬好的醬椒總是不夠香。
壹個魚頭蒸15分鐘
熬制流程:1、鍋上火燒幹,下入野山椒300克、醬椒700克小火煸炒20分鐘至無水汽。
2、鍋入菜籽油750克,下入蒜末75克爆香,下打碎的瀏陽豆豉100克炒勻,再下炒幹的醬椒碎煸炒出香,調入鹽20克、味精、雞精各25克、白糖15克、白胡椒粉10克翻炒均勻即成。
蒸制標準:壹個魚頭蒸15分鐘
壹個三斤半的魚頭從背部剖開,帶皮壹面朝上擺在盤中。因為剖開的魚頭呈凸起狀,肉面與盤底有兩指寬的空隙,蒸汽能自由通過,蒸15分鐘即可成熟。
永州血鴨
這是湖南永州的壹款傳統名菜,它有兩個技術難點,壹是“現取的鴨血不凝固”,二是“裹血要均勻”。
三斤鴨子三兩血選生長期為壹年的嫩水鴨,超過壹年就算是老鴨,肉質太柴,不宜用於此菜。我們通常挑選重約3斤的水鴨,取血約3兩,正好是兩份菜的用量。
鴨血裏調入醋和水每50克鴨血裏要摻入10克醋和10克清水,以防鴨血凝固。不必擔心鴨血會變酸,因為炒制時醋的酸味會完全揮發。
煮鴨子的原湯要留著 鴨子宰殺後去掉頭爪不用,把鴨肉改刀成塊,焯水撈出,原湯撇凈浮沫留待燜燒鴨肉時使用。
燒幹原湯下鴨血鴨子炒斷生後下入原湯燜燒,壹定要把湯汁燒幹後才能倒入鴨血,否則會增加“鴨肉掛血”的難度,導致掛血不均勻。如果湯放多了,不等收幹鴨肉就熟了,壹定要起鍋潷出湯,再回鍋淋入鴨血。炒制時要壹邊淋鴨血壹邊炒,1分鐘之內保證所有鴨肉均勻粘上鴨血,超過這個時間,鴨血就會凝固。
流程:茶油燒熱,下炸蒜子、姜片爆香,下粗辣椒面把油炒紅,再下鴨肉炒勻,淋焯鴨原湯400克中火燒至七成熟,下青紅椒段、鹽、山胡椒油,燒5分鐘收幹汁,烹入料酒,邊倒鴨血邊炒至呈紫紅色,盛入墊有蒜苗的幹鍋內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