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本《老舍及其作品》中,作者胡金銓先生說“有資格談論老舍的人,首先要會喝豆汁。”
作為壹種帶有濃厚老北京印記的食品,豆漿總是承載著壹種特殊的形象和情懷。
胡金銓先生是第壹位在國際上獲得廣泛關註的香港中國武俠電影導演。代表作有《女俠》、《龍門客棧》、《大地之子》等。他從小就喜歡老舍的作品,寫第壹部劇《大地的兒女》時,就從老舍的作品《火葬》、《壹家四代》中汲取靈感。
胡先生說他“談老舍的資歷”——喝豆汁不僅說明他是北京老鄉,而且熱愛繪畫、書法、民俗文化。也意味著他能體會到老舍作品的趣味、精神和魅力,能觀察到老舍作品中的情感。
因為“他能喝豆汁”,胡老師用壹個電影導演的視角,幽默的語言,在香港雜誌《明報月刊》1973到1975的連載專欄裏,講述了老舍的生平和創作。從1977,他匯編了壹本書《老舍及其作品》。
與普通的名人傳記不同,本書采用了完全寫實的方法。它根據老舍先生自己的文章和其他人的文章,相互印證,通過搜集資料,實事求是地講述了老舍出生、求學、寫作、輾轉外國、抗日戰爭時期回國任教和主持“文聯”的原委,總結了老舍的人格和人生哲學。書中沒有摻雜作者的觀點,不同的觀點留給讀者去理解。
為了給讀者還原壹個真實的老舍,胡金銓先生自費走訪了倫敦東方圖書館、斯坦福大學現代圖書館、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等地,調查了大量資料。可以說是真心誠意,用心良苦。
在書中,我們看到了壹個真實的、豐滿的、有血有肉的老舍先生,他能夠突破壹些固有的認知。
原名“”,但不姓“舒”。出生在壹個沒落的貴族家庭,三歲喪父,家境貧寒,跟著母親艱難度日。年輕人受困,坎坷,隨波逐流,面臨很多逆境。我愛喝酒,養貓,吊嗓子,聽相聲,評書,京劇,偶爾打打麻將。我最大的樂趣是逛公園和賞花。
我最不好意思“吃麻雀”。我為麻雀感到難過。如果飯桌上有麻雀,我寧願離開座位出去吃。
具有“北京普通市民”的鮮明特征:是個膽小鬼,有正義感,但心胸狹窄,自私,愛面子。
我也曾焦慮迷茫,無法兼顧生存和愛好;我也曾被生活所迫,付不起房租,流離失所。我也有過壹段年輕的初戀,但是我愛不出來,被愛情傷害了。
壹代大師和任何壹個年輕人壹樣,都是從煩惱和磨礪中逐漸走向成熟的,他們的人生充滿了坎坷,創作也從業余走向了專業。然而他的年齡不堪,個人命運更加艱難,局勢動蕩,戰亂不止。
作者還分析了個人性格、成長環境、興趣愛好等因素對作品的影響。老舍先生小時候家境貧寒,又受環境影響,所以他非常了解北京的勞動人民,把這個形象描寫得最為成功。他學過舊詩,熟悉京劇、大鼓、評書、彈弦,形成了他的特殊體裁,半寫半白,文字妙趣橫生,別出心裁。他善於模仿學習,不斷求知,建構了他的寫作技巧和形式。
他的理想公民形象和反對好高騖遠的態度決定了他的現實主義風格。這壹點,無論是第壹部小說《老張的哲學》還是《趙子嶽》,再到後來的《離婚》、《大明湖》、《駱駝祥子》,都是延續的,都是基於真實人物的生活情境、生活場景、喜怒哀樂來描寫的。
自始至終,胡金銓先生都在用他的“豆汁”——他深沈的“悟性”,引導讀者跟隨他,走近老舍,了解老舍,品味老舍先生作品中獨特的“味道”。
胡先生不是專業作家,也沒有使用高超的寫作技巧和/或寫作方法。他只是用平實的口語說話,用真誠凝練的筆讓我們因為理解而理解,因為欣賞而欣賞,因為觀察而觀察。
老舍先生的壹生,從清末到解放,就是這樣壹段波瀾壯闊、歷久彌新的時光,其間各種枝葉淩亂,藤蔓交錯。難得胡老師把文中的文章都寫得不拖泥帶水,而且每壹段的體會都很清晰,文筆如流水,讓他感到舒服親切。
看慣了各種“畫而無味”的名人傳記。回望這本“天然雕琢”的書,猶如壹股清流。
老舍和他的作品,真的是個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