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為什麽年夜飯總吃個沒完沒了?

為什麽年夜飯總吃個沒完沒了?

上個周末借著北京無霾的好天氣,我與壹位朋友閑逛了以傳統胡同“情懷”而聞名的南鑼鼓巷。近壹公裏的胡同,兩側幾乎都被吃食占滿鋪滿,轟炸大魷魚、各類丸子、雞肉卷、酸奶和冰激淩,還有種種小吃。就在上壹次溜達時,巷子裏還完全是另壹個世界,放著香港老電影的酒吧,戲劇學院的舊書店,吉他彈唱的清吧,搖著扇子露著肚皮喜歡和妳閑扯淡的“老北京”。那是在2010年之前。

差不多在2011年,“吃貨”成為了壹個熱詞。而2012年,我們看到了《舌尖上的中國》第壹季。隨後是第二季,然後是今年原班人馬打造的大電影《舌尖上的新年》。國家地理地道風物推出的這本《舌尖上的新年》,其中大約有四分之壹內容與電影相關,電影中各地年節的特色菜品,書裏都有收藏,色香味俱全靜靜躺在彩頁間,還有材料與制作流程的分解。此外,藝術總指導陳曉卿、導演鄧潔等人歷年與各地新年美食的相識相交,也都有他們的親歷親述。

但在壹本書數十萬字的容量中,我們所遭遇的將遠遠超出電影,甚至超出了美食。關於新年,關於吃,中國人總有太多的話可以說,這些故事甚至就是他們自己的生命本身。在這場文字的無盡年夜飯中,山東的糖瓜、臺灣的鳳梨醬、潮汕的腌鹹?,土家的酢海椒、安徽的金黃色炒米、淮揚的獅子頭、東北殺了年豬自制的香腸等上百種年節菜品輪番登場。而壹位滿族老北京回憶說,新年越來越沒有年味兒,就在於大家現在只知道吃,而不知祭拜,畢竟讓中國人團聚在壹起過的年,它的核心是家族與祖先。在老北京的祭拜中,由甜品堆疊而成的蜜供甚至有好幾尺之高,猶如壹件可以吃的家具,將整個室內都變成獻給祖宗的甜膩食物。食物似乎超越了生死,過年的孩子們也被包裹在食物-時空的溫煦與甜美之中。

黃磊(對了,就是那個黃磊)在某個春節與父母吃完年夜飯之後回北京另壹頭的家,出門之後才發現大雪紛飛。漫天風雪中的淩晨,驅車在孤寂的馬路,他突然意識到自己已經獨立成人,再也不是總在父母身邊的孩子了。80後作家溫瑤則在對年夜飯的回顧中第壹次意識到,母親居然把生命的絕大部分時光給了廚房,給了那些暖鍋與竈臺。

除了帶著溫度與氣味的故事之外,《舌尖上的新年》中也有著對食物對春節的理性分析,畢竟只有被心智所反思和掌握的生活才是自己的生活,食物與節日同樣如此。為什麽餃子成為了整個中國北方的春節主食?為什麽八寶飯、酒釀圓子等傳統甜品正在如紅移膨脹的宇宙漣漪壹樣離我們遠去?為什麽辣幾乎擊敗了各大傳統菜系在全國勝出?為什麽中國人吃起年夜飯來總要吃個沒完沒了?

對這些問題的解答,給年夜飯和新年帶來壹些不同的維度和觀察距離,在耳目熏染舟山魚鯗、內蒙羊肉、廣西釀菜、四川臘肉之余,我們還會看到大吃大喝的神聖壹面。無論是在北京郊區的百家宴,還是貴州的火塘,與人類遠古的火塘之宴都有著潛伏上萬年的聯系。圍著熱氣與光亮分享食物,甚至沒日沒夜連續數十天圍成壹圈大吃特吃,正是人類試圖擺脫日常壓力,將自己從勞作與生死三餐中解脫出來,進入綿綿無絕期狂歡節慶的不懈努力。在這樣不斷延宕的無度吃喝中,人暫時脫離了日常勞作時間,daily的day終於變成了holy的day,成為holiday――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