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中文名
潮州春卷
別名
潮州春餅
主要食材
豬肉
分類
粵菜
口味
鹹
菜品歷史
春卷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北方人也稱為“春餅”。據傳在東晉時代就有。那時叫“春盤”。當時人們每到立春這壹天,就將面粉制成的薄餅攤在盤中,加上精美蔬菜食用,故稱“春盤”。那時不僅立春這壹天食用,春遊時人們也帶上“春盤”。
到了唐宋時,這種風氣更為盛行。著名詩人杜甫的“春日春盤細生菜”和陸遊的“春日春盤節物新”的詩句,都真實地反映了唐宋時期人們這壹生活習俗。在唐代,春盤又叫五辛盤。
明代李時珍說:“以蔥、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雜和食之,謂之五辛盤。”
以後春盤、五辛盤又演變為春餅。宋朝吳自牧在《夢梁錄》中這樣描述:“常熟糍糕,餛飩瓦鈴兒,春餅、菜餅、圓子湯。”到了清代,富家或士庶之家,也多食春餅。清代富察敦崇在《燕京歲時記·打春》中記載:“是日富家多食春餅,婦女等多買蘿蔔而食之,曰咬春,謂可以卻春鬧也。”這樣,吃春餅逐漸成了壹種傳統習俗,以圖吉祥如意,消災去難。
隨著烹調技術的發展和提高,“春餅”又演變成為小巧玲瓏的春卷了。這時它不僅成為民間小吃,而且也成為宮廷糕點,登上大雅之堂。在清朝宮廷中的“滿漢全席”128種菜點中,春卷是九道主要點心之壹。
清代時,春餅用白面為外皮,圓薄平勻,內包菜絲,卷成圓筒形,以油炸成黃脆,食之。今其俗猶普遍存在,稱為“春卷”,有甜、鹹等不同餡心。《類腋·天部·正月》引孫國敉《燕都遊覽誌》:“立春日,於午門賜百官春餅。”清顧錄《清嘉錄·正月·春餅》:“春前壹月,門上已插標供買春餅,居人相餽貺。賣者自署其標曰應時春餅。”又引蔣耀宗、範來宗《詠春餅聯句》:“十月瓊肌貴,吳儂制不同......勻平霜雪白,熨貼火爐紅。薄本裁圓月,柔還卷細筒。紛藏絲縷,饞嚼味融融......”
制作材料
主料:薄餅皮36張、豬肉150克、綠豆300克、生蒜300克、濕香菇絲25克、蝦米25克、花生油750克(耗100克)。
配料:味精、精鹽、魚露、川椒末、砂糖、面粉各適量。
制作方法
合並圖冊
1、將生蒜去頭,去外衣,洗凈切碎待用。再將綠豆碾片浸水去殼洗凈,蒸熱,取出晾幹,加入生蒜、蝦米(切碎)、香菇、魚露、味精拌勻成餡料。
2、將豬肉去皮,切成條,加入川椒、砂糖、精鹽腌漬待用。
3、取薄餅皮1.5張(半張作貼底)鋪在板上,取餡料30克、豬肉5克放上,包成枕形,接口處用面漿粘合,將花生油放入鼎內燒熱,待燒至油溫六、七成熱時,放入春餅,炸至金黃色便成。
主要特點
皮薄酥脆、餡心香軟,別具風味,是春季的時令佳品。[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