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圍村資料15分!

圍村資料15分!

1.新界圍村的文化歷史,特色 本地圍所居住的不是壹家人,而是同族人。各家 有的住房,四周有高墻環繞。墻基用大麻石塊, 墻身用青磚砌成,四邊胸墻開有槍孔。圍內建築講究 整齊,有明顯的中軸線。門外開有護城壕溝或種植荊 棘、竹林。圍門是連環鐵門或木條橫柵門。 客家圍村則是多間房屋組成的圍屋群,壹些橫屋 的墻壁就是圍村的墻壁。部分圍屋四角設有炮樓。這 些圍村的修築反映出早年,特別是明末清初,當地海 盜的猖獗,治安情況的惡劣。 最早的圍村是北宋時鄧符協修築的南圍和北圍, 現已不見蹤影。保留至今的圍村中,著名的有元朗錦 田吉慶圍和粉嶺龍躍頭覲龍圍等。錦田吉慶圍建於明 朝成化(約13世紀中葉)年間,是現存圍村中圍墻和建 築格局保存最好的壹座。1899年新界居民武裝反抗英國 接管時,英軍曾搶走吉慶圍連環鐵門,20多年後才交回。 粉嶺覲龍圍建於乾隆九年(1744年),門樓結構獨特, 是罕見的兩進式建築,樓頂正脊的船形裝飾十分別 致。 高墻深溝的圍村是新界悠悠歲月的見證,描繪出 新界發展的歷史軌跡。 2.中國香港的圍村數目 項目 中國香港圍村調查計劃 項目簡介 信托撥款100

000元予蕭國健博士,就中國香港的圍村進行全面調查。調查於壹九九五年五月完成,範圍包括100條鄉村 ,以探討每條鄉村的歷史發展為重點。研究涵蓋文物、建築風格,以及村民在社會、經濟及婚姻方面的關系。 3.保護方式的資料 保育策略 7. 雖然圍村原貌已不復存在

但市建局會盡最大努力

盡力保育剩余遺跡和再創造圍村風貌,市建局因而決定采用 「保育為主題」作為此項目的設計主題。 8. 為了回應社會上對保育的關註, 市建局在2006 年年 初委托了由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保育專家小組成員、馬 來西亞籍世界著名保育專家Laurence Loh 先生帶領的保育顧 問小組, 制訂此項目的保育策略及發展大綱。 9. 保育方案建議采用「保育為本,新舊交融」的方式將 保育元素融合至新建築中。根據保育顧問的提議,除了已同 意保留的三項文物外,中軸線、街巷的布局及沿中軸線八間 仍然保留有完整歷史建築元素的村屋亦會因應結構情況予 以保留

參考: 透過互聯網加個人意見

中國香港的圍村多設在新界。住在村落裏的多是壹個家族。明朝時沿海寇患頻繁,居民為求自保,於房屋周圍建矮石墻,用以抗盜。清朝初年,厲行「遷海令」以絕接濟在臺灣反清的鄭成功,沿海空虛而淪為寇穴,康熙八年(1669年)復界後,居民獲準遷回舊地,於重建家園時,在四周加建高墻,更有挖掘護河,安裝鐵閘門,藉以自保,此等築有高墻圍繞的村莊,是為今日中國香港新界地區的「圍村」。 乾隆嘉慶期間,客籍居民遷居新界日多,多在原居民毗鄰建立新村定居,由於語言、風俗不同而互生磨擦,加以土地分配利益,部分受到原居民的侵迫,遂仿原地圍龍屋型制,建造「圍屋」,聚族而居,用以防衛自保。 著名圍村 中國香港大多數圍村都設在新界,多集中於元朗(包括屏山、廈村、十八鄉及新田等)、錦田(包括錦田及八鄉)、粉嶺上水(包括大埔、粉嶺、上水、沙頭角及打鼓嶺等)及沿海谷地(包括沙田、荃灣及屯門),曾為「新界五大族」──鄧氏、侯氏、彭氏、廖氏和文氏的聚居地。現在市區只有黃大仙的衙前圍村保存完好。 按1995年5月的《中國香港圍村調查報告》(蕭國健、沈思、葉慶芳著),中國香港新界等地調查的131條村莊中,有「圍」名者***71,可考之有圍門者凡84,有圍墻者凡57,其圍墻四角建有更樓者凡21。 吉慶圍 早期的錦田吉慶圍的平面圖 主條目:吉慶圍 吉慶圍是中國香港壹個著名的客家圍村,位於元朗錦田錦田路側,與永隆圍、泰康圍、南圍、北圍和新圍合稱「錦田六圍」。 吉慶圍呈長方形,占地45畝(長約100公尺,寬約90公尺),設計整齊、對稱,是典型的圍村建築。鄧氏遠祖鄧符協早於北宋時來此定居,後來族人鄧伯經與另外兩人於明朝成化年間(1465年至1487年)建築圍村居住,至今已逾500年歷史。這裏住有400個鄧氏後人。 初無圍墻,及至清朝康熙初年,由於地處瀕海,為防寇盜,鄧珠彥和鄧直見才加建了6公尺高的青磚圍墻。墻基用石築砌而成,壁上有炮口,圍墻四角,均築炮樓,並加連環鐵閘。圍外原有壹道10多公尺的護河圍繞,後來被填平。吉慶圍只有壹個出入口,門口外有壹塊記載鄧氏歷史的銅牌。圍村內設有壹座小廟,供奉15位神祇。 吉慶圍曾是錦田居民的抗英據點,參見鐵門事件。 遊客可乘坐九廣西鐵往錦上路站下車,再步行約15分鐘;或九巴51號、54號、64K即達。 曾大屋 主條目:山下圍 曾大屋,又稱「曾氏大屋」、舊稱「山下圍」或「山廈圍」,位於沙田博康邨旁邊,鄰近獅子山隧道,是區內保存得最好的圍村之壹,亦是僅存的最大客家式大宅。 曾大屋是曾氏家族的住宅,由曾貫萬於1848年建造。曾氏建宅的起源有二:壹、曾氏在西灣河經營石礦場,並在筲箕灣開設三利石廠,後來致了富,便在沙田興建圍村供族人居住。二、曾貫萬是五品官,相傳有壹班海盜把漁獲交予他保管,他在漁獲下面發現大量銀幣,而海盜又壹去不回,遂用之興建建宅。 曾大屋呈長方形,總面積達6000多平方公尺,采用了曾氏的東北五華老家的建築風格──堡壘式的格局,圍墻采用了花崗石、青磚和精選的木材,而四角均築有鑊耳型的三層高碉堡,碉堡上有槍孔和瞭望臺。庭院內還有兩口井。曾大屋的建築充滿官家氣派,將防禦和抗敵的因素集於壹身,與新界的其他圍村迥然不同。 圍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曾收容逃難人士,所以被尊稱為「曾大屋」。 遊客可乘坐九巴81C號即達。 上水圍 主條目:上水圍 上水圍位於上水上水鄉內,建於1646年。圍村結構嚴謹,仍然保留原有的護河,是鄉郊各個聚居地之中的極少數。上水圍是廖氏家族的核心,其遠祖在元朝(1271年至1368年)從福建南下,立籍於此。 鄉內的廖萬石堂,建於1751年,是中國香港保存最好及最具規模的客家宗祠之壹,建造講究,陳列大量珍貴文物,1985年獲列為法定古跡。 上水圍每60年才慶祝太平清醮,最近的壹次在2006年舉行。 遊客可乘坐九廣東鐵往上水站下車,再步行約15分鐘即達。 衙前圍村 主條目:衙前圍村 衙前圍村位於九龍新蒲崗東光道,東頭村側,是九龍其中壹條古老的村落,亦是市區內僅存且風貌不變的圍村,仍然保存了完整的村屋、祖堂及天後廟。 衙前圍村建於元末明初(1352年),距今620余年,是吳、陳、李三姓自中原南來定居的地方。圍村曾建有瞭望臺、護河和吊橋等。護河在日治時期被填平,吊橋亦已不復存在。村內曾裝有兩具大炮,保衛族人,後來被埋藏於村口附近。 衙前圍村內的古跡主要有天後廟及吳氏宗廟。村內每年會舉行齋醮,往往會10年慶祝太平清醮,持續數天。該村的太平清醮始於1726年,最近的壹次在1996年舉行。 現時,發展商長江實業擁有衙前圍村的八成業權。長實早於1982年開展圍村的收購行動,1993年土地發展公司(市區重建局前身)宣布將該村納入重建項目,2006年1月與村民達成保留古跡的協議[2]。 可乘坐地鐵往黃大仙站下車,轉乘20M號綠色專線小巴即達。

參考: we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