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Reeves shad
拉丁名:希爾莎·李維斯
當地名稱:時令魚、三來魚、李三魚、晚季魚、刺魚。
[編輯此段]科和屬
鯡魚科
[編輯此段落]表單
鰣魚是壹種江海洄遊性魚類,營養豐富,藥用價值高,被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今天,人們已經很難看到鰣魚的美麗風采了。西鯡,長橢圓形,側面扁平。它長約24厘米,最大的有50多厘米。頭扁平,前端鈍,口大,口在末端位置,唇裂傾斜,下頜略長,上頜中部有壹凹口,後端伸至眼後緣下方。鰓耙很好。鱗片大而薄,上面有細紋;無側線,橫向縱向刻度為41 ~ 47;水平刻度16 ~ 17。腹部較窄,腹面有大而尖的鱗片,呈鋸齒狀邊緣排列,腹鰭前有17 ~ 19,腹鰭後有12 ~ 15。腹鰭很小,胸鰭和腹鰭基部有很大且不斷生長的腋鱗。背鰭17 ~ 18,起點與腹鰭相對。臀鰭18 ~ 20。尾鰭深深分叉,布滿小鱗片。休的背部和頭部為灰黑色,上側略呈藍綠色光澤,下側和腹部為銀白色,腹鰭和臀鰭為灰白色,尾鰭邊緣和背鰭基部為淺黑色。在4月至6月的繁殖季節,鰣魚逆流而上,在河流的中下遊產卵。食物以浮遊生物為主,有時也吃其他有機物。它分布在南海和東海,也分布在長江、珠江和錢塘江的中下遊。
身體呈長方形,比較扁平,壹般長25~40厘米。大嘴,末端位置。吻尖,下頜略長於上頜。上頜骨中部有明顯凹陷,上下頜骨沒有牙齒。胖眼皮發達,幾乎遮住半只眼睛。鰓很大。鱗片又大又圓又細,上面有細紋。沒有側線。腹部有大而尖的鱗片,呈之字形排列。胸鰭1對,腹鰭1對,腹鰭極小;背鰭和臀鰭各壹條,背鰭條14~15,臀鰭條16 ~ 18;尾鰭深深分叉,布滿小鱗片。背部和頭部為灰色,略帶藍色光澤,兩側和腹部為銀白色。腹鰭和臀鰭為灰白色,其他鰭為深藍綠色。
[編輯本段]出處
鰣魚是洄遊性魚類,當它們進入河流產卵時,魚群集中,形成壹個捕魚季節。主產區在長江流域,鎮江和南京產量較多,70年代和80年代還可以看到珠江的西江..
[編輯本段]作文
每100g食物含水分65g,蛋白質16.9g,脂肪16.9g,碳水化合物0.2g,灰分1g。鈣33毫克,磷216毫克,鐵2.1毫克,微量硫胺素,核黃素0.14毫克,煙酸4毫克。
[編輯本段]性味
甘,平。
①食療本草:“平。”
②綱要:“味甘,性平,無毒。”
[編輯此段]歸經
本草求真:“入脾肺。”
[編輯本段]功能
(1)《食療本草》:“補虛。”
②日常本草:“快胃氣。”
③《本馮靜原》:“補中,溫中,補虛。”
[編輯此段]避免
(1)食療本草:“微疹。”
(2)求本草出處:“癤腫。”
[編輯此段]營養
1.鰣魚鮮肉細膩,營養價值高,富含蛋白質、脂肪、核黃素、煙酸、鈣、磷、鐵等。
2.鰣魚的脂肪含量很高,幾乎居魚類之首。含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具有降低膽固醇的作用,對預防動脈硬化、高血壓、冠心病大有裨益。
3.鰣魚鱗片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治療瘡瘍、下疳、水火燙傷等疾病。
[編輯此段]適合人群
壹般人群都可以吃。
1.適用於體質虛弱、營養不良、心血管疾病患者、兒童及產婦;
2.吃多了得疥瘡,身體過敏、皮膚瘙癢的人不宜食用;患有疼痛、紅斑狼瘡、淋巴結核、支氣管哮喘、腎炎、癰瘡的人不宜食用。
[編輯此段]烹飪說明
1.由於鰣魚的魚鱗富含脂肪,烹飪時不去皮,以增加魚的風味;
2.鰣魚有許多烹飪方法,其中蒸、燉、烤和燉是最常見的。
[編輯此段]食療效果
鰣魚肉味甘、性平,屬脾胃經;
具有補虛、強補、溫中益氣、溫中補虛、開胃健脾、清熱解毒、治療瘡瘍的功效。
[編輯本段]其他相關
在魚類分類學中,鰣魚屬於鯡科鯡屬。曾與黃河鯉魚、太湖銀魚、松江鱸魚並稱中國歷史上的“四大名魚”,千百年來久負盛名。早在漢朝,鰣魚就成了美味佳肴。東漢著名人物嚴光(紫菱),以鰣魚好吃為由,拒絕了光武帝劉秀的召喚而入仕,使鰣魚名揚天下。嚴子陵的釣魚臺仍然是富春江上的第壹個景點。宋代大文學家蘇軾也對鰣魚贊不絕口,稱其為“惜鱗之魚”、“南國之冠”,並寫詩稱贊:“桃花猶有春,風味勝鱸魚。”從明朝萬歷年間,沙德成為貢品,進入紫禁城。到了清朝康熙時期,鰣魚已經被列為“滿漢全席”中的壹道重要菜肴。當時,第壹批捕獲的鰣魚壹上岸,就由快馬日夜不停地運送到京城。
《本草綱目》說鰣魚是“肉,味甘無毒,補疲勞。把油蒸熟,放在瓶子裏,埋在土裏。拿去燒,很有效果。”
日用草藥:吃鰣魚,應不苦。用五味筍芽帶鱗蒸更好。
《生活情趣飲食譜》:鰣魚味甘溫,開胃、潤燥、補虛。
[編輯此段]備註
將鰣魚蒸熟後,將其中的油塗在燒傷的地方非常有效。
廣東有句諺語:“春鯛魚,秋鯉魚,夏李三”。李三是鰣魚。鰣魚肉嫩而厚,有壹層不飽和脂肪酸,蒸時有獨特的香味。不飽和脂肪酸還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每百克肉含蛋白質16.9克,不飽和脂肪17克,為中國珍貴魚類之首。鰣魚的說法:鰣魚是最脆弱的。據說漁夫壹旦碰到魚的鱗片,就會立刻停止移動。所以蘇東坡稱之為“惜鱗之魚”。而且鰣魚不能離開水,出來就會死,必須趕緊遊到京城才能保鮮。著名評論家王紹棠在《宋江》壹書中描述了鰣魚的特點:“鰣魚最迷人。它喜歡身上的鱗片。它帶著聲音離開水面,見風見光隨時死去。活鰣魚很難吃。西鯡魚被稱為魚中貴族,她有著獨特的個性。鰣魚優雅而清高,世人難得壹窺其清新之美,所以她如此受歡迎。
張愛玲女士曾提到人生三大遺憾:壹是鰣魚多刺,二是海棠無味,三是紅樓夢未完。說明鰣魚的美味堪比《花中海棠》和《書裏紅樓》。只是鰣魚有很多刺,吃的時候肯定讓吃的人極度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