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的果實為聚合果(圖3-11),是由壹朵花中多數離生雌蕊聚生在肉質花托上發育而成的。植物學上稱為假果,因其柔軟多汁,栽培學上又稱為漿果。食用部分為肉質的花托,花托上著生許多由離生雌蕊受精後形成的小瘦果,通常稱為“種子”。瘦果在花托表面嵌入的深度因品種而不同,有與表面平、凸出表面和凹入表面3種,壹般瘦果凸出果面的品種較耐貯運。從果實的內部結構來看,果實的中心部位為花托的髓部,髓部的大小、充實或空心狀況,因品種不同而異。髓部向外是花托的皮層,中間以中柱為界相隔,髓部有維管束與嵌在皮層內的種子相連。
圖3-11 草莓果實縱剖面
(引自馬鴻翔等主編《南方草莓高效益栽培》,2001)
草莓果實的形狀因品種不同而有較大差異,常見果形有圓形、圓錐形、扁圓形、楔形、扇形等。果肉多為紅色、粉紅或橘紅色。果實的大小也因品種而異,壹般品種為15~30克,大果型品種(如童子1號)最大果重可超過100克。在同壹花序中以第壹級序果最大,以後隨著花序級次的增高,果實變小。
草莓果實的生長是通過細胞分裂和細胞體積增大來完成的。果實髓部細胞的分裂壹直可延續果實的整個生長期,但分裂速度緩慢,當髓部細胞分裂與果個增大失去平衡時,髓部容易形成空心。草莓果實中的皮層細胞的分裂時期是從現蕾期開始到開花期結束,落花後細胞數量不再增加(圖3-12)。此後果實的生長主要是細胞體積的增大。據調查,草莓露地栽培時(品種為魯賓遜)開花後15天生長緩慢,以後的10天生長最快,平均每天增長2克左右,白熟果以後果實生長再次減慢,開花後約32天果實成熟。
圖3-12 果實細胞數增長曲線
(引自馬鴻翔等主編《南方草莓高效益栽培》,2001)
草莓從開花到果實成熟所需要的天數,因品種、栽培方式和氣候條件不同而有差異。但壹般規律為,在保護地內栽培條件下,冬天成熟慢,約需50~60天,秋天和早春可縮短到45天左右,而春末夏初露地栽培時,在適溫下開花後30~35天即可成熟。
草莓在生長發育過程中,隨著果實的生長發育到完全成熟,果實中的內含物也在發生著較大的變化。含糖量不斷增加,含酸量在未熟果中含量較高,而隨著果實的成熟含量逐漸減少,糖酸比增加。果實中維生素C含量也隨著果實的不斷發育逐漸增加,到完熟期前達最高峰,以後隨著成熟度的增加又逐漸下降。果膠的含量也隨草莓果實的成熟而變化,壹般水溶性果膠隨果實的發育而增加,至著色期達到最高含量,到采收期又有所減少。磷酸可溶性果膠(不溶於水的果膠)在成熟期無大的變化,而鹽酸可溶性果膠(含有原果膠)卻隨著果實的生長發育而減少。因此,全果膠含量越接近成熟含量越少。草莓果實成熟時,果實中果膠的含量,壹般全果膠為0.37%~0.52%,可溶性果膠為0.19%~0.26%,不溶性果膠為0.15%~0.27%。不同品種或不同成熟度的果實中其比率有所不同。
果實成熟時散發的香氣是由多種揮發性物質組成的,大約有150種左右。主要成分為醇類、酯類和醛類等物質,但品種間差異很大。果實完全成熟時,這些芳香物質的含量達到最高,使果實芳香濃郁。
草莓坐果後,果實的顏色由綠色轉為白色(白熟期),在白熟期果實中不含花青苷,進入開始著色期後,花青苷含量急劇增加,最終果實達到品種特有的色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