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即農歷的九月九日,又稱“九月九”。在古代,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兩九相重,因而便稱為“重陽”。早在戰國時期,重陽節已初現端倪,開始以各種各樣的祭祀活動來慶祝壹年的豐收;到了魏晉時代,無數的文人騷客爭相吟誦,使得重陽節的節日氛圍更上壹層樓;直到唐代,重陽節正式被定為民間的節日。重陽節這壹天,登高望遠、賞菊飲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習俗必不可少,此後的幾千年,這些習俗也隨之傳承,壹直經久不衰,流傳至今。1889年,重陽節被定為“老人節”,旨在倡導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社會風氣。2006年,國務院將重陽節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重陽節的來歷
重陽節的源頭,早在《呂氏春秋》中就有記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由此可見,在當時,就已經有了以慶祝豐收為名的祭祀天地神靈、祖宗的活動,用來感謝天地、祖先的饋贈。到了漢朝,《西京雜記》中就有記載,在重陽節這天佩戴茱萸、飲菊花酒,以求長壽的習俗。與此同時,還有各種大型的宴會,這都是先秦時期慶祝豐收的祭祀活動演變發展而來的,這便是早期的重陽節的雛形。
縱觀整個重陽節的發展歷史,慶祝重陽節的活動最開始只是宮廷或者是官方的慶祝活動。直到唐朝,重陽節被定為正式的節日之後,宮廷和民間開始壹同慶祝,在節日期間舉辦各種各樣的活動。宋朝的重陽節最為熱鬧,《武林舊事》壹書中詳細記載南宋宮廷“於八日作重九排當”,以便第二天隆重玩樂壹番。明清時期則是沿襲了傳統,並且從農歷九月初壹就開始吃花糕慶祝,九月九日重陽節當天,帝王還要登高攬勝。
重陽節習俗
唐朝詩人王維壹首七絕《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壹人。除了把自身思鄉懷親之情傾訴,還把當時重陽節的習俗道明。
登高
重陽節登高的習俗,曾有無數人賦詩吟誦。杜甫、白居易、李白等大家都曾借重陽習俗感懷時事,念起故人。九月,秋高氣爽,這個時候登高望遠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賞菊、喝菊花酒
金秋九月,正是菊花盛放的季節,因此,農歷九月又稱“菊月”。在此期間,常常舉辦各種賞菊大會,吸引著全城的人爭相前往,觥籌交錯之際,賦詩抒懷。菊花素來有養生的成分,用菊花制成的菊花酒,也因此成為重陽節的特飲,含“祛災祈福”的寓意。
吃重陽糕
重陽糕又稱花糕。講究的重陽糕要做成九層,像壹座寶塔,頂頭還要做兩只小羊,以表“重陽”之意。古人常在這天,將重陽糕搭在兒女的額頭上,口中默念子女百事俱高的祝福語。
插茱萸
插茱萸在唐朝的時候就已經很普遍。茱萸本身是壹種植物,茱萸味道濃郁,可驅蟲、逐風邪,將其制酒可養身祛病。古人認為九月九是逢兇之日,這壹天將茱萸帶在身上可辟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