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談論吃——豆花和辣椒醬

談論吃——豆花和辣椒醬

註意:本系列中的所有文章都沒有插圖。

我從小就喜歡吃豆制品。幾乎所有的豆制品都像豆腐幹、豆麩、豆漿、豆漿、豆豉、豆腐、豆腐、豆腐。雖然還沒嘗過,但有興趣嘗試壹下。我最喜歡的豆制品是豆腐,最好的豆腐是我奶奶磨的豆腐。

奶奶是重慶人。重慶人喜歡吃豆腐,比豆腐還嫩,還韌。配上壹碗白米飯和壹小碟自制的辣椒醬,當地稱之為豆腐飯。對於四川的蒼蠅館子來說,豆花飯幾乎是店裏必不可少的壹道菜,也是巴蜀地區最常見的美食。剛從麻將桌走出來的食客,拉出凳子慢慢坐下,點了壹大碗辣椒醬豆花,很快就吞了好幾碗米飯,很舒服。

這裏的豆花不是指我們常見的豆腐,更不是豆腐花(也叫豆腐腦)。從材料構成來說,豆腐其實和豆腐、豆腐花壹樣,只是制作過程中使用的時間序列和凝固劑不同。三者中最先出現的是豆腐腦,滑嫩,用筷子夾不起來,只能用勺子吃。豆腐腦就是豆腐,比豆腐腦略強,但質地還是嫩軟的,口感更飽滿。豆腐在模具中壓實凝固後,就是豆腐,而且是老豆腐,極其致密堅韌。對於壹個對川菜有特殊感情的人來說,豆腐的地位是任何壹種豆制品都無法替代的。

家裏有壹個小石磨,是我奶奶從重慶帶來的。很重,壹般放在陽臺上。磨豆腐腦前壹天晚上泡了適量的幹黃豆,磨之前漂洗幾遍,然後放在磨上。奶奶總是喜歡創新。用大豆磨成的豆腐是米色的。如果摻壹些去皮的毛豆進去,豆腐會是青色的。如果黑豆混在壹起,會是灰色的。豆腐嘗起來會有不同豆子的香味。最後用濾布濾出豆渣,將磨好的汁液倒入大鍋中煮沸,成為豆漿。喜歡甜的可以捏壹點糖放進去,但是什麽都不會放進去,吃起來也夠香夠好吃。比市面上所謂的用粉沖泡的豆漿不知好吃多少倍。如果不怕麻煩,也可以把花生磨成漿,濾掉殘渣。只要把花生汁倒進豆漿裏,做出來的豆腐就會有很濃的花生味。

這時,用來點豆腐的“丹巴”出現了。這是壹種只有四川才有的特殊堿,可以幫助固化。原來是冰糖形狀的大晶體。澆上壹點水,立刻變成淡黃色透明液體。將適量的“丹巴”放入大勺中,壹點壹點地放入鍋中,同時攪拌鍋中的豆漿。當鍋裏的豆漿開始成片時,拿壹個籃子(篩狀的圓形淺竹籃,用細竹條編織而成,上面有許多小槽,用來幫助豆花定型,壓制多余水分)。我壹手小心翼翼的按在剛剛呈片狀的豆花上,力度由輕到重,沒有放過鍋裏的任何壹個區域。另壹只手不停地舀出豆腐上形成的大“湖”。當多余的水幾乎被鏟起後,豆腐坐在上面,不壹會兒豆腐就成形了。這時候我縱橫劃了幾刀,只有白胖子搖頭。

接下來,用來蘸豆腐的辣醬是整道菜的精華。沒有它,豆腐是沒有靈魂的。就像家家戶戶做的泡椒壇子,家家戶戶的辣椒醬味道都是因人而異的。還記得小學的時候看奶奶做辣椒醬,很用心。挑選市面上最好的幹辣椒,用幹凈的濕布擦幹凈,去掉梗,留下辣椒籽,在鐵鍋裏反復翻炒,不放壹滴油,蒸發掉最後的水分。這個過程叫做“康”(第四聲)。這時,出鍋的辣椒特別香,然後在大蒜研缽中碾碎,與幹辣椒、姜末、生蒜和大蒜混合。

雖然作為主角的豆腐還是那鍋豆腐,作為蘸醬的辣醬還是那鍋辣醬,但是大家面前的調味菜可以根據個人喜好換幾種:奶奶口味重辣,她的辣醬菜會摻花椒油和少量味精;我和我媽不吃味精。我們壹般會在辣醬裏加壹點醬油,增加壹點鹹味,降低辣度。我弟弟不能吃辣的食物。他唯壹蘸的菜是醬油。最後,拿壹把蔥切成極細的蔥末,撒在每壹個蘸碟上,蘸碟調得恰到好處,自然不會辜負那鍋極其誘人的豆腐。

傳統的四川女人都很勤勞能幹,奶奶自然是做辣醬的好廚子。我家冰箱最上面壹層放的是各種辣醬,有幹辣椒、鮮辣椒、紅辣椒、青椒,形狀上有辣椒段、辣椒圈、辣椒粉。搭配上,有韭菜,蒜末,姜絲。從口味上來說,這些大大小小的瓶瓶罐罐各有各的風味,是拌面、拌飯、做菜的最佳搭檔。這還只是辣椒醬,更別說自制的豆腐,酸菜,麻辣豆豉,還有奶奶的泡菜壇,泡菜,蘿蔔,豆角,姜,蒜...但是腌制的食物雖然吃,但是要少吃。各種辣椒醬都吃過,嘴都別扭。難怪朋友們平日裏總是嘲笑我,經常以辣椒醬好吃不好吃來評判壹家餐廳。

豆花經常吃剩,聰明的奶奶總會想辦法不浪費。加入西紅柿碎、蔥花和豆花,放入鍋中翻炒。把它們分成有沒有辣醬的兩部分,就成了餐桌上“掃蕩”最快的壹道菜。過濾留下的豆渣逃不出奶奶的手心。不加任何調料,放入盆中壓實,蓋上壹層保鮮膜,放入冰箱。當他們聞到香味時,就可以打開了。這是壹個自然的發酵過程。去掉周圍的豆渣,只取中間的部分,放入鍋中炒出多余的水,加鹽、油,或鮮辣椒或辣椒醬或辣椒粉,拌勻,然後放在盤子上蒸。此外,豆腐成型時留下的黃綠色透明豆腐水,稱為高(第三聲)水,可食用,具有明顯的香味,是大魚大肉後解悶的佳品。但因為富含堿,不宜飲用,所以非常適合清洗鍋碗瓢盆上的油漬,比洗潔精幹凈,無化學殘留,綠色環保。

手磨豆腐腦吃起來特別好吃,但畢竟麻煩。現在我家要早早的把有時代感的石磨封了,用機器代替石磨按照上面的流程做豆漿再做豆腐,既省時又省力,做出來的菜壹樣好吃。

說到吃,汪曾祺先生是我寫美食的開創者。何,壹個吃過大江南北各種美食的作家,不僅擅長吃,而且擅長寫。在王老的眾多作品中,我最愛看他關於美食的文章,比如汪曾祺的《談吃、吃與文學》、《四方飲食與家鄉美食》。

第壹次看王老的作品是初中時學的壹篇散文《端午的鴨蛋》。還能記得高郵的鹹鴨蛋又軟又薄又油,壹紮筷子就冒出紅油。

沒有過硬的文字功底和超強的邏輯思維,我駕馭不了那些長篇大論,腦子也不夠靈光,只能寫壹些貼近生活的小短文,才能遊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