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民間到宮廷,再從宮廷到民間,全聚德用壹個烤箱、壹根鴨桿子走過了153年,傳承了全聚德人對老手藝、金牌服務的不懈追求。
全聚德創辦的烤鴨博物館
清朝鹹豐年間,全聚德創始人楊因水患而背井離鄉,來到京城外的前門謀生,在護城河邊餵養雞鴨,在前門大街上叫賣。
楊·
同治三年(1864),楊得知前門外肉菜市場胡同有壹家名為“德聚全”的幹鮮果店,楊便決定設立這家店,開壹家小竈店做烤鴨生意。但他擔心這裏生意不好,就請了壹位風水先生來查看這家店的風水。
風水先生在胡同裏走了壹圈,對楊說:“這是風水寶地。可惜原來的主人沒有管理好。”
楊聽了心裏暗暗高興。
風水先生告訴他:“這裏的柔石胡同和它後面的經二胡同就像兩根轎子。如果以後把這個小店改成兩層小樓,那就更像八擡轎子了,生意肯定會紅火。”
“小火爐的字體大小是多少?”楊接著問。
風水先生告訴楊:“妳可以把‘德聚全’二字反過來,叫‘全聚德’,這樣妳就可以擺脫厄運,走上壹條坦途,生意興隆。”
聽了楊的話後,為之壹振:“全聚德”這個名字正是他想要的。他的名字壹方面有“權得”二字,另壹方面“猶”意為聚德,可以標榜自己的事業,大談德行。於是他給這家店取名“全聚德”。
然後請書法頗有造詣的學者錢子龍題寫“全聚德”三個大字,並做了金匾掛在門楣上。那個字蒼勁有力,蒼勁奪目,為店鋪增色不少。
全聚德的第壹塊牌匾
下面是壹個關於全聚德牌匾的小故事。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註意到上圖的“的”字少了壹條橫線?
有人說,當時楊老板請了錢子龍,兩人喝了個痛快。楊得知錢子龍的書法很好,馬上拿出筆墨,請錢秀才題字。由於錢秀才喝多了,精神恍惚,壹不留神就忘了寫壹個橫字“於”。
還有人說,楊創業的時候,壹個***雇了13的家夥,加上壹個* * *自己14的人。為了讓大家安心工作,齊心協力,讓錢秀才少寫壹行,表示大家不能橫壹刀。聽到這裏,也許妳會問:加壹條橫線不是更專壹嗎?
當然,這些都是猜測和傳說。真正的原因是什麽?原來,當時的“德”就像多音字壹樣,是“多寫”的意思,有橫線也可以沒有橫線。他們兩個都是正確的。康熙皇帝和鄭板橋等著名書法家的墨跡可以證實這壹點。
故事講完後,進入正題。
1864年7月9日(農歷六月初六),全聚德在壹片嘈雜的鞭炮聲中開業了。
在楊的精心經營下,全聚德的生意蒸蒸日上。楊既聰明又能幹。他知道,要想生意興隆,必須依靠好廚師、好老板、好掌櫃。因此,他經常去各種烤鴨店探尋烤鴨的秘密,拜訪烤鴨大師。
當他得知專門為朝廷制作皇家烤鴨的金華閣有壹位姓孫的老師傅時,便極力與他結交,經常在壹起喝酒下棋,兩人的關系越來越密切。孫師傅終於被楊說服,帶著壹大筆錢受聘到全聚德。
全聚德聘請孫師傅,相當於掌握了清宮掛烤鴨的全部技術。孫師傅把原來的烤箱改成了懸掛式烤箱,烤箱高度大,爐膛寬,壹個烤箱可以烤十幾只鴨子。還可以面朝裏烤鴨。由他烤制的烤鴨外形美觀,肥而飽滿,色澤鮮亮,色澤棗紅,皮脆肉嫩,香而脆,肥而不膩,瘦而不柴,為全聚德烤鴨贏得了“京城美味,勝過壹只鴨”的美譽。
全聚德烤鴨
在餐廳裏,除了廚師,服務員也很重要。全聚德招聘新員工,不僅要看是否聰明,還要看是否有實力。全聚德店後面有壹個能裝300斤泔水的大桶。新人壹般都是試試這個大桶,看自己能不能舉起來,買得起的留下,買不起的留下。全聚德在三四十年代有30多名員工,都很聰明能幹。
橫跨三個世紀的全聚德,也形成了壹套代代相傳的九字店規:鴨要好,人要能,話要甜。
鴨子更好:它關乎誠信和道德。“好鴨子,烤鴨賣鴨”,老店貨真價實,老實人,童心未泯。
人要能:德才兼備才是“能”老店的選人、用人、育人,都是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標準,做到人盡其才,各得其所,才能壹代代人才輩出,技藝永傳。
要甜:顧客是商家的父母。老店,碗櫃,廚房,甚至服務員和雜工都應該禮貌對待修德,笑臉迎客,信守承諾,全心全意為他們服務,教他們美德,回報他們的惠顧。
這九個字,每壹個字都體現了全聚德前身修德興業的經營理念,把商業道德和品格作為壹切行為規範的基礎。
全聚德店
新中國成立後,全聚德進行公私合營,新設分號,擴建老店,受到海內外名人和普通百姓的喜愛,被譽為“中華第壹美食”。來北京的各路遊客都有同感:不到萬裏長城不吃北京全聚德烤鴨真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