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瓠瓜有怎樣的經濟價值?

瓠瓜有怎樣的經濟價值?

瓠瓜為葫蘆科(Cucurbitaceae)葫蘆屬,壹年生攀緣草本植物。學名[Lagenaria siceraria(Molina)Standl.],又名瓠子、扁蒲、葫蘆、蒲瓜、夜開花等。染色體數2n=2x=22。在亞洲和非洲的熱帶地區多食用嫩果,西非以嫩苗和嫩葉作菜,成熟果可作容器,也用作嫁接西瓜的砧木防西瓜枯萎病。

瓠瓜營養豐富,其可食率為90%,每100g嫩果中含水分93g左右、蛋白質約0.7g、脂肪0.1g及碳水化合物3.1g、粗纖維0.8g、灰分0.4g、鈣16mg、磷15mg、鐵0.4mg、硫銨素0.02mg、核黃素0.01mg、尼克酸0.4mg、抗壞血酸11mg等(《食物成分表》,1991)。瓠瓜肉質細密,口感綿軟、鮮嫩,是壹種美味食品,另外還有壹定的加工價值。據戰國和秦漢時期的文獻記載,瓠瓜在中國當時的食物生產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管子立政》(公元前51—前3世紀)中指出:“……瓜瓠、葷菜、百果不具備,國之貧也;……瓜瓠、葷菜、百果具備,國之富也。” 漢代,《漢書食貨誌上》(公元前1世紀後期)還強調在邊角地種植“瓜瓠果蔬”。東漢《釋名》(2世紀)記載:“瓠蓄,皮瓠以為脯,蓄積以待冬月時用之也”。說明中國在漢代時人們已經將瓠制成脯,當作幹糧儲備。瓠瓜還有廣泛的藥用價值。明代《本草綱目》(1578)中記載 “葫蘆氣味甘平,主治:消渴惡瘡;鼻口中肉爛痛;利水道;消熱;除煩。”有“治心熱、利小腸、潤心肺、治石淋”之功效。而且,不僅果實有食用藥用價值,葫蘆的葉、蔓、卷須和花 “氣味甘平”,都可“解毒”;葫蘆的種子“主治齒齲或腫或露。齒搖疼痛。”並“瓤可以養豕。犀瓣可以澆燭。其利溥矣。” 現代醫藥學界,利用葫蘆及其制品,治療高血脂、高血壓、動脈硬化、糖尿病,並制成高效抗癌新藥——“葫蘆素”。

瓠瓜在中國栽培歷史悠久,早在2500年前即有栽培。瓠瓜喜溫,但不同種類對溫度要求有所差異。在瓠瓜中,長瓠子的分布較其他類型廣泛。中國在長江流域及廣東、廣西、福建、浙江、雲南、貴州等省(自治區)具有豐富的地方品種資源。該地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適宜瓠瓜的生長。目前在湖北、江西、江蘇等省瓠瓜已發展為早春和夏秋壹年種兩季的蔬菜作物。

近年來,瓠瓜栽培有逐漸向山東省、河北省等北方地區擴展的趨勢;同時,由於瓠瓜雜種優勢育種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壹代雜種品種病害少、栽培容易、產量高、早熟性好,因此已陸續成為各地早春保護地栽培的重要蔬菜之壹。此外,瓠瓜還因其抗逆性強,適於作西瓜和極早熟栽培黃瓜的砧木而被生產者廣泛應用。

中國幅員廣大,地形多變,氣候類型復雜多樣,因此中國的瓠瓜與其他蔬菜壹樣,在長期的自然和人工選擇作用下,形成了極其豐富多樣的種質資源。據統計,被列入《中國蔬菜品種資源目錄》(第壹冊,1992;第二冊,1998)的各種不同類型瓠瓜種質資源***有242份,其中有79份被列入《中國蔬菜品種誌》(下卷,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