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比目魚肌變長
如何讓比目魚肌變長,我們人體內有很多的肌肉群,其中比目魚肌是腿部重要結構之壹,因形似比目魚,故名比目魚肌。有很多人都會鍛煉比目魚肌的,下面分享如何讓比目魚肌變長?
如何讓比目魚肌變長1動作壹:靠墻小腿拉伸
選擇壹面墻做輔助,單腳站立拉伸前腳落在墻面上,後腳跟懸空,保持平衡,雙手扶墻。放松整個腳掌,腳掌向下壓,盡量感受到小腿後側的酸脹感。
動作二:坐姿提踵
坐姿提踵能夠很好地鍛煉小腿肌肉,擡高腳跟並且將腳跟擡至最高的高度,這樣才能讓腿部得到正確的拉伸,之後緩慢還原。
動作三:小腿拉長式
這個動作盡量要做到腳手手指尖接觸到地面,註意腿部壹定要保持直立,軀幹向下,並保持身體是平衡的。
動作四:坐姿拉伸
腿部保持筆直,借助伸展帶握住左腳的前腳掌保持20秒左右。之後換另壹側訓練,如果身體柔韌性比較好的,可以自己用雙手握住左腳的前腳掌。
動作五:站立單腿拉伸
這個動作不僅能夠拉伸小腿,也能幫助拉伸大腿後側。身子微微向前保持20秒的拉伸時間,之後換另壹側訓練即可,動作比較簡單。
動作六:仰臥舉腿
仰臥在瑜伽墊上,擡左腿向上。之後腳尖保持壹種向上回勾的狀態,保持20秒到30秒。如果實在沒有辦法做到,可以盡可能舉到最高的位置,動作比較全面。
比目魚肌和腓腸肌哪個顯得壯壹點
粗壯的小腿在很大程度上,只能通過調整肌肉形態來改變。說到肌肉形態,我們先看壹下小腿的肌肉構成:小腿肌肉主要分兩大塊:壹塊是大的圓球狀肌肉——腓腸肌,俗稱小腿肚子;另壹塊則是長而扁平的肌肉,在小腿的深層,叫做比目魚肌。從形狀上來看,腓腸肌要比比目魚肌更加壯壹點。
比目魚肌和腓腸肌的作用
比目魚肌因長相如同比目魚故得此名,比目魚肌位於小腿後側,腓腸肌深層,與腓腸肌合稱為小腿三頭肌,主要負責人體的運動功能,而腓腸肌位於淺層,所以當小腿腓腸肌發達的時候,小腿就會出現明顯的`肌肉輪廓,小腿肚變大,小腿增粗,嚴重者小腿肌肉向小腿內外側凸出,形成或加重O型腿和X型腿形態。
減小腿的方法
對於這種難減的肌肉型小腿粗壯,就要想辦法讓處於緊繃狀態下的肌肉,放松下來,根據用盡廢退的原理,讓小腿肌肉變小,小腿肌肉變小以後,小腿腿圍也會自然縮小。我們可以用按摩瘦小腿,雙手比贊,從小腿後側由下至上,從腳踝最細的地方慢慢按壓往上到最粗的地方,這主要是針對小腿內側腓腸肌較為發達的人。
如何讓比目魚肌變長2比目魚肌的訓練姿勢
立式負重提踵
動作要點:
1、保持站立,壹只腳懸空,另壹只腳提踵,兩只腳交替進行。
2、提踵後要停頓2秒左右,讓小腿肌群進行高位收縮。
3、提踵過程要盡量放緩。
4、可以在提踵機上做,也可以在地面上做。註意保持身體平衡,避免摔倒、滑倒。
5、加上壹些重量(比如手裏握持壹個啞鈴,或者在腿上綁上沙袋,等等)。
6、剛開始做時,負重不要過大,尤其不要壹上來就挑戰極限,避免腳踝拉傷。重量不斷加大,需要壹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坐姿提踵
動作描述:
1、坐在椅子上,前腳掌至於壹定高度(比如啞鈴),大腿平行地面,小腿垂直大腿,雙手持啞鈴置於膝蓋上;
2、小腿用力慢慢擡高腳後跟至最高點,感受小腿的頂峰收縮,停頓2-3秒;
3、緩慢下放至最低點,感受小腿後側拉伸,重復。
4、還原時動作可控,切勿突然松弛,以免拉傷肌肉;
5、每次提踵都要充分擡高和下壓腳後跟,使小腿肌群得到充分鍛煉。
動作頻率:小腿肌群非常有力,可以多做幾次(20-50/次,3-4組),盡量做到力竭。
比目魚肌拉伸
動作描述:
1、前後腳交替站,拉伸腳的前腳掌落在啞鈴上,後半腳掌落地上,雙手置腰間或扶墻保持平衡;
2、放松整個腳掌使腳跟處往下壓,身體可以輔助前傾施力,感受整個小腿後側有拉伸和酸痛感;
3、保持拉伸動作30-60秒,換另壹側,重復。
動作要點:拉伸過程中,註意感受妳小腿下方和深層的肌肉被拉開。
註意:正確的靜力性牽拉是不會讓肌肉抽筋的。肌肉緩慢拉伸到壹定的緊張度時,維持30-60秒,放松,重復2-3次。拉伸時動作要慢。
比目魚肌拉伸動作有哪些
坐姿拉伸
1、牽伸者取舒適坐位,右膝屈曲且雙手握住右腳。通過腿部肌肉的收縮使足部和腳趾盡量向身體方向靠攏。
2、從起始位置開始,努力使足部遠離身體方向,等長收縮比目魚肌6秒鐘,然後放松並深吸氣。隨著呼氣,腿部肌肉再次收縮以使足部朝身體方向運動,加強比目魚肌的牽伸。
3、上述動作重復2~3次。
動態坐屈膝彎曲和伸直
3、雙腿彎屈,以拉伸左小腿。用前腳掌踩在臺階或其他物體的邊緣,另壹只腳略微向前。
2、放下腳後跟,註意保持膝蓋伸直。恢復至起始姿勢時釋放拉伸運動,每次重復壹系列動作時都應持續1 至3秒的時間。
3、以連續、可控制、流暢的順序重復10 至12 次。用另壹條腿按順序重復上述動作。
坐姿提踵
1、將前腳掌踩在踏板上,靠墊壓在膝蓋上放壹點處(不能直接壓在膝蓋骨上)。
2、讓小腿肌側底伸展接著用前腳掌的力量將靠墊推高,保持小腿肌在高點收縮1秒,然後再慢慢放下回到初始位置。
3、進行過程中腳後跟盡可能擡至最高,下降過程中將阻力由大拇指移轉到小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