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妳知道奶茶裏的珍珠是怎麽來的嗎?

妳知道奶茶裏的珍珠是怎麽來的嗎?

“也許木薯的等待就是變成木薯湯,做出壹碗甜甜的瞬間。』

作者/Hooper

當妳去買泡泡茶的時候,妳點餐的口頭禪是什麽?少放糖,少放冰,多放珍珠?

秋天輕輕吸出第壹口奶茶會發出什麽聲音?是“嗯”嗎?如果妳碰巧吸起壹顆珍珠,在滿是奶茶的空間裏咀嚼,妳還會發出“吧唧~吧唧”的聲音嗎?

在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賽珍珠為《中國菜譜》作序時,語言學家趙元任曾指出:“要檢驗這道菜做得好不好,我們應該觀察吃它的人。如果他用嘴唇發出鼻音,聲調緩慢下降,說明食物不錯。如果他反復發出yum音節,說明這條路很好。”泡泡茶應該也是如此。

如果妳發現妳的朋友在喝泡泡茶的時候聽到了這些聲音,毫無疑問,他們是深愛著泡泡茶的,尤其是裏面的珍珠。

但是很有可能壹杯奶茶只喝了壹半,人就不會飽了,而且有時候珍珠添加劑太多,感覺很有可塑性。所以有人不喜歡。在美劇《好醫生》中,當克萊爾抱怨她買的泡泡茶吸管太細了,吃不下珍珠時,樸槿惠對她說:“妳居然喝了那個東西,簡直就像在飲料裏加了小熊軟糖。”

地圖/照片網絡

如果妳像樸壹樣思考,恐怕妳會錯過美味的木薯湯。因為去過泡過茶的DIY的人大概都知道這種“珍珠”是木薯粉做的。木薯是世界第六大糧食作物,被稱為“澱粉之王”。時至今日,在壹些不發達的國家和地區,這種對土壤要求不高,容易成活的植物仍然是主食。

木薯湯的熱潮是近幾年才出現的。向人介紹的時候,總懷疑裏面的“湯”會有誤導。“做湯的話,只有鹽和梅子”,就是做湯的時候要用鹽和醋兩種調料。時過境遷,幾千年過去了,類似《尚書》裏提到的西湖牛肉湯、雞丁玉米羹、菊花魚絲湯、三絲豆腐湯之類的菜,都沒有湯、粥那麽令人滿足。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湯更像是介於湯與粥之間的壹種食品加工方法——以肉類或蔬菜為主要原料,配以五味或香料勾兌成稀醬,最後做成粘稠的濃湯。木薯湯的成分很簡單,只有木薯、糖和水。其實從制作原理上來說,它是夏天廣東、廣西、福建、臺灣人口中最愛喝的糖水。

這種糖漿的主要成分是面包木薯。這種木薯的皮是黃褐色的,醜得像玉。做木薯湯的時候,壹定要先把全身的土清理幹凈,去掉這層皮,露出裏面略厚的黃皮。用刀拉很長壹段,慢慢剝。有經驗的家庭主婦會壹手拿著刀,壹手拿著木薯,借助刀片尾部的力量,翻過來把兩層皮和木薯肉分開。

剝開的木薯潔白、光亮、誘人,如博物館裏的象牙珍品。沒有破綻,沒有流暢,讓人覺得有點受不了。可惜,這麽美的“藝術品”最終還是會被切成小塊。拿到水龍頭下洗掉汁液,用冷水泡壹會兒,倒入高壓鍋,加入1:1水和適量紅糖,燉半個多小時,再燉壹會兒。

圖/pixabay

很多人喜歡用老式高壓鍋煮木薯湯。很多甜品店至今還保持著這個習慣。有些木薯湯專賣店在給經銷商配送時,甚至會把整個高壓鍋帶到後者的店裏,為了正宗,不低於壹毫米。壓力鍋的新舊款式可能沒有太大區別。唯壹的區別大概就是“感情”兩個字。想象壹下,在彎彎曲曲的巷子裏,在燈火輝煌的甜品店的廚房裏,散落的藍黃兩色的火苗忠實地舔著斑駁的鍋底,貢獻著它們所有的光和熱,限壓閥嘶嘶喘著氣,不停地旋轉著,等待著食物像倒計時壹樣壹圈圈被烤熟的那壹刻。

當飯菜漸漸熟了,暖暖的氣息開始在空氣中慢慢擴散,這種“古味”的畫面讓人感到失落和感動,童年的記憶也在壹點壹點的被找回,於是真希望自己能搬個小凳子,坐在下巴上,等待封面的到來。

慌忙掀開鍋蓋,鍋裏升起壹股帶著植物和糖混合氣味的白煙。妳只覺得木薯湯有自然的味道,其實就是新鮮而已。等它涼了,妳已經能看透了:黃澄澄的糖水裏堆著壹些形狀各異的木薯塊。這不禁讓人想起《老殘遊記》中描寫王小語眼睛的名句:白水銀裏有兩粒黑水銀。

此時木薯原本潔白的身姿已經被黃糖染成了金黃色,應該換壹句那句名言來形容——如璀璨黃河中的無數“寶石”。水是明亮的,“黃玉”是耀眼的。越看越可愛。它們看似四分五裂,實則吸收了大量汁液,圓體中的纖維線膨脹起來,形成美麗的裂縫,甚至在木薯的中心出現了壹個小洞。

圖/pixabay

第壹口下去,飄入鼻中的香氣也是清晰而淡淡的,仿佛從午後的沈睡中被喚醒,唇齒間只能感受到微微有嚼勁的口香糖和壹些植物纖維,並不是令人印象深刻的食物。第二次嘗的時候開始覺得用“樹膠”這個詞來概括木薯湯有點不太公平。真的吃起來很q彈,用吃QQ糖來形容似乎也不為過。

但與後者相比,它仍然有點軟,有壹點點...嗯,妳用勺子攪拌木薯塊,仔細看,突然發現有些木薯塊的中心極其光滑。如果妳看得久壹點,橘子會源源不斷地流出來。妳趕緊試著往嘴裏送。牙齒被壹片柔軟包圍著,仿佛就像小時候奔向壹張鋪著厚厚床墊的大床,深深地跳入其中,被壹種穩定的安全感和溫暖包圍著。哎,這個QQ糖呢?滑滑的,在嘴裏蹦蹦跳跳的,是芝士蛋黃的近親!

然後是甜甜的湯,微粘的糖水,真的是對得起高檔的“湯”字木薯湯真的是鮮,鮮,精。它沒有港式甜品那種繽紛濃郁的香氣,卻征服了無數被濃油紅醬和酸辣折騰過的舌頭!

圖/pixabay

因為方法簡單,很多人會買面包和木薯來煮,但是要做得像店裏那麽軟就比較難了。曾經向壹個相熟的店家討教過竅門,店家並沒有像梁實秋先生筆下的辛元齋裏的小掌櫃那樣打太極。“請過來喝吧,別自尋煩惱。”店家只是有點驕傲的說,店裏的做法和妳自己的差別不大。關鍵是原材料。我們用的品種是上千種選擇,所有木薯都是員工自己種的,從播種到收獲,不是別人造假。質量有保證。

好像為了證明真相,每次我們在木薯湯關門的時候打開店裏客服的朋友圈,都會有很多員工在地裏幹活的畫面。

也許木薯湯是新鮮而精致的,所以它能在含糖的甜點中脫穎而出。打著“木薯湯”招牌的專賣店在廣西遍地開花,大大小小的店鋪不計其數。隨著螺螄粉的流行,木薯湯作為螺螄粉的友好夥伴,作為招牌小吃出現在全國各地的螺螄粉店裏,被更多的人知道。當初,誰會料到壹小碗木薯湯能開創壹項甜蜜的事業。

我想老壹輩人大概是沒怎麽吃木薯湯,把它當寶貝壹樣贈送給他們。長輩吃了幾口覺得不錯,說在廣東福建見過這樣的做法。

我媽有點怨恨的說,還是鹹的好吃。我這才想起來,近二十年前,每當我們進入深秋,家裏的桌子上都會有壹份炒木薯。原料是木薯。媽媽經常用豬油和蒜末、蒜苗壹起炒菜。炸出來的薯片呈淡黃色,像蠟壹樣半透明,邊緣炸得焦黃。咬壹口,裏面既有醇香的油脂,又有木頭的清新氣息。富含纖維,不油膩但不暗沈。

圖/pixabay

那時候,壹盤簡單的炒木薯,在作為普通飯菜的時候,不僅僅是充饑的利器,在夜宵攤上用來補充體力,在秋冬的大排檔上用來品酒聊天,也是壹種溫暖的慰藉。追溯到老年人的童年,木薯是他們在饑荒時期害怕的東西。如果他們不小心,他們可能會因為木薯處理不當而“喝醉”。

於是,生活條件大大改善後,木薯從菜場和餐飲業消失了,炒木薯的那道菜從我的餐桌上消失了,讓我在秋風中留下了對木薯的記憶。

但是食物和人的緣分永遠不會結束。人們害怕少了本地木薯,但無毒的面包木薯已經生產出來了。當我們有很大的勇氣去嘗試木薯這種生吃會產生毒素的食物時,我們已經開始對它進行無限改造了。世界上沒有好吃的,嘗試的人多了,就有了好吃的。只是對豬肉的嘗試,就像美食家對待河豚壹樣。

《基督山伯爵》裏的話值得記住。“請永遠不要忘記,直到上帝應許為人類揭示未來的那壹天,人類所有的智慧都蘊含在這五個字裏:等待和希望!”木薯的等待,可能就是變成木薯湯,做出壹碗甜甜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