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糖果
寸金堂
壹英寸見方的金色圓棍看起來像壹根小金條。“寸金”這個名字恰如其分,充滿了“寸金買不到寸光陰”的警示意味。內層是鹹桂花拌碎橘餅的餡,中層是糖皮,外層是芝麻。吃起來又甜又脆,不粘牙,還有芝麻、桂花、橘餅的香味。是惠州農村年節最受歡迎的小吃之壹。
酥糖
酥糖是南宋以來的傳統名品。它是用炒過的芝麻粉和糖做成的,用張曉紅紙包成長方形,小紅紙上印著店家的招牌,又甜又軟。酥糖中的精品被稱為“頂酥”。石鼎酥是用去殼的白芝麻和白糖,加少量面粉或米粉和麥芽糖做成的。成品白中帶黃,抓成塊,提成條,入口甜脆,香味十足,不粘牙不粘紙,老少皆宜。按照徽州的習俗,過年的時候,家家戶戶都用糖紙包著小紅紙放在水果盒裏請客。走親戚的時候,壹定要送酥糖。徽州民間諺語說“過年不吃酥糖不進廳堂”。
灰莫蘇
徽墨酥形是壹般徽墨墨錠的標準尺寸:長6厘米,寬4厘米,厚1厘米的長方體。酥體由外至內呈黑色,有光澤,有香味。品嘗時口感極佳:酥脆柔韌,從體液中融化,無需咀嚼就滑入;唇齒留香,香中充滿了大自然的幽香;甜而不膩,有“加壹分無趣,減壹分無趣”的美感。或做早餐飯,或泡茶,或送禮物給朋友,或為健身做輔食。徽墨酥常常使人想起徽州之行,聞到山野的香味。
稱量糖
徽州糕點的名稱,最初產於徽州。這是壹種很有特色的焦糖產品,形狀像壹根根切掉的大尺度管子,所以叫“稱糖”。稱糖是用白芝麻或黑芝麻裹上焦糖,裏面有白糖心,是用白糖混合芝麻粉和米粉做成的。如果揉捏得更細* * *如筆筒* * *,就會變成“壹品香”。其特點是酥、不粘、甜、適口,老少皆宜。
涪陵玫瑰蛋糕
涪陵玫瑰酥是壹種歷史悠久的傳統糕點,產於績溪縣涪陵村。因含有玫瑰作為輔料,具有玫瑰的香味而得名。細糖、芝麻、面粉、焦糖等。以玫瑰、青梅、橙餅、紅綠絲為主要原料,輔以其他輔料。芝麻用手去殼,炒熟,磨碎,過篩,拌入細白糖烘幹成麻片,分層疊放少量麥芽糖和拌入麻片的細面粉,按壹定規格切塊,再均勻撒上細白糖、玫瑰花、細切青梅、橙餅、紅綠絲等。將切好的玫瑰蛋糕按比例切成四塊,然後包裝,每盒10包。玫瑰餅的外觀潔白如玉,壹點點玫瑰、橘餅、李子若隱若現,宛如翡翠瑪瑙鑲嵌在白玉中。這種產品最早產生於清朝,並持續了很長時間。
北方傳統糖果
芝麻糖
芝麻糖是壹種方糖,用糖漿把炒飯、花生和棗粘在壹起。用來“糊”竈王爺的嘴,好讓他在玉帝面前說好話。晉西北有句話叫“吃麻糖二十三,不能吃麻糖嚼手指”。
芝麻糖以其香、甜、脆的獨特風味而聞名,具有香而不花、甜而不膩、回味無窮的特點。營養豐富,含有蛋白質、葡萄糖和維生素,具有溫肺養胃、養肝補腎的功效。它曾是清朝的貢品,也是盛行百年的甜品。
關東糖[源於中國東北的麥芽糖]
關東糖又稱廚王糖、大糖。壹年下來,只有小年前後才賣。關東糖是用麥芽和小米制成的糖制品,用於祭祀竈神。清朝撰寫的《燕京年間年譜》中記載,清朝的供品中有“關東糖”和“糖餅”。
正宗的關東糖極其堅硬,不易碎。吃的時候壹定要用菜刀劈開,材料很重很細。味道微酸,中間沒有縫隙,每塊重壹兩、兩四兩,價格也比較貴。
瓜形麥芽糖
北京有壹首民謠“蜜瓜祭竈”。第壹個進入節日的食物是用於“祭竈”的蜜瓜。蜜瓜外形圓潤肥美,由麥芽糖制成,甜味微酸。是很好的零食,但是現在很少了。
冬天放在外面,因為天氣冷,蜜瓜凝固得很牢固,裏面還有壹些微小的氣泡,吃起來脆甜脆粘,有壹種特殊的風味。
爆米花糖果
靖安縣的民間素有“小年小年,飯甜。”在“小年”這壹天,人們用麥芽糖和爆米花制作爆米花糖果,這意味著新的壹年將是豐富和甜蜜的。
爆米花糖大,既滿足又滿足,嚼起來有味道。爆米花糖受歡迎的更直接的原因是它的味道:它是鹹宜男女老少都喜歡的食物,融合了爆米花的香脆和紅糖、焦糖的香甜綿軟。
南方吃的糖
爆米花糖糕
米糖香甜可口,有稻花香。其中以重慶江津爆米花和四川樂山蘇記爆米花最為著名。米糖主要由糯米和白糖制成。首先妳要經過碾米的過程,就是把糯米蒸熟,風幹使其仍然是原來的米粒,然後每5公斤糯米兌入200克麥芽糖,放入鍋中烘烤,等水幹了再用沙子炒。這時候1粒米可以有4粒米那麽大。* * *用豬油或蔬菜炒也有同樣的效果。為了省油,壹般用沙炒。
寸棗:由植物油、面粉、糯米粉、白糖制成,具有香、脆、酥、甜四大特點。小小的寸棗,裹著壹層糖衣,看起來像小“金條”,又香又脆,咬壹口“哢嚓”。
花糖:看似粉白相間的糖果,其實是油炸花生。
炸敲:看起來像金元寶,裏面全是芝麻花生。
猜猜妳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