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的生活方式應該從小事做起。比如壹日三餐必不可少的鹽,雖然壹次用量很少,但時間壹長對身體的影響很大。科學吃鹽不僅包括少吃鹽,還包括吃什麽樣的鹽。井鹽、海鹽、湖鹽、低鈉鹽、碘鹽、無碘鹽...面對超市裏五花八門的鹽,應該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鹽?
各種各樣的鹽
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重要的調味劑,其主要成分是氯化鈉。鹽有許多不同的分類方法,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1.根據原料來源,鹽可分為四大類,即海鹽、湖鹽、井鹽和巖鹽/礦物鹽。海鹽是將海水引入鹽場,日曬,蒸發,結晶而成。湖鹽是用鹽場的鹽湖水制成的鹽。地層中的鹽溶解在地下水中,通過打井抽出,加工後制成的鹽稱為井鹽。曾經海洋被蒸發沈積很久形成巖縫,這就是巖鹽。
從營養學的角度來看,97%的鹽是氯化鈉。雖然不同來源的鹽的礦物質成分略有不同,但壹個人每天只吃幾克鹽,無論是海鹽、湖鹽、井鹽還是巖鹽,營養價值幾乎沒有區別。我們可以選擇大品牌最普通的鹽。
2.根據是否提純,可分為粗鹽和精鹽。原鹽經過提純後成為雜質少、顆粒小的精鹽,也稱“精鹽”。雜質多,顆粒大,未經提純,稱為原鹽。
3.根據是否加碘,可分為碘鹽和非碘鹽。從1996開始,我國開始普及碘鹽,添加了碘酸鉀、碘化鉀或海藻碘,其中海藻碘吸收率較好。
4.根據是否添加氯化鉀,分為低鈉鹽和普通鹽。鉀離子也能產生壹定的鹹味。將其添加到食鹽中,在獲得相同鹽度的前提下,可以減少鈉的攝入,但鉀離子含量高時會有苦味,所以只能替代部分鈉。食鹽中氯化鈉含量壹般≥97%,低鈉鹽含氯化鈉70%-90%,其他10%-30%氯化鉀。
碘是人體重要的營養素之壹。從1996開始,我國開始實施食鹽普遍加碘政策,家家戶戶開始吃碘鹽。現在20多年過去了,人們的飲食日益豐富。有人不禁要問:現在還有必要繼續吃碘鹽嗎?
2017年,國家衛生健康委組織開展了全國飲用水碘含量調查,並於2019年首次發布了“水碘地圖”。根據這張圖,我國83%的水碘:100 μ g/L國家衛計委建議:生活在水碘:100 μ g/L地區的居民應食用無碘鹽。因為人100天不補碘就會碘缺乏,所以中國大部分人包括北京人都需要長期食用碘鹽。生活在高碘地區的人需要食用非碘鹽,如生活在江蘇、浙江、福建、山東等沿海地區的居民。生活在14%碘適宜區的居民是否應該食用碘鹽,可以根據今年3月國家衛計委新公布的《碘缺乏地區和碘適宜區劃定標準》來判斷。
因病不宜食用碘鹽的人,如少數患有甲狀腺疾病的人,可以不吃或少吃碘鹽。低鈉鹽是適當降低鹽中的鈉含量,增加鉀含量。低鈉鹽適用於高血壓、糖尿病等心腦血管疾病患者,但高鉀血癥患者和腎功能異常者慎用。普通健康人群應食用碘鹽,尤其是有兒童、孕婦、哺乳期婦女的家庭,更應食用碘鹽,預防碘缺乏。
食鹽中的抗結劑有害嗎?
在食品添加劑國家標準中,食鹽中允許使用的食品添加劑有五種:二氧化矽、矽酸鈣、檸檬酸鐵銨、亞鐵氰化鉀(鈉)、氯化鉀。其中,前四種是“防結塊劑”。防結塊劑經常出現在各種幹粉中,如咖啡粉等。,它們的作用是防止顆粒或粉狀食品結塊,並使它們保持松散或自由流動。防結塊劑對鹽來說很重要,因為鹽非常容易吸潮結塊,而且結塊很硬,很難打碎。以前鹽不加防結塊劑,經常形成塊狀,稱為“鹽條”,使用不方便。加入防結塊劑可以保持鹽粒分散,使用起來方便很多。
二氧化矽、矽酸鈣、檸檬酸鐵銨都是安全性很高的防結塊劑。有人質疑亞鐵氰化鉀的安全性:氰化鉀有劇毒,長期食用含有亞鐵氰化鉀的鹽對人體健康有什麽影響嗎?事實上,目前我國制鹽行業嚴格按照《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和《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使用抗結劑亞鐵氰化鉀,每公斤添加量不超過10 mg。成年人每天攝入少於1.5毫克,對健康不會有任何影響。攝入1.5毫克亞鐵氰化鉀相當於每天攝入1.50克(3盎司)的鹽,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有人擔心亞鐵氰化鉀在烹飪過程中會釋放出有毒的氰化鉀。其實亞鐵氰化鉀很穩定,只有加熱到400℃才能分解。烹飪中,即使煎炸或油炸,油溫也不會達到300℃,離亞鐵氰化鉀的分解條件還有相當的距離,所以我們可以放心地長期食用添加了亞鐵氰化鉀的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