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癭蟎的防治
荔枝癭蟎又稱荔枝癭蜱、荔枝毛蜘蛛,稱為氈毛病。危害荔枝龍眼。成蟎和若蟲蟎危害嫩枝、葉片、穗和幼果,吸汁。傷葉首先在背面出現黃綠色斑塊,傷斑在正面凹陷凸出,凹陷處長出密密麻麻的絨毛,看起來像氈狀,即所謂的癭。受損葉片表面扭曲不平,甚至枯萎雕零。花器官受損後,會膨脹成簇,不結果。
生活習性:壹年發生10代以上,成蟲和若蟲在蟲癭間越冬。5-6月種群密度最高,每年這個時候危害更嚴重。受損的葉片突出,受損的穗和花器官像倒鐘壹樣壹簇簇地展開。半年內蟲癭的種群密度最高。癭蟎生活在蟲癭的絨毛中,在陽光或雨水襲擊時活躍,在絨毛中上下蠕動。在絨毛底部產卵。癭蟎喜陰涼、樹冠茂密、光照環境差。樹冠下部和內部昆蟲種群密度較高,葉片多在葉背。癭蟎可通過幼苗、昆蟲、設備和風傳播。荔枝、龍眼多采用高海拔壓條繁殖,因此幼苗是癭蟎傳播的主要途徑。
控制方法:1。冬季結合修剪,剪掉受損的枝葉。2.2、3月份,在花頭和葉片上開始形成蟲癭時,噴灑博美0.2度硫磺合劑,或50%敵敵畏乳劑、40%樂果乳劑和水的混合物(比例為1: 1: 2000)或800倍三氯殺蟎醇乳劑。3.運輸苗木時,檢查去除蟲葉,防止害蟲傳播到新區。
荔枝蝽的防治
荔枝蝽屬於半翅目和蝽科,是我區龍眼的主要害蟲。該蟲以成蟲和若蟲吸食嫩枝、花穗和幼果汁液,受害部位變色幹燥,導致落花落果。當昆蟲受到驚嚇時,有臭味的液體接觸到嫩葉、花朵和果實,可引起灼傷和焦枯,果殼變成棕褐色,嚴重影響龍眼產量。
荔枝蝽在1年內發生1代,以未成熟成蟲在葉背或遮蔭、向陽或枝葉茂密的樹洞、石隙中越冬。次年春季氣溫達到16℃左右時開始活動,喜歡聚集在枝葉繁茂的樹上覓食,4月份是交配產卵的高峰期。卵多產在樹冠下的葉背上,每雌平均可產卵5-10次,最多可達17次。每次產的卵大多是14粒,成團成塊。清明節過後,若蟲陸續孵化,吮吸嫩芽、花穗、幼果的汁液,常致落花落果。6月以後,成熟若蟲羽化為成蟲,成蟲喜食嫩芽和果穗。
兩個時期是預防和治療的最關鍵時期。壹是早春,越冬成蟲開始活動,即3月中下旬,成蟲即將產卵,抗藥性最弱,而此時用藥物殺滅成蟲,可顯著降低種群基數,對全年防治極為有利。使用90%結晶敵百蟲500-800倍液或滅蟻靈EC 1500-2000倍液,或擬除蟲菊酯類農藥(如星棉寶、速殺、米拜克等。)1500-2000次來控制它兩次。
另壹個適宜防治時期是5月中下旬,此時卵處於若蟲期,大量孵化。若1-2齡若蟲蠟薄,角質低,對藥物敏感,用20%的除蟲菊素殺滅5000倍,用40%的氧化樂果、1000倍,或用4.5%的順式氯氰菊酯殺滅2500-2倍。
用藥宜在早晨或傍晚無露水時,氣溫較低時,螻蛄假死明顯,活動微弱,容易接觸到藥物。有條件的果園可在3-5月人工剔除卵塊,殺死若蟲。還可以放飛黃蜂和荔枝蝽寄生荔枝蝽的卵。3月中下旬放蜂前,檢查樹上臭蟲密度1次。每株植物有150只黃蜂可以釋放。如果蜜蜂超過65,438+050只,先噴敵百蟲65,438+0次。
荔枝果樹病蟲害防治方法
1控制原理
預防為主,以綜合防治為原則。提倡使用農業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方法,合理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化學農藥,限制使用中等毒性農藥,禁用高毒、高殘留的化學農藥,將有害生物的發生和危害控制在經濟閾值以下。
2預防和控制方法
2.1農業控制
采取土、肥、水等綜合農業措施,加強果園日常管理,減少有害生物發生。
2.2生物控制
保護果園天敵,選擇對天敵傷害小的低毒化學農藥,避開天敵對農藥的敏感期,創造適宜天敵繁殖的環境。提倡在果園中人工放飛扁葉蜂控制蠋蝽蚧,放飛鈍綏蟎控制蟎類和薊馬,放飛遷徙性捕食性瓢蟲控制薊馬和蚧蟲。
2.3物理預防和控制
用黑光燈、沖擊頻率殺蟲燈、彩色光板等物理裝置誘殺鱗翅目、同翅目害蟲;采取果實套袋等保果措施。
2.4化學控制
按照GB4285和GB/T8321(全篇)的規定,禁止使用未經國家有關部門登記許可的農藥,嚴格控制農藥的用量、使用次數、施藥方法和安全間隔期。
3主要病蟲害防治妃子笑荔枝主要病蟲害防治措施見附錄a。
4 .禁止或限制使用農藥
4.1禁用農藥六六六、滴滴涕、毒殺芬、二溴氯丙烷、殺蟲脒、二溴乙烷、除草劑乙醚、艾氏劑、狄氏劑、宮制劑、砷、鉛、敵敵畏、氟乙酰胺、甘脲、毒鼠強、氟乙酸鈉、毒鼠強。
4.2不能使用或限制使用的農藥有甲胺磷、甲基對硫磷、對硫磷、久效磷、磷胺、芬磷、甲基對硫磷、特丁磷、甲基硫代磷酸酯、毒死蜱、毒死蜱、克百威、涕滅威、滅蟻靈、硫代磷酸酯、硫代磷酸酯、蠅毒磷、氯芬磷、硫菌靈和硫菌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