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油性魚肚怎麽做?

油性魚肚怎麽做?

原材料選定後,可分四步進行擴展:

首先,幹燥

原料中的水主要以兩種狀態存在:自由水和結合水。在幹燥脫水過程中,遊離水容易被除去,而結合水由於與原料中的氫鍵結合在壹起,在正常條件下不易被除去。所以魚肚幹中殘留的水分主要是結合水,在15%以下。但魚肚在運輸和儲存過程中,或多或少會受到周圍環境和空氣濕度的影響。當魚肚中的水分含量超過20%時,不利於膨脹,因為水分過多會阻礙油脂的熱滲透。所以有吸濕性的魚肚要先烘幹,使其含水量降到最低,約占10%,質地較硬,重量減輕。

幹燥時可以用火烘烤,也可以直接在陽光下暴曬。

第二,炒油

將魚肚浸入冷油中加熱至油溫達到100 ℃~115℃並浸泡壹定時間的過程稱為油炸。

油的主要作用是破壞膠原蛋白的螺旋結構,打破肽鍵之間的連接鍵,使膠原分子側向結合形成的膠原纖維收縮,具有彈性和足夠的張力;結合水進壹步蒸發,使結構中形成無數微小的空隙,為魚肚在接下來的油炸過程中發生爆炸氣化膨脹打下基礎。

油的調配有兩點需要註意:

1.把握時間。壹般魚肚幹壹定要在油溫下充分浸泡半小時左右;對於較大的魚肚,浸泡時間可適當延長,直至符合油炸要求;如果油沒有完全煮熟,很容易產生“僵硬”的不良後果,難以挽回。

2.掌握好溫度。壹定要用小火慢慢加熱,油溫保持在100℃到115℃之間,不要太高也不要太低,經常翻動魚肚,使其受熱均勻;否則,如果熱量過高,魚肚表面的蛋白質會變性固化,阻礙熱量向內滲透和內部水分向外蒸發,而表面水分會因為蒸發過快而冒泡,導致魚肚外部焦化,內部發緊。所以在煎油的過程中,如果魚肚逐漸鼓起,說明油溫已經很高了,魚肚的分子在膨脹,蛋白質已經開始變性。此時應立即將油鍋移離火源或改用小火;如果熱量過低,熱量達不到魚肚內部,魚肚的形狀也不會發生變化,必然影響膨脹的效果。

魚肚上油後重量減輕且有彈性,用手捏起來感覺又空又松,但目測感覺半透明。

第三,炸毛

將魚肚在180 ℃~210℃下熬成大量油使其突然受熱而產生爆炸性氣化膨脹的過程稱為油炸。

油炸後魚肚中仍存在結合水。油炸後溫度升高到200℃左右,積累的能量會大於氫鍵的能量,氫鍵被破壞,使結合水脫離組織結構,成為自由水。此時具有壹般的水的連通性,在高溫下會迅速汽化膨脹,使魚肚形成蜂窩孔結構,由於蛋白質完全脫水而失去。

炸的時候也要控制好油溫。太高的話容易炸魚肚。而且過低,容易使魚肚膨脹程度不足,影響膨脹的效果。另外,魚肚要用漏勺不斷翻動,壓入油中浸泡油炸。油面微微起泡,用手捏魚肚就會碎,完全膨脹,飽滿酥脆就可以取出。

有些廚師習慣在炒菜的過程中,往油鍋裏舀少量冷水(俗稱水)1 ~ 2次。他們認為潑熱油,發出“嗶嗶”的聲音,可以促進魚肚膨脹,甚至在壹些書刊中也有類似的記載;但實踐證明,這種方法完全是多余的,炒的時候不用水也能達到理想的效果;相反,操作者在喝了壹些水後,很容易被飛濺的熱油燙傷,從而導致事故的發生。

膨脹後的魚腹體積急劇增大,色澤金黃,體空,扁平飽滿,蜂孔分布均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