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三月三的由來
三月三的習俗
三月三日是什麽節日?
三月三的由來
三月三日可以推遲到記傅。伏羲和他的妹妹女媧造人出土繁衍後代。在豫東地區,伏羲被尊為“祖先之祖”,太昊陵古廟建在淮陽(伏羲的都城)。農歷二月二日至三月三日,舉行太昊陵廟會。善男信女,都聚集在陵區祭祖。
農歷三月初三也是傳說中王母娘娘開蟠桃會的日子。清末《杜門雜詠》中有壹首七言詩,描寫了當年廟會的盛況:“三月初三春生,看蟠桃宮焚香;沿河風微起,紅塵四起。”傳說西王母原本是中國西部壹個原始部落的守護神。她有兩個法寶:壹個是吃長生不老藥,壹個是吃桃——蟠桃,可以延年益壽。傳說中的嫦娥在偷了丈夫後羿的仙丹後飛到了月宮。此後,在壹些奇奇怪怪的小說中,西王母被描述為長壽之神。
農歷三月初三也是道教真武大帝的生日。真武大帝的全名是“北鎮天真武田璇大帝”,又名田璇神、玄武、真武真君。華黎生於上古軒轅世界,三月三日,是道教中掌管軍事和戰爭的正統神。各地道觀(如湖北武當山、江西龍虎山、安徽雲起、四川青城山)將在3月3日舉行盛大儀式,道教信徒也會在寺廟裏燒香祈禱或在家念經。《真武山真武山碑》對真武帝的由來、中國主要真武道場和真武帝“救軍之禍”的“仁心”進行了簡明而藝術的闡釋。說明了人們在三月三日紀念真武大帝的原因和意義。
古代將三月初三視為“上思”,漢代定為節日。“是月初三,官民皆_(凈)於東流水上,說洗去汙_(病)之大也”(《後漢書·禮儀錄》)。後來又增加了水宴和郊遊的內容。晚上,家家戶戶都在家裏的每個房間裏放鞭炮,吹鬼。據說這壹天到處都有鬼魂出沒。
農歷三月的第三天也是靈性的人,如巫婆和神,招待鬼神的日子。在這壹天,通靈者經常聚在壹起慶祝,並為鬼神舉行宴會,以感謝他們的神奇力量。
& lt& lt& lt返回目錄
三月三的習俗
1.壯族
三月三日以上,舉行歌圩,搭起歌棚,舉行歌會。青年男女唱歌,摸雞蛋,拋繡球,談戀愛。相傳也叫歌仙節,是為了紀念壯族歌仙劉三姐而形成的。壯族人掃墓多在三月三,壹般在三月三蒸五色糯米飯。
2.侗族
節日多,舉行煙火、鬥牛、鬥馬、唱二人轉、踩廳等活動,又稱“煙火節”。
3.布依族
節日裏,豬被祭祀給社稷和山神,吃黃糯米。各村三四天互不往來。瑤族把3月3日作為“幹巴節”,這是壹個集體漁獵的節日。他們將捕獲的野生魚逐戶分發,享受豐收的喜悅,然後聚集在廣場上唱歌跳舞慶祝節日。
4.黎族
3月3日稱為“福年福”,是祝願“山蘭”(山區旱谷)和豐收狩獵的節日,也是青年男女自由交流的日子。人們稱它為愛情日。關於它的起源有壹個美麗的傳說。
黎族的“三月三”是黎族人民的傳統節日。人們稱之為愛情節,和海南苗族節壹樣。傳說在古代,兄妹二人躲在南瓜裏活了下來。為了結婚,他們決定分開找別人,約好明年農歷三月初三見面。結果這幾年兩人都失敗了。姐姐見找不到其他人,就忍痛用竹簽在臉上紋身,並用植物染色,防止哥哥認出自己,以此來嫁人,從而使比賽得以繼續。這也是黎族“三月三”節和紋身起源的傳說。時至今日,在東方市東方鎮,每年農歷三月初三,全國各地的青年男女都會聚在壹起參加“三月三”的盛會,載歌載舞,談情說愛。
5.土家族
土家族的三月三日是土家族的情人節。三月初三,土家族的兄弟姐妹們聚在壹起,以民歌為媒介,踩腳訂婚。
其他民族,如水族、苗族、仫佬族、毛南族,在三月三都有自己的傳統節日和習俗。
“三月三,踩沙灘”是象山石浦鎮的民俗。關於它的起源有幾種說法。其中壹條與生產勞動有關:當地農歷三月初三左右,地面溫度和水溫開始上升,淺海辣螺爭相爬灘繁殖。當地人在這個季節去海邊撿蝸牛,造成了“三月三,踩沙灘”的勞動景象。
如今,雖然灘頭資源逐漸枯竭,但當地的老人還是不忍心在這壹天帶著晚輩去海邊,重溫當年收螺的場景。“三月三,踩沙灘”的勞動場景逐漸形成了壹種全新的民俗文化活動。
如今的“三月三,踏青上海灘”已經形成了以民俗文化活動為主體,以體育、釣魚比賽和邀請外國歌舞、雜技節目為陪襯的地方特色。其中有豐富多彩的文藝表演,除了花燈、龍燈、彩亭巡遊,還有《熱螺姑娘的新娘》等民間故事改編的越劇表演,以及“熱螺姑娘扔彩球”等娛樂活動,吸引觀眾中的新娘。這些活動具有民俗性、群眾性、參與性和娛樂性的特點。
& lt& lt& lt返回目錄
三月三日是什麽節日?
3月3日是中國許多民族的傳統節日,在農歷三月的第三天。古稱上巳節,是紀念黃帝的節日。根據傳說,三月三日是黃帝的生日。中國自古就有“二月二,龍擡頭;三月三日,我出生在軒轅。魏晉以後,上巳節改為三月三日,為後世所沿襲,從而成為壹個在郊外水邊飲酒、春遊的節日。農歷三月初三也是道教神仙真武大帝的生日。真武大帝的全名是“北鎮天真武田璇大帝”,又名田璇神、玄武、真武真君。生於古軒轅時代,農歷三月初三。許多專家建議將“中國聖誕節”設立在3月3日和軒轅帝的生日上巳節,以增強民族凝聚力。
三月三也是壯族的傳統節日。壯族人稱之為“臥不坡”或“臥坡”,原意是在洞外的田野裏唱歌,故又稱“歌圩節”,也稱“歌仙會”,以紀念劉三姐。
& lt& lt& lt返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