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經常吃面包容易胖嗎?

經常吃面包容易胖嗎?

按道理,妳不會胖的。看看這些,妳決定。1.熱度:

食物產生的熱量以卡路裏計算,用於營養的熱量為千卡,是將壹公斤水的溫度升高壹攝氏度所需的熱量。1g蛋白質在體內吸收氧化後產生4千卡熱量,1g糖在體內吸收氧化後產生4.1千卡熱量,1g脂肪在體內吸收氧化後產生9.3千卡熱量。從上面的數字來看,食物的熱量可以從它的成分計算出來。比如每兩個面包含碳水化合物11.1g,脂肪0.6g,蛋白質3.1g,所以1。

磅面包產生的熱量如下:

碳水化合物16×11.2×716.8大卡

脂肪16×0.6×9=86.4大卡。

蛋白質16×3.1×4 = 198.4大卡。

總計1001.6千卡

每個人都有維持生命所需的最低卡路裏。通常男性壹天需要1,700千卡熱量。女性每天需要65,438+0,400千卡熱量。另外,因為職業不同,每個人消耗的能量也不同,所以需要額外的熱量。多出來的熱量大概是1000 ~ 3000千卡。至於孩子需要的熱量,按照年齡來分。

6歲以前的兒童1650千卡

6~10歲2300大卡

10~14歲2700大卡

女性2300~2750大卡

男性2750~5000大卡

礦工、鐵匠、鋸木工等大量消耗能量的人比壹般人需要更多的熱量,每人每天可能需要5000千卡以上。

2.面包的飲食價值

面包是人類食物中營養最全的,因為面包通常缺少的營養是脂肪,但是吃面包的時候經常會添加黃油或者瑪索琳。因為它的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所以人們喜歡和含脂肪或高蛋白的食物壹起吃。全麥面包的營養價值與白面包不同,具體如下:

白面包和全麥面包的成分比較

水蛋白質脂肪湖粉纖維素礦物質

白面包40.0 6.5 1.0 51.2 0.3 1.0

全麥面包45.0 6.3 1.2 44.8 1.5 1.2

從上表可以看出,白面包的蛋白質含量高於全麥面包,但脂肪含量較低。

3。特殊種類的面包:

丹麥面包——脂肪含量是白面包的數倍,約30%的脂肪和餡料足以補償在寒冷地區工作所消耗的熱量。當我們知道脂肪的氧化必須與糖相協調時,我們必須每天同時攝入適量的脂肪和糖,以符合營養的原則。

甜面包——外形美觀,味道香甜可口是這種面包的特點。壹般制作時會加入雞蛋和餡料,所以補充了大部分維生素和礦物質。

麥麩面包——麥麩含維生素B最多,制作這種面包時,大約添加15%的麥麩。同時我們知道,維生素B可以預防腳氣,滋養神經細胞。

奶酪面包——每100g奶酪含有約23.9g蛋白質、32.3g脂肪、1.7g糖、873mg鈣、其他礦物質和維生素。壹般來說,奶酪面包含有大約10%的奶酪。

葡萄幹面包——比其他水果更有營養的葡萄增加了面包中的營養。壹般來說,這種面包含有50%以上的葡萄幹。

4.包裝的可消化性:

經過烹飪或烘烤後,面粉蛋白質容易消化,因為它產生的面筋容易與消化液接觸,所以面包比其他食物更容易消化。小麥的蛋白質是所有谷類中最好的,但仍屬於二等蛋白質。因為在體內不能充分利用,所以要和蛋白質這種動物壹起吃。而生產過程中添加奶粉的面包營養價值更高。

脂肪通常容易吸收,脂肪的消化率受其熔點影響。小麥中脂肪的熔點是50℉,通常是液體,所以容易消化。因為小麥中的大部分脂肪都集中在胚芽中,所以胚芽面包比普通面包更容易消化。

面包是用嘴消化的,唾液是用來把澱粉轉化成糊精和麥芽糖的。轉化的量取決於面包咀嚼的完全程度。當地的新鮮面包因為含水量高,與口腔中的唾液接觸較少,所以在口腔中的消化程度較少,但烤吐司面包或餅幹在口腔中的消化程度相對完整。咀嚼時,幹糧促進唾液分泌,使唾液完全混合,面包在消化過程中流失的營養物質。

這就是面包皮容易消化的原因。面包在胃裏停留大約3.5小時,直到它的蛋白質性質發生變化。新鮮的面包會在胃裏形成厚厚的塊狀,不容易被消化液浸透。在小腸中,面包中的澱粉和蛋白質的消化是完全的,吸收也發生在這裏。

各種食物和面包消化率的比較

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可利用的食物能量類型(%)

乳制品牛奶奶油奶酪97 95 98 93

與肉類、谷類(包括面包)、蔬菜、雞蛋、水果、肉類、魚類相比,消化過程中蛋白質的損失約為五分之壹,谷類更明顯。但礦物鹽的吸收率是壹定的,所以全麥面包的礦物質含量高,但不能完全吸收。蛋白質的吸收率只是取決於食物中碳水化合物的數量。用這種飲食(如全麥面包),蛋白質的吸收率高達95%。

全麥面包在消化的時候,因為纖維含量高,營養成分的吸收率不如白面包。像谷殼壹樣的纖維會阻止消化液與營養物質緊密結合。

麥麩對小腸的刺激很重要,尤其是對某些人。全麥面粉因為研磨不完全,營養吸收不完全。如果把小麥皮磨成像面粉壹樣細,它的吸收率會增加,它的礦物鹽也會更容易被吸收。所以目前大家更喜歡用磨細的面粉。

面包中其他重要的營養成分是維生素和礦物鹽。它在小麥不同部位的含量不同。小麥胚乳蛋白質含量最低,但越靠近谷殼,蛋白質含量越高,所以高筋面粉中蛋白質的比例越高。小麥的蛋白質部分含有大量的鐵、維生素和煙酸。胚芽含有大量的蛋白質、鐵和維生素,子葉比麩皮含有更多的維生素B。這個原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發現的,小麥的子葉可以被分離出來,添加到各國的原始面粉中。這是二戰期間谷物研究協會的壹大成就。小麥子葉的重量只有65438±0.5%,但其維生素B含量約為59%。

植酸在制粉過程中影響很大。因為麩皮中含有的這種酸在消化時會在體內形成不溶性鈣鹽。體內與植酸結合的鈣來自食物,如牛奶、雞蛋等。所以不溶性鈣鹽結合會導致缺鈣,形成佝僂病。這種現象發生在二戰時期的愛爾蘭,因為當時用的是全麥面粉,沒有其他輔助食品。植酸鈣吸收的影響在美國是因為長期的研究才逐漸了解的。用85%精粉時,每袋加七兩鈣(代替石灰)。後來用90%精制面粉時,每袋加14兩鈣。本標準自1946開始使用。

當使用85%的精制面粉時,其植酸含量是72%面粉的3倍,而全麥粉則高達6倍。谷物中的大部分鐵來自外皮。

面粉的鐵含量

精制度(面粉)鐵含量(mg/100)

100% 3.1

85% 2.2

80% 1.7

70% 1.4

眾所周知,不含添加劑的面粉的鐵含量根據其精制程度而變化。

下表表明全麥面粉的鐵含量高於白面粉。但是,人體對鐵的吸收是根據人體的需要和食物的含鐵量而變化的。全麥面包所含的鐵並不是全部被吸收,因為如此復雜的有機分子結構很難被吸收。全麥面包含有壹種白面包中沒有的蛋白質。這種蛋白質會使鐵不溶,即阻礙小腸對鐵的吸收。全麥面包含有植酸,形成的植酸是完全不溶的。另外,磷酸和鐵也會形成不溶性的磷酸鐵。所以各種面粉都要加少量的鐵。

5.面包中的維生素:

A.維生素a——普通白面包中幾乎不存在維生素a。如果用未漂白的面粉做面包,面團中可能會有少量的胡蘿蔔素。但是烤的時候都被氧化破壞了。胚芽面包中的維生素A含量也很少。雖然含有大量的胡蘿蔔素,但胚芽更容易受熱,所以壹般烘烤後會流失。尤其是制作過程中加入黃油,烘烤後根本不含維生素A。

B.維生素B——面包中最重要的維生素,B1(神經素)、B2和煙酸。除了以上三種,食物中還有四種以上的復合維生素B,如維生素B6泛酸、生物素和葉酸,但它們都是面包中所缺乏的。

85%的精制面粉雖然還含有壹些維生素B,但烘焙時會損失五分之壹左右。雖然現代研究得知沒有五分之壹高。但如果用小蘇打做膨松劑,所有的維生素B都會被破壞。

有時缺乏維生素B1是由消化道異常引起的,如胃潰瘍或腸道潰瘍。

全麥面包和胚芽面包是強烈推薦的食物,因為它們含有更多的維生素B1。

如果面包中使用足夠的酵母,可以補充維生素B1的不足。但是每280斤面粉加30~60兩用處不大,只能增加B1的含量。

小麥胚芽中含有較多的B1和B2,但酵母中的B2多於B1。維生素B2比B1更穩定,盡管兩者都對熱穩定。

關於全麥面包的幾點:

(1)不含胚芽的全麥面包比含胚芽的全麥面包含維生素B2少,但比白面包多。

(2)胚芽面包的營養價值並沒有大多數人想象的那麽高。它的維生素B1含量只比普通全麥面包略多,但卻是白面包的數倍。

壹種維生素B2——核黃素在所有的胚芽面包中都含有,但在白面包中含量較少。

B.煙酸-小麥、酵母和胚芽中含有。

維生素c B6-在小麥中含量較少,在酵母中含量較多。

如果面包中酵母的含量能達到0.4%,其維生素B2的含量就足以滿足身體的需要。

用化學膨松劑做面包,維生素B1容易被破壞。目前市面上的面包種類很多,有胃病的人經常吃,所以B1的缺失值得註意。

C.維生素c——谷物中,沒有維生素c。

目前,人們正在嘗試推廣壹種番茄面包,但維生素C極不穩定,因此最終產品是否含有維生素C是個問題。

但是維生素C可以改善面包的味道。例如,用柳丁汁或橙汁來吃面包或餅幹是非常美味的。

如果有第二種烘焙方法,維生素C根本不存在,這是因為面團中的氧化,而不是維生素的性質。

D.維生素D-以兩種形式存在,D2和D3,最初溶解在植物油中,可用於面包。烘烤後,維生素D仍然存在。例如,兩磅面團原本含有280個單位的維生素D,但制成面包後仍含有247個單位。

曾經用這種紫外線照射面團,但是維生素D的添加量很少,只能保證D2的有效性。

從兒童飲食的角度來看,吃含有這種維生素的面包是極其有益的,但不管用哪種維生素,都要有限制。

E.胚芽面包中含有維生素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