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學開始,求學、旅行、訪友、甚至是轉機,我在廣州停留已有五六次之多。我以各種各樣旅行者的目的造訪過這座城市,但這壹次我決定未來壹段時間在這裏生活,因此需要以完全不同的視角重新認識這座城市。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又有“食在廣州”的說法,作為這個系列的開篇,我們就先來談談廣州最出名的飲食文化。
飲食習慣是地域人格的反映
作為在廣東生活的東北人,我發現對比南北方飲食習慣是很有意思的。不單單是豆花和粽子的甜鹹之爭,而是在細枝末節都折射出不同的地域特征。
比如在餐具的用法上,廣州人無論吃什麽會先用茶水洗涮壹下碗筷,然後用碗盛食物,碟子用來裝骨頭、貝殼等垃圾;在北方,我們沒有飯前飲茶的習慣,愛幹凈的人通常用紙巾將餐具擦拭壹遍,然後主要以碟子盛食物,碗單獨盛飯或湯。
再比如廣東人常常被戲稱“什麽都吃”,尤其是南方濕熱,按理說他們應該喜歡吃生冷食物,但恰恰相反。以黃瓜為例,在北方黃瓜既可以切絲做成涼菜,切塊做老虎菜,也可以切成條狀蘸醬,我甚至經常整根黃瓜洗凈後像水果壹樣直接吃,總之都是直接生食。而在廣東的男朋友家,他們會把黃瓜炒著吃,至少也要用熱水燙過,因為他們認為生的黃瓜裏面可能有寄生蟲生食不衛生。
從食物種類上,廣東離不開老火湯,家裏燉湯也是至少幾個小時前就開始煲;而我煮的湯則被男友嘲笑成“洗鍋水”。廣東人愛喝粥,無論海鮮還是肉類,總之各種食材放在白粥裏壹起煮,味道以鹹和鮮為主;東北人也常煮粥,以甜味的八寶粥為代表,食材主要是五谷雜糧,另外紅豆粥、綠豆粥到了廣東則都是甜品。
從口味上,廣東人偏清淡,註重養生,所以除了苦苦的涼茶,他們自己煮飯也經常加入藥材,有很多略苦的去火湯;東北人則是出了名的口重,除了鹹以外也普遍喜歡辣和酸,唯獨很少吃“苦”。
在分量和形式上,廣州的菜都是壹小碟壹小碟,無論點心還是菜品,份量小但精致,自己家裏做飯對於量的控制也很準確,力求每餐都吃飽又不剩;在北方,以大菜為主,不僅是制作上的煎炒燉炸更加復雜,菜碼也大,常常吃不完需要打包,家裏煮飯也常常做的多,最後都變成了隔夜飯。
其實這些迥然不同的飲食習慣都是南北方人性格特點的反映,廣東人更講究、自律,像是小家碧玉、溫婉可人的閨中女兒;東北人更豪爽、大氣,是行俠仗義、不拘小節的綠林英雄。
早茶其實不早
提到廣州的飲食文化,“早茶”是怎麽也繞不過去的壹座山,它屹立在每個廣州人心裏,是他們最引以為豪的生活方式。
從早上6點鐘開始,壹直到下午2點鐘,8個小時的時間跨度都可以算是早茶時間。在早茶面前,Brunch、下午茶和宵夜都紛紛敗下陣來。
和上海人喜歡獨自坐在咖啡館享受壹個人的恬靜不同,廣州人的早茶總是熱鬧非凡。典型的廣式早茶通常要去大酒樓吃,酒樓裏至少壹整層擺滿圓桌,像是傳統的喜宴。如果是壹家人則承包壹整桌,如果是三兩人,則需要與其他客人壹同拼桌。廣東人講究意頭,或許這能解釋為什麽所有的早茶餐廳都用大圓桌,而不用小方桌吧。
廣州的早茶有壹項固定的收費叫茶位,按照人頭收取。壹般酒樓三五元壹位,十分高檔的地方可能要十五元左右。喝茶是要講究器具的,廣州人從來不用玻璃杯,而是用專門的小瓷杯喝茶。既然容器小,茶自然很快被喝完,廣州人絕不會出現空杯,只要小瓷杯裏的茶被喝了壹小口就會再幫妳加。添好茶後,我通常就馬上抿壹小口作為禮貌性的回應,然而喝了又會被不斷添茶,所以壹頓飯下來,茶位費總算是沒白花。
廣州各類點心品種多而且精致,每個酒樓的早茶菜單上都有上百種,每個酒樓又不同,真的能保證壹年三百六十五天,日日不重樣。除了常見的豉汁排骨、蒸鳳爪、腸粉外,黑芝麻做的全黑腸粉皮、各式外皮酥脆內裏夾肉的點心也是壹次次刷新我的飲食觀。即使單是鳳爪壹種食材也有多種做法,泡在山西老醋中的鳳爪肉質很緊很脆;鹵汁鳳爪的肉已脫骨,放在嘴裏壹抿就化了;蒸鳳爪在制作上更加費時,需先炸後蒸,肉質面面的、軟軟的,卻很Q彈。
說了這麽多我眼中的廣州飲食,最後再說說廣州人是如何看待他們的美食。記得和男朋友在廣州請長輩們飲早茶,他的壹位叔婆拉著我問從哪裏過來,我說剛剛從上海回來廣州發展。這時服務員開始上菜,叔婆就說上海的東西太甜了,要說吃還是廣州,我們這裏才是美食之都,說著幫我夾菜讓我多吃點。這麽說完全沒有挑起地域之爭的意思,只是想說明在廣州人心裏,對於自己飲食文化的認同感是非常高,他們會認為在美食界自己是當之無愧的“老大”。
當然,這種認同感不僅表現在美食方面,更是他們對嶺南文化和生活方式等方方面面的認同。想了解更多東北姑娘眼中的廣州,就請點擊上方藍字,關註“假日小姐的奇幻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