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季
春季人體皮膚舒展,循環系統功能加強,皮膚末梢血液供應增多,汗腺分泌也增多,中樞神經系統產生壹種催眠、鎮靜作用的物質,使人困乏,俗稱“春困”。各種病原微生物開始繁殖,變幻莫測的氣候、植物散發出的活性物質、花粉等,都要影響人的身體,故慢性胃炎患者應註意調養。
①飲食調養。飲食以清淡可口為宜,避免吃油膩生冷之物,多食含維生素B 的食物和新鮮蔬菜。缺少維生素B 或飲食過量,是引起“春困”的原因之壹。
②運動調養。“壹年之計在於春”。體質投資的最佳季節是春季,要珍惜春天的大好時光,給壹年的工作、學習打個好的身體基礎。
實踐證明,春季鍛煉者,抗病力強,學習與工作時思維敏捷,辦事效率高,不易疲勞。
適於春季的運動有長跑、打拳、球類、放風箏、蕩秋千、踏青等。
適當地進行戶外活動,如在山邊、田野散步或進行日光浴等。通過這些活動讓身體在春光中最大限度地吸取自然界的活力。
③精神調養。中醫學認為,春天應於人體五臟中的肝,稍受刺激則容易發怒,因為肝主情誌中的“怒”,所以春天應情緒樂觀,註意使心胸開闊。如登高、賞花、踏青看柳、遊山觀水,使精神愉快,氣血流暢,符合春天陽氣升發的規律。
(2)夏季
夏季氣候炎熱,人體氣血趨向體表,新陳代謝旺盛。要適應這種變化,應晚睡早起,早起去室外參加活動以順應自然;適當午睡;防暴曬;降室溫;不在室外露宿;不空臥冷石冷地;睡著時不可用電扇直吹;在室外乘涼不可太晚,以免受風、寒、濕邪侵襲,誘發慢性胃炎;衣服要勤換勤洗。除了上述情況,仍要註意以下調養。
①飲食調養。夏天消化功能較弱,飲食調養應著眼於清熱消暑。
宜選清淡爽口、少油膩、易消化的食物,適當吃些具有酸味的、辛香的食物以增強食欲。適當吃些西瓜、綠豆汁、赤豆湯等清暑解渴之品,切忌貪涼而暴吃冷飲、涼菜、生冷瓜果等。特別註意飲食衛生,預防腸道傳染病的發生。不吃腐敗變質的食物,不喝生水,生吃的蔬菜、瓜果壹定要洗幹凈。
②運動調養。古人雲“夏練三伏”,說明夏天的運動鍛煉對健康起著重要作用。夏季經常參加鍛煉,可增強消化功能,降低慢性胃炎的發病率。但最好在清晨或傍晚天氣涼爽時進行室外運動。
適合夏季鍛煉的項目很多,如遊泳、劃船、登山、各種田徑運動、球類等。清晨可在公園、河畔、湖邊、山邊、庭院等空氣清新處,面向東方進行合適的項目鍛煉,如慢跑、拳類、氣功、廣播操。
晚飯後在室外散步。
③精神調養。中醫學認為“汗為心之液”,夏季是多汗季節,汗多心氣易傷。所以,炎熱的夏天,尤其要重視精神的調養,切忌發怒,使人體的五臟六腑氣機調暢自如。如條件允許,可外出旅遊,消夏避暑,既鍛煉身體,又使人心曠神怡。
(3)秋季
由於秋季天氣有溫燥、涼燥之別,故要註意以下幾點。
①衣服增減。由於秋天氣候變化無常,在同壹地區會有“壹天有四季,十裏不同天”的情況。要使人體保持恒定體溫,須多備幾件秋裝,如夾衣、春秋衫、絨衣、薄毛衣等。衣服不可頓增頓減,不可忽然間增加太多。
②防病保健。秋季是胃腸炎、痢疾等病的多發季節,要註意飲水衛生,不喝生水,不吃腐敗和被汙染的食物,搞好環境衛生,徹底消滅蚊蟲,防止蚊蟲叮咬,消除疾病傳染源和傳染病的主要媒介。
③運動調養。秋季應加大運動量,延長運動時間,為抵禦嚴寒準備好結實的身體。因為秋天溫度適宜,所以運動時不像夏天那樣容易出汗。適合秋季的運動項目有:遠足、登高、郊遊、騎自行車等。
運動時盡量穿單薄些,可以避免出大汗。運動前喝些溫開水,平時多飲菜湯、牛奶、果汁,可保持黏膜正常分泌、呼吸道濕潤、皮膚潤澤,也有利於美容。
④精神調養。秋季人的情緒不太穩定,心情煩躁,也易悲愁傷感。
故秋季要培養樂觀情緒,想想收獲累累碩果的喜悅。也可以哲人的眼光判斷自然季節交替所表現的春暖秋涼,保持內心寧靜,收斂神氣,為陽氣潛藏做好準備。也可組織秋遊,參加壹些登高賞秋等有意義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