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種情況在冬季進補中比較多見,中醫稱之為虛而不補。由於身體虛弱,不能承受滋補品,造成食補前消化不良,從而影響消化吸收功能,造成營養缺乏,氣血不足,氣血虛弱;氣血兩虛,氣血虛弱反而會損害吸收消化功能,所以吃補藥會產生副作用,甚至越補越虛。
那麽,如何才能避免冬季進補出現“虛不補”的情況呢?這裏又有壹個“先秋補”的問題。由於人體在整個夏季高溫中消耗很大,汗液中碳酸鹽流失,胃酸分泌減少,消化系統功能降低,所以食欲差,胃腸活動和功能也會相對較弱。因此,如果忽視了營養物質的攝入,不註意秋季胃腸功能的調節,冬季進補就難以進行。
秋末進補應以平補為主,食療為輔,即以平補為主,食療為輔。如食用茯苓、山藥、紅棗、桂圓肉、百合、薏米等。,以補益氣血,健脾補腎,健脾胃;或者在醫生指導下,適量服用生曬參或人參,方便補氣血、生津止渴、健脾胃、安神助眠。
自然,對於壹些體虛的人,可以多吃些瘦豬肉、牛羊肉、雞胸肉及其純蜂蜜、蜂王漿、牛奶、生雞蛋、豆瓣、大棗等。此外,壹些常見的素餐也可以用於秋末。這種素食不僅在營養成分上有許多特色,而且比動物性食物更容易吸收和消化。
以下食材適合秋季進補:紅薯、白菜、紅薯、蓮藕、板栗。
虛熱壹般是指腎陰不足引起的上火之病。腎陰虛不同於五臟陰虛和精血津液虧損。腎陰虛是氣血相對過剩,容易引起虛火,所以雖然有火上來的跡象,但實際上是腎陰虛引起的。臨床癥狀是咽幹、顴骨和嘴唇發紅、心煩、失眠和緊繃。
與虛熱相比,胃火是實火的壹種。是指脾胃濕熱過盛化為火的疾病。如果胃火過盛,可沿足陽明胃經上行。臨床癥狀是牙齦腫痛,口腔口臭,從中可以看出噪音容易饑餓,嚴重便秘。
肝氣實火的壹種,指的是肝陽上亢的疾病。是肝氣虧損、氣滯、肝熱過盛所致,也與情緒激動過度有關。臨床醫學上容易出現目赤、煩躁、頭痛、腎痛、口苦、口臭、吐血、咯血、脈數等。
命門火衰指的是腎氣虛弱的病。腎陰和腎氣相互依存,所以命火的衰微多是由於元氣虛弱或腎氣受損所致。由此可以看出醫學上下元虛寒的癥狀,如精神精疲力盡、腰酸背痛、四肢發冷、勃起功能障礙、遺精、小便不利或黎明時胃脘痛水腫等。
除冰法是指壹種處理熱上升和火上升的方法。“火”有虛熱和實火之分,所以治療也不同。
(1)降虛火是指用生津止渴的藥物治療咽痛、咯血、面火、心悸、憤怒、頭暈、失眠、舌紅、舌幹、浮緊等癥狀。常用藥物如沙參、生地黃、牡丹皮等。
(2)降實火是指用清火等藥物治療肝火上升引起的目赤、頭痛、牙痛、大便秘結等。常用藥物如龍膽草、柴胡、黃連、石膏等。
進補中常見的八種人參應區別使用:
人參:補氣的中藥。人參味辛溫,主要用於氣血不足,如體質虛弱、久病後氣虛或過度疲勞等。
用量:氣血兩虛,消化吸收不良者,可將白術、茯苓、黃芩(人參3-5克,白術、黃芩各65,438+00克)配成熟肉食用;肺虛者,稍累時喘息,可用人參與金柚、壁虎。心氣不足、心悸、胸悶、脈弱者,可用人參(3-5g)或肉桂粉(3-5g)沖服。對於出汗、脈弱、昏厥的人,應急時也可以用人參,但用量會大(15 ~ 30g)。
高麗參:是補氣的中藥。相比人參,它性寒,所以更適合虛熱的人或者容易上火的人。其養血生津性能優於人參,但在回陽養血方面不如人參。所以救援用的是人參,高麗參壹般用的比較慢。
用量:3-5g,泡水或煮肉。
黃芪和黨參:補中的中藥。橘子味平,壹般用於補氣血。常與川芎、熟地黃同用,治療貧血(黃芪、川芎、熟地黃各65,438+00g),也可代替人參與黃芩、白術、茯苓(黃芪、黃芩、白芍各65,438+00g)治療中氣郁結。
用量:10 ~ 30g,將肉煮熟或浸泡在水中。
人參:屬於養血藥。味平,有補氣血、生津止渴的功效。壹般用於脾胃虛弱、肺氣虛所致的口幹。由於其性質溫和,主要用於兒童。
用量:10 ~ 30g,兒童酌情減量。
玄參:屬於潤肺生津藥。本品味甘,性寒,可與麥冬、橘紅(玄參10克,麥冬10克,橘紅10克)同用,治療肺氣虛、陰虛咳嗽。
用量:10 ~ 15g。
丹參:是活血化瘀的藥。味苦性寒,主要用於心肌梗塞、腦血管硬化等。
用量:5 ~ 15g。
沙參沙參:屬於滋陰清熱。味苦甘,生寒,主要用於咽喉腫痛、幹咳口幹等癥。
用量:沙參3克,麥冬5克,橘梗3克,生甘草3克,金銀花茶3克,用水浸泡。
玄參:為清熱燥濕之藥。味寒苦,壹般用於皮膚瘙癢、白帶黃稠等癥,也可用於治療大腸癌。
用量:3 ~ 10g。
常見問題:
1.所有人參都不要和藜蘆、五靈脂、皂莢混在壹起。另外,服用人參後不適合喝早茶和蘿蔔。
2.人參不適合肝陽上亢的高血壓患者。
3.有火的人要慎用人參。
4.服用人參7~10天後,停用2~3天。
5、虛損不補者,可酌情選用高麗參或加入麥冬3 ~ 5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