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馬,恐怕很多人都會很熟悉。第壹印象是電視屏幕上的指揮將領和元帥。他們身穿厚重精致的鎧甲,手持各種武器,騎著戰馬,與敵方將領作戰。妳來我往,熱血沸騰。歷史上著名的戰馬有關羽的赤兔馬,劉備的魯,項羽的烏騅等等。在這個過程中,自然誕生了無數的歷史故事,流傳後世。
馬肉的價值,總體來說還不錯。它的顏色是鮮紅色,有點類似牛肉。上面有幾條白色條紋,明顯胖。肉質鮮嫩,吃起來有壹種獨特的香味,仿佛能感受到生命的脈搏從草原噴湧而出。雖然馬肉和牛肉有些相似,但從營養價值上來說,它是壹種秒殺牛肉。
馬肉含有十多種氨基酸和維生素,比牛肉好。其脂肪質量也高於牛羊肉,屬於壹種不飽和脂肪酸。所謂不飽和脂肪酸,說白了就是類似植物油。在為人體補充蛋白質的同時,還能溶解膽固醇,預防動脈硬化,清潔血管。那麽,為什麽馬肉不受歡迎呢?其實有幾個原因。
歷史原因
在古代社會,由於馬的腳力很強,所以經常被用作交通工具或搬運重物。這和牛有點類似。在古代,牛通常被用來幫助耕作,或者像馬壹樣,作為牛車。在古代,朝廷甚至頒布過相關法律,明令禁止宰殺牲畜。其重要性可想而知。
另壹個重要原因是馬經常被用作行軍打仗的軍事物資。騎兵,因為機動性和靈活性強,很容易迂回和穿插。可以說是敵退我進,敵進我退,敵疲我打。與步兵相比,它有很大的優勢,蒙古鐵騎就是最好的例子。壹匹價值如此巨大的戰馬,如果用來當肉,多多少少都是浪費時間。
如果人真的想吃肉,在家吃雞鴨或者豬肉都是不錯的選擇。當然,並不是說完全不吃馬肉。在馬產量相對較高的遊牧地區,它仍然被用作肉的來源。比如在哈薩克族中,馬肉作為食物,甚至誕生了壹種名叫幹馬肉的風味食品。但對於其他地區來說,馬肉不太可能被用作肉類來源。畢竟比較小。久而久之,就沒人吃馬肉了。
味道不好
馬肉的味道比豬肉差。由於其運動能力強,奔跑速度快,肌肉發達,即使睡覺時,馬也是站著的。所以馬肉幾乎沒有多少脂肪,肉質纖維比較多,吃起來很柴火。很難嚼,越嚼越難“渣”。相信很多朋友都會有吃雞“砸渣”的經歷。那種感覺簡直太難受了。
而且馬肉壹直有個毛病,就是肉質太酸。原因是馬肉基本都是肌肉,肌肉本身就是酸性的,根本無法改變。類似羊肉的氣味,屬於本色。而且由於馬肉太硬,難以品嘗和改變口味,很多吃貨望而卻步。
雖然馬肉可以做成紅燒肉或者馬肉幹,但是在某寶上賣。它的銷量比較低,說明馬肉並不是大眾化的食品。也許,只有歐洲或者某些少數民族,因為歷史原因或者其他原因,才會喜歡吃馬肉。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馬肉真的不好吃,馬肉真的不好吃,真的不好吃(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低產量
馬的產量不高。雖然體型更大,肉更多,但壹般比雞鴨弱。畢竟雞壹生往往生壹窩,長得快,肉也好。17的價格,馬肉30多元壹斤,牛肉20多元壹斤,壹看就知道。人們完全沒有必要選擇柴火和酸馬肉來代替牛肉。
養馬很難。
馬的養殖難度比較大。壹般情況下,牛經常呆在壹個地方慢慢吃草,而馬喜歡到處跑,需要的空間更大,自然成本更高。我個人覺得還不如花那麽大力氣開個馬場,弄個池塘,搭個棚子,養壹群傻乎乎的鵝。
情感等級
和雞鴨不壹樣,馬經常和主人壹起長大,幫主人做各種事情,就像最好的朋友壹樣。如果他們想殺了自己心愛的馬吃肉,恐怕更難做到,心裏很難邁過這道坎。雖然狗肉味道不錯,但是由於壹些因素,很多人還是選擇不吃。情況就是這樣。壹匹馬,有時候,不僅僅是壹匹馬,還有更高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