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山藥生長的圖片。

山藥生長的圖片。

通常,在山藥的整個生長周期中,它要經歷萌發、生長和休眠。隨著壹年四季氣候條件的變化,山藥依次進入四個階段:發芽期、藤(條)發芽期、塊莖膨大期和休眠期。

第壹,萌芽期

萌發期是從山藥塊莖的頂芽(或不定芽)到出苗。山藥苗出苗快,大田條件下需20~30天;山藥段發芽時間較長,持續40~50天;Reiyoshi發芽比較快,壹般20-25天。在發芽過程中,芽條從芽頂向上抽出,塊莖從芽基向下形成。

同時,根原基由芽基中各分散維管束的外圍細胞產生,然後根原基穿過表皮,逐漸形成山藥的吸收根系。當塊莖長到1~3 cm時,嫩芽破土而出。山藥和賴吉的種子壹般只能形成壹個芽和壹個塊莖,山藥的切段可以形成多個芽和塊莖。

山藥的發芽和出苗與天氣條件密切相關。如果天氣晴朗,氣溫高,土壤水分適宜,發芽期短,出苗快;陰雨天,氣溫低,土壤含水量高(或土壤幹燥),發芽期較長。在土壤濕度大或播種早、溫度低的情況下,往往容易造成種薯腐爛,導致缺苗、斷壟。

二、山藥的花期

山藥從出土芽到現蕾開花再到賴吉形成的周期為50-60天。這個時期是塊莖形成的初始階段。芽出土後迅速生長,7~10天達到1米左右。這時第壹片葉子展開,然後莖葉繼續生長,出現側枝。

山藥種子根數量不再增加,但須根大量出現並向深度和廣度發展,山藥主要吸收根初步形成。同時,山藥塊莖繼續向下生長,塊莖周圍出現大量不定根。

這壹時期,山藥植株的生長由完全依靠種薯轉變為依靠山藥莖葉的營養生長。這壹時期生長中心以地上藤蔓和地下根為主,塊莖生長較少,以縱深為主,增厚較少,塊莖顏色較淺,乳白色。在栽培措施上,要重點松土中耕,促進根系紮實,清除田間雜草,施好苗肥,促進藤蔓早長快長。

第三,山藥的塊莖膨大期

山藥從出芽到莖葉生長的塊莖膨大期基本穩定,持續60~80天。也可分為塊莖膨大高峰期和塊莖膨大末期兩個階段。這個時期是地上藤蔓和地下塊莖同時旺盛生長的時期,但生長中心已經從藤蔓生長轉移到塊莖上了。塊莖幹重的85%以上是在這個時期形成的。

不同時期山藥塊莖向種子的膨大是不同的。5月中旬塊莖開始緩慢伸長,9月中旬基本結束。月伸長率為8月> 6月> 7月> 9月,日平均伸長率分別為7.2 mm、6.5 mm、6.4 mm和1.3 mm。在十天中,伸長最快的是7月下旬和8月中上旬,日平均伸長量分別為10 mm、8.5 mm和9.5 mm。

第四,山藥的休眠期

休眠期是從第壹次霜凍時山藥葉片開始脫落到第二年塊莖萌發。山藥不耐寒。秋季氣溫降至12℃以下,山藥的藤蔓停止生長,葉片進壹步衰老,細胞的原生質和葉綠素開始解體,大部分營養物質被運輸到塊莖,最後在葉柄基部分層脫落。

山藥休眠期,塊莖肉儲存大量澱粉、蛋白質和脂肪,細胞內含水量下降,原生質粘度增加,頂芽形成,芽內器官分化,塊莖表皮增厚,有利於安全越冬。

山藥的休眠受光照、溫度、植物激素等環境因素的影響。深秋低溫短日照有利於山藥脫落酸的形成和積累,脫落酸的存在抑制發芽。在山藥休眠期後期,塊莖中的脫落酸逐漸減少,而促進萌發的赤黴素逐漸增加,到第二年春天條件適宜時,塊莖即可萌發生長。

山藥進入休眠後,塊莖產量最高,營養成分最豐富,香味最濃,品質最好。要抓緊時間采收儲存,防止凍壞腐爛,同時做好選種工作,保證來年種薯供應。

擴展數據:

壹、成長環境:

山藥要求肥沃、排水良好的沙質土壤,喜溫暖向陽的地方,但怕霜凍,忌連作。

二、地域分布:

原產亞洲,我國自古就有栽培,南北各地都有栽培,野外也有分布,主產於河南、山西、山東、陜西等地。

三、營養成分:

每100g山藥含水分約75g,碳水化合物14.4~19.9g,蛋白質1.5~2.2g,脂肪0.1~0.2g,薯蕷皂苷50ug,B族維生素,維生素C,維生素E,碳水化合物以澱粉為主。山藥中的粘性物質是粘蛋白,由甘露聚糖和球蛋白組成。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山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