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張掖臊子面如何做

張掖臊子面如何做

張掖小吃品種繁多、精細獨特、各具形制,***同構成了張掖飲食文化之特色。尤為知名的,當數張掖臊子面了,不僅人人愛吃,而且家家會做。過去,妳要到張掖做客,主人肯定會親手搟制壹碗面條細長、薄厚均勻、臊子鮮香、柔韌滑爽的臊子面來招待妳。現在大凡外地人到張掖觀光旅遊,主人也會為他們點上壹小碗臊子面,讓其體會張掖風味小吃的特點。

張掖人民對張掖臊子面的喜好已經達到了相當普遍和近乎狂熱的地步。大街小巷,臊子面館無處不在,稍有特色的,便人流如潮,哄哄然很是熱鬧。上班族要趕在上班前吃上壹碗臊子面,然後心滿意足的去上班,老年人鍛煉完了身體,溜完了鳥也要吃壹碗臊子面,然後才悠閑自得的回家,吃完了臊子面,大家胃裏和心裏壹樣的舒坦。

初到酒泉,居然發現大街小巷也有好多的張掖風味臊子面館,既感驚奇也很欣慰,心想,在異鄉也能吃到故鄉的風味小吃,至少可以解解饞,少想家啊。吃過幾次,卻有些納悶,感覺此臊面非彼臊面也,面多、湯少而稠,不僅早晨有人吃,而且中午、晚上也有人吃,似乎和炸醬面的吃法有點類似。要知道在張掖,臊子面可是地地道道的早餐啊,是講究寬湯少面的, 中午壹般吃不到。進而又發現,“臊面”二字的寫法也很不統壹,凡是地道的張掖人開的面館都寫“臊面”,而其他的卻是“稍面”,況且這種叫法有些普遍。我不解,同事認為“臊”字寫的不對,為此還爭論了半天,結果誰也不接受對方的觀點。但我堅信,“稍面”壹說肯定是由諧音而來,和地方發音不無關系,但“臊面”是否就正確呢,我也不敢肯定,於是就產生了壹種探究的心理。

翻了好多的資料,居然沒有張掖臊面的來歷之說,倒是找到了“歧山臊面”的來歷。相傳周文王年幼時父母早亡,壹直靠哥哥嫂嫂撫養成人。有壹次,周文王率軍出征中途遇到瓢潑大雨,風寒入骨,服過百藥不見起色,數日臥床不起。嫂子得知後親自下櫥,為文王搟制了壹碗熱騰騰的面條,文王吃的大汗淋漓,精神煥發,後為紀念了嫂嫂遂取名“嫂子面”。還有壹說,說是在很久以前,岐山有戶人家娶了壹個美貌、聰明、勤快、伶俐的媳婦。新媳婦到婆家的第二天,為全家做了壹餐面條,壹家人食後無不稱贊面條滑爽鮮美。後來,她的小叔考中了官職,請同窗好友到家作客,便請嫂子為大家做最拿手的面條款待客人,大家吃後都贊不絕口。從此,“嫂子面”就出名了。這樣的美麗傳說也許還有其他的版本,足以勾起人們無限的遐想,但可以肯定的是臊子面是歷史已經很悠久,絕非是近代人的發明創造;“臊子面”緣於“嫂子面”, “臊面”是地方方言,而“哨面”、“稍面”等都是它的諧音。

張掖臊子面的面與湯是分作的。傳統的面要用堿水和,和好後反復搓揉,醒壹段時間後,手工薄搟細切,形似韭葉,沸水煮撈。地道的湯用雞湯,配各種調味品和水粉勾制,使湯汁粘稠。撈面澆湯,佐以肉片、蔥花、香菜、豆腐幹。現在的臊面其面的做法依然如初,而湯的調制卻又變了許多的花樣,有用雞肉湯調制的,也有用豬肉、羊肉湯調制的,沒有肉還可以做成素的,家常的和面館裏的也不壹樣,但不管怎樣,其基本的做法並沒有變。

我細心的比較 “歧山臊面”和“張掖臊面”的做法,雖在燙的勾制和佐料的使用上有所不同,但其制作的程序和做好後的形態卻是十分的相像,這就是說兩者之間是有歷史的淵源的,只是在流傳的過程當中因為地域的不同和條件的限制而發生了些許的變化。那麽問題就出來了,是張掖臊面傳到了歧山,還是歧山臊面傳到了張掖,亦或是其他的什麽地方的類似的面的流傳,這些都沒有人考證過。我想,當從流傳地域來講,臊子面在陜西流傳很廣,尤以歧山臊面最為著名,而在甘肅,只有張掖風行這樣的吃法並為之自豪,象呵護孩子般呵護著他,象保衛自己的生命似的保衛著來自不同地域人們對他的不恭。從歷史和文化角度講,自古三秦大地便是黃河流域文化的發祥地,十三朝古都更是建於西安,而古時的張掖多被遊牧民族所占據,這麽精美的面食不是少數民族能夠做出來而且習慣吃的。答案可能就只有壹個,絲綢之路開通,多民族的交融,大批商隊在向西域、西亞輸送絲綢的同時,也把飲食文化遍傳播到了這裏。根據以上的推斷,我們是否可以這樣說,張掖臊面緣自三秦,與三秦臊面同根同源,張掖臊面是在絲綢之路開通以後才傳到張掖來的!我不知道,我這樣的判斷是否正確,但至少可以說,這樣的推斷是合乎情理的。

閑話張掖臊子面,並不是為了狹隘的目的爭什麽正宗地位,只是寫出來,增加壹些讀者對張掖臊子面的認識罷了,況且臊子面是由誰傳到張掖的,為什麽傳到了張掖,而不是武威、酒泉或者其他什麽城市,這些問題都還有待象我壹樣的好事者去探究了。我只希望,張掖臊子面能夠久遠流傳,廣泛流傳,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