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對中國人來說是壹年中最為濃墨重彩的壹筆。依據老福州的傳統,從臘月十九(尾牙)壹直到正月二十九(拗九節)都算過年,歷時45天,這在全國各地都比較罕見。過年的頭等大事就是置辦年貨,老福州把辦年貨叫做“匯年料”。那麽,老福州都有哪些必備年貨? 年貨背後有哪些生動有趣的故事?
老福州的年貨花樣很多,比如蘿蔔卡、芋泥、春卷、肉燕、佛跳墻等等,但最看重的有三樣,無論是窮人還是富人都會準備,那就是竈糖竈餅、米齊(讀zie)以及年糕。
祭竈,就是送竈公上天述職,用年糖年餅為竈公踐行,讓他為百姓多說好話,在北方被稱作過小年,福州人則把它當作過年的壹項重要活動。關於祭竈,福州老話是:“官三民四曲蹄五,祭菜祭葷有先後。裁得蔗鞭焚紙馬,送君騎去上青天。”也就是說,身份不同,在臘月祭竈的時間也不同,縉紳(有官職的人)之家為臘月二十三,編氓(平民)為臘月二十四,疍民(水上居民)為臘月二十五。用牲畜當祭品的叫“祭葷竈”,用蔬果當祭品的叫“祭菜竈”。老百姓常用的有竈糖竈餅(年糖年餅)、甘蔗、荸薺、豆腐、菠菜、腐竹等。祭竈日供完了竈公竈婆,就可以享用這些食品了。
福州人祭竈還要專門供甘蔗,而且壹定要完整地保留甘蔗頭。這是因為相傳在宋朝時,吉庇巷(今吉庇路)有壹個叫鄭性之的窮書生,祭竈那日買不起供品,看到別人家中丟掉的甘蔗頭,就撿了起來。回家後,他點上香,用那截甘蔗頭當供品,又剪了壹匹紙馬,在紙上寫道:“壹匹烏騅壹條鞭,送妳竈公上青天;玉皇若問人間事,謂道文章不值錢!”那日竈公上天後,把此事告訴了玉帝,玉帝聽後十分同情鄭性之。第二年,他便中了狀元。如今福州人愛用帶頭的甘蔗祭竈,寓意吉利。
按照老福州的習慣,外公、外婆要在祭竈這壹天向外孫、外孫女送竈糖竈餅以及花花面殼(面具),此俗富含民間親情。方炳桂說:“可惜現在外公外婆都不太了解這些習俗,反倒覺得無事可做了。”
米齊:全家齊做樂融融
現在很少有人家會自己動手做米齊,都是買現成的。尾牙以後,家家戶戶就開始為做米齊、炊糖粿(年糕)而忙碌。磨漿、洗甑、揉粿葉,每個環節都能聞到濃濃的年味。小孩通常會圍在家長身邊,觀摩做米齊的全過程:浸泡糯米,用石磨碾磨出米漿後,裝入壹個大大的白色米袋(只透水,不透物);用石頭或椅子將水分壓出,讓裏面的糯米成團;揪壹塊壓扁,包入適量紅糖糯米餡,收口搓成圓形按在正方形的艷山姜葉墊上,入蒸籠蒸熟;出籠後,再用筷子逐個點上紅點,有見喜太平的寓意。
做米齊的本意是供奉祖先,大年三十供過祖先以後可以吃到正月,可以煮也可煎炸。此外,老福州還有相互討米齊的風俗,其實也不是因為窮困,而是為了討個吉利。他們會把討回的米齊分給孩子們吃,以求新壹年平安發財。
年糕:女兒要給娘家送
年糕因為諧音“年高”,再加上有著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春節食品。年糕多為方塊狀,顏色有黃、白兩色,象征著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吃團圓飯時,年糕是必備主食,此外魚丸、肉燕、線面也可作為主食。
已經出嫁的女兒,每年春節還要給娘家送年糕,感謝他們的撫養之恩。當然這還不夠,她們還要給父母送上草魚、豬蹄、線面、鴨蛋、福橘等。這些年貨都有著美好的寓意:送年糕,希望娘家生活年年高;送草魚,希望父母年年有余;送豬蹄,希望父母腿腳健實;送線面,希望父母健康長壽;送鴨蛋,希望父母平平安安;送福橘,希望父母福氣多多。
為了讓年糕更好吃,生活逐漸富足的老福州人也讓年糕有了升級版——“金包銀”,做法也相當簡單,5-6分鐘即可完成。具體來說,就是把年糕切成塊,放在打好的蛋液裏沾壹下,然後放到油鍋裏炸,等到年糕表面顏色變得金燦燦時就可以出鍋了。
年貨:送燈
福州話裏“燈”與“丁”諧音,意在希望女兒早生貴子,所以就有了“親家舅送燈”的習俗。“送燈”的時間在年後,壹般在正月十壹左右,娘家在這段日子必須送花燈到女兒夫家。“送燈”很有講究。姑娘出嫁頭壹年,送的是“觀音送子”燈,第二年送“孩兒坐盆”燈,第三年送“狀元騎馬”燈。如果第二年仍未生養,就加壹盞桔燈,這是因為福州話“桔”與“急”諧音。如果已有子女,壹個孩子就加送壹盞,燈的盞數要超過子女數量,如關刀燈、走馬燈、綿羊燈等。送燈時,將燈掛在兩根甘蔗兩頭,由親家舅扛著到親家母家裏去,燈送到時,親家母或姐夫要煮太平面給親家舅吃,還要給壓歲錢。
舊時,老福州在備好以上三大樣年貨以後,還會根據家庭實際情況,到壹些老字號繼續添置所需年貨。例如德余京果店(主營食雜,如冬粉、肉皮等)、民天食品店(主營調味品)、蘭記醬鴨店、玉春酒庫、聚春園菜館(賣佛跳墻等)、蘇蘇醬鴨店、都會臘味店、鼎日有肉絨店、蔡大生炮仗行、大同燭行、慶香林香燭店、依幼魚丸店、同利肉燕店、歡我頤(賣糕餅)、美且有糕餅店、五和瓜子店、世利花生店、賽園橄欖店、中亭街魚貨壹條街等等。這些老字號當時的生意相當興隆,目前僅鼎日有肉絨店、聚春園菜館、同利肉燕店等少數幾家在仍在營業,不少已經不復存在。
滿意請采納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