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80後富二代張正權養蝦創業的故事。

80後富二代張正權養蝦創業的故事。

80後富二代張正權養蝦創業的故事。

我們來看看重慶的壹個80後創業故事。這個“80後”年輕人想在城市過上好日子。但他卻來到重慶合川區太和鎮砂金礦村養蝦創業。

軍旅生活變了“公子哥”。張崢的家在沙坪壩。在身邊朋友眼裏,他是個“富二代”。他的父母從事海鮮生意30多年了。優越的生活條件讓張政權這輩子即使不工作也衣食無憂。朋友們經常開玩笑地叫他“張公子”。

2003年,父親張左鳴把高中畢業的張正權送到了部隊。退休後不久,張政權突然告訴父親,想在重慶辦壹個養蝦場。張左鳴雖然對兒子的想法既驚訝又欣慰,但又不放心:“他沒吃過苦,我擔心他做不好。”經過幾個月的努力,張正權終於說服父母,專程到福建學習青蝦養殖技術。2011年,父母幫他投資近10萬元,在合川區太和鎮砂金村籌建了重慶澳海水產養殖有限公司。張政權流轉了260畝土地,平整後建了20多個蝦池。刀額新對蝦苗和海水是從沿海空運過來的,然後逐步淡化,就地飼養。目前,在重慶,使用這項技術的養蝦戶只有兩家。張政權看中了這個行業的市場前景。張政權說,是三年的軍旅生活改變了他:“我不能老古板壹輩子。以後還得靠自己的雙手努力。”

不怕吃苦,但總怕下雨,張正權來到偏遠的砂金礦村,租了壹間民房,開始了完全不同的生活。他每天和雇來的民工壹起在工地上忙著,酷暑嚴寒,有時壹天只能休息兩三個小時。兩年下來,張政權白皙的皮膚變得黝黑,瘦了不少。到了太和,張政權還不習慣。沒有繁華的城市,沒有舒適的家。對他來說,更難的是孤獨。“以前晚上和朋友出去喝酒唱歌,現在在這裏,晚上只能壹個人躺在床上盯著天花板。好在我現在已經習慣了。”

張政權說,不怕吃苦,就怕壹直下雨。養蝦場位於涪江附近。張政權選擇此地時,看中了涪江的優質水源,但也正是這條涪江讓他連續兩年巨虧。去年7月和不久前的暴雨,導致涪江水位上漲,湧入蝦池。蝦和大閘蟹跑了很多:“每次都是20多萬元的損失。”張正權說,他打算拉網或者加高加固蝦池的堤壩,否則每年都會虧損。對於張政權來說,下雨的時候又會有壹個問題。“養蝦場離太和鎮不遠,但有壹條長約1公裏的陡峭土路。下雨的時候,運蝦車根本出不來。”令他欣慰的是,當地政府目前正在考慮硬化這段道路。他學到的不僅僅是如何創業,還有張政權如何請來了十幾個當地的農民工。養蝦場空閑的時候,他還把它們介紹到父親在渝北三亞灣海鮮市場的餐館。“張老板為人和善隨和。他壹天賺80-100,從不拖欠。而且我們每天只工作8小時,加班也算。”附近的農民周春友說,養蝦場建成後,他和幾個村民不再外出打工,來到這裏賺錢。

目前,張正權的養蝦場每年能產兩季,每季蝦三個月左右就能上市,年產量60多噸,年收入500萬元。“市場還不錯,價格也可以。每斤都在35元以上,但這些蝦池總是閑置半年左右。”張正權說,如果把大棚蓋起來,裝上鍋爐取暖,冬天還可以養蝦,壹年可以做到三季。但這需要更多的錢。張政權不好意思再向父母伸手:“等賺了錢,擴大規模,完善設施。我要還父母提供的資本。”

“部隊生活讓我明白,美好的生活應該靠自己的雙手去創造。這兩年養蝦的經歷讓我了解了農村,明白了賺錢的不易。這可能是我這兩年最大的收獲了!”張正權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