孵化:熟蠶吐絲畢,體軀縮小略呈紡錘形,靜止不動,這時稱潛蛹(預蛹)。潛蛹是真皮層與舊幼蟲表皮分離並形成蛹表皮的時期,約需2日。化蛹蛻皮是蛻皮激素作用的結果。剛蛻皮的蛹呈紡錘形,乳白色,後轉深褐色。蛹體分頭、胸、腹3部分。
雌蛹腹部大而末端鈍圓,第8腹節腹面正中線上有1條縱線;雄蛹腹部小而末端尖,在第9腹節腹面中央有1褐色小點(圖3)。壹般蛹體重1.5~2.5克。蛹期體內劇烈地進行著幼蟲組織器官的破壞,成蟲組織器官的發生、形成,以及生殖細胞的發育、成熟等生理過程。
化蛹後約14日完成成蟲發育,這時由腦神經分泌細胞合成並貯存在咽側體內的羽化激素,因光的刺激而分泌至血液中,約40分鐘後蛹便羽化。
蠶蛹適宜溫度22.8~26.7℃,最適溫度23.9~24.4℃,溫度最好不要超過28℃。化蛹需1~2天,蛹期15~18天,剖開繭後需10~11天。化蛹第二日高溫28℃24小時保護,易產非滯育卵。
蠶蛹冷藏:宜在化蛹第三天冷藏,冷藏適溫2.5~10℃,最適溫度5~7.5℃,發育起點溫度10℃。
養殖技術
1、小蠶飼育
塑料薄膜覆蓋育:用於1~3齡蠶飼育。1~2齡上蓋下墊聚乙烯塑料薄膜,四周包折。有條件的地區應采用1~3齡蠶的小蠶期***育。采集桑葉應按照葉位和從上至下的順序進行。采摘桑葉的時間宜在上午10時前和下午3時後,避免在高溫烈日下采葉。1~2齡稚蠶給桑要切葉,切葉通常以蠶體2倍見方為標準。
給桑方法:給桑前先勻蠶、整座,使蠶分布均勻。1盒蠶種最大蠶座面積:1齡0.07~1.2㎡,2齡1.6~4㎡,3齡4~10㎡。起蠶適時餉食,90%~95%的起蠶頭部呈淡褐色,即為餉食適量。餉食葉適熟偏嫩、新鮮。小蠶期在給桑前將生石灰粉均勻地撒在蠶體、蠶座上,起蠶、將眠各壹次。
2、飼育上蔟
4齡至多齡稱為大蠶。大蠶期需防高溫、高濕,加強通風換氣並飽食良桑。桑葉須儲存在陰涼、保濕、清潔衛生的儲桑室內,平攤於地面上。宜早晨采桑,儲備壹天用量為宜。4、5齡蠶吃片葉或芽葉,每晝夜給桑4~5次。4齡占全齡用桑量的10%,5齡占85%,尤其是5齡第三天後吃桑很猛,要達到良桑飽食。
蠶室門口每天撒生石灰粉,進出更衣換鞋,病死蠶不能亂丟,要放入石灰罐中集中燒毀。餵塑料大棚養蠶,即節省蠶室,也可加大棚室利用率。壹般3.3米×10米的大棚,可搭兩排各5層的蠶臺,每期養2盒蠶種。8米×2.5米的大棚壹期可養蠶壹盒。
適時上蔟,按照隨熟隨捉,先熟先上的原則。上蔟密度:折蔟380~400頭,方格蔟以孔格80%~85%計算上蔟頭數。上蔟可采取人工拾取和自動上蔟相結合的方法。蔟中溫度保持在22~25℃。濕度以幹濕差2.5℃為宜,光線均勻,環境靜寂,避免強風直吹,要加強通風換氣,保持0.5~1.0米/秒的風速。
適時采繭,采繭應在蠶結繭化蛹後,蛹體皮色轉為黃色時進行。在上蔟後第6~7天采繭。采繭時先將蔟中的死蠶和爛繭拾去,按照分批上蔟先後,先上先采,後上後采,輕采輕放,避免蛹體損傷出血。采下的繭不可堆積過厚,以2~3粒厚為宜,放置於涼爽、通風、幹燥的場地,避免強光暴曬。
擴展資料
蠶是變態類昆蟲,最常見的是桑蠶,又稱家蠶,以桑葉為食料的吐絲結繭的經濟昆蟲之壹。桑蠶起源於中國,其發育溫度是7~40℃,飼育適溫為20~30℃。蠶寶寶以桑葉為生,不斷吃桑葉後身體便成白色,壹段時間後它便開始脫皮,脫皮時約有壹天的時間,如睡眠般的不吃也不動,這叫“休眠”。
經過壹次脫皮後,就是二齡幼蟲,它脫壹次皮就算增加壹歲,幼蟲***要脫皮四次,成為五齡幼蟲,再吃桑葉8天成為熟蠶,開始吐絲結繭。
百度百科-蠶
百度百科-桑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