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是我們的傳統節日,食物也有其傳統特色。那麽潮汕清明節吃什麽食物呢?我來給大家解釋壹下潮汕清明節吃什麽食物!
1.蛋糕籽餅
潮汕人有“清明節吃樹葉,端午節吃藥”的習俗
“清明吃葉”就是清明吃渣滓和種子。
用潮汕特有的年糕葉蒸出來的年糕,綠色清香,有清熱去火的功效。
壹方面,人們吃渣滓和種子來紀念他們的祖先。
另壹方面,春天的天氣多變而潮濕。
食用籽餅還具有防病治病的養生作用。
蛋糕很軟,老少皆宜。
2.薄煎餅
用熱鍋將面糊燒成像紙壹樣薄的熟面團的技術是潮汕獨有的。
裹著甜鹹的蛋糕餡
食客可以根據自己喜歡的口味,各取所需。
這個習俗是從古代寒食節繼承下來的。
雖然現在逐漸被高速快節奏的生活所拋棄。
幸運的是,清明期間潮汕仍有部分地區保留著這壹傳統習俗。
也讓這道潮汕特色小吃至今仍被人津津樂道。
3.共青團
時代在進步,潮汕人的手藝也在不斷變化創新。
清明節吃團圓飯是最近逐漸流行的壹種習俗。
將艾草榨成汁,與糯米粉混合,拌勻,裹上紅豆沙蒸熟。
綠球綠如玉,清香撲鼻。
吃起來甜而不膩,肥而不肥。
目前潮汕的小吃店還流行這種食物。
這個時候艾草長得正好,在家試試吧~
4.清明螺
田螺往往是美味的。
清明節是吃蝸牛的最佳季節。
這時候的螺螄還沒有繁殖,是最豐滿的。
甚至還有壹首民謠“壹只清亮的蝸牛抵得上壹只鵝”。
蝸牛洗凈後,用蔥、姜、醬油、糖等配料炒熟,選肉食用。
有句詩贊道:“蝸牛如此有趣,好酒不如。”
海陸豐清明節習俗
首先,汕尾人過了清明節。
汕尾人過了清明節,和全國各地的風俗活動差不多,更和潮汕地區的風俗相似,但還是有很濃的地方色彩。
清明既是節氣,也是節日,更是祭祖掃墓的日子。掃墓是慎終追遠,關愛親人家庭,盡孝道的具體體現。海陸豐有句話叫“清明無轉無祖”——意思是清明節不回家,就沒有祖先和宗族的概念。在海陸豐地區,清明節祭祖有兩種方式:壹種是墓祭,俗稱“傳紙”、“傳祖”、“傳錢”;二是“家族祭祀”和“神社祭祀”。
各地的墓祭時間不壹樣,各地的風俗也不壹樣。比如陸豐很多地方的規定是,農歷三月初壹起可以掃墓;在六合客家地區,海豐梅隴等地,從春分開始,清明達到高峰,到農歷四月初壹結束。海豐唐可等地定在清明前後十天的掃墓節;壹般來說,市區的節氣是在清明節前後的五天之內。
人去墓地,先把墳前和墳上的雜草拔掉,把墳填好,清理幹凈。然後刷新墓碑字,除了祖先的名字是用綠油塗的,其他字都是用紅油塗的。祭祀儀式結束,要分別在碑頂和墳頂按壹個紙鈸。如果是去年清明節後修建的新墳,會在石碑頂端壓下十二個宴幣,如果是閏月,會壓下十三個作為死者的開銷。墳前也要壓五到七層紙鈸。壓力今年有多大,明年就有多大,不能擴大,也不能縮小。據說這是死者“地租”的範圍。如果是去年新修的墳,今年就叫“新社會”掃墓,用紅白紙壓著,以後每年都用白紙。
掃墓的供品肯定有煮蛤蜊。吃了蛤蜊之後,把蛤蜊壓成紙碗,意思是留給祖先當錢用。海陸豐是著名的僑鄉。許多海外華人也經常有清明節回鄉掃墓的習慣,以示不忘祖先和故土。
解放後,掃墓活動增加了新的內容,政府倡導紀念英烈的活動。清明節期間,機關、團體、學校組織隊伍到烈士陵園參觀,緬懷先烈功績,寄托哀思,激勵誌向。
二、清明節吃煎餅
清明吃煎餅在海陸豐和潮汕很受歡迎,幾乎家家戶戶都不例外。煎餅分為皮和餡兩部分。皮是用面粉加水攪拌成粘稠的糊狀,在熱土裏烙成圓形熟面皮,薄如紙。餡料分鹹味和甜味。鹹餡用豆芽、韭菜拌雞蛋絲、肉絲、香菇絲;甜餡,以“糖蔥”為餡,風味獨特。糖蔥又稱洋蔥糖,是由白糖和麥芽糖經過特殊加工而成。又白又脆,散在嘴裏。
有壹種說法,汕尾人清明吃煎餅,是從古代寒食節的習俗演變而來的。
汕尾民間還有壹個傳說:清康熙十四年(1675),之子鄭靜率軍圍攻閩南漳州城,清軍統帥黃出兵反擊。圍城數月,城中無數居民餓死,幸存者被草席掩埋。同年65438+10月期間,清軍投降。為了悼念死去的親友,漳州人民制作煎餅,用草席包裹,祭祀死者。這種習俗在閩南代代相傳。
第三,做壹個龜甲。
鼠殼龜殼是清明節“海陸豐”人掃墓常用的壹種蒸龜殼。它是用壹種叫水仙花的嫩葉棉線和米粉,發酵後與糖、磨碎的油炸花生、豬油糖丁、蔥花、芝麻和五花肉混合,放入桃形陶封或小碗中蒸熟,然後食用。該產品呈淡綠色,非常甜,具有清脾健胃的功能。據說每年饑荒,我們的祖先都用柏樹的種子和葉子充饑。為了不忘記過去,後代會成為這個習俗。
發展
潮汕清明習俗
1:掃墓
掃墓過程中,首先清除墓地周圍的雜草、小樹、新土,清理墳墓。然後將墓碑上的刻字用紅綠漆填實(逝者姓名用綠漆填實,墓碑上的姓名用紅漆填實),在墓碑和墓堆上懸掛紙條(逝者墓地用白紙條,生者墓地用紅紙條)。
在墓前擺好水果、三祭、糕點等祭品,斟滿酒杯,點上香燭,向掌管墓地的山神之地焚香,恭恭敬敬地向祖先跪拜,獻上鮮花,然後燒紙錢,喝壹杯奠酒(即在地上灑酒,意為敬酒祭祖),祭奠,壹般是跪三次,磕頭三次。儀式結束後,妳可以在蠟燭點燃後離開。
掃墓回來,要把鞋擦幹凈,把鞋尖向內,把穿的衣服洗幹凈晾幹。人們在這壹天還是有壹些禁忌的,比如孕婦、來例假的婦女、16歲或19歲的女孩不宜參加開山祭祀活動;掃墓前要吃素,出發掃墓時要穿戴整齊,不要穿紅紫色的衣服,以示對祖先的尊敬;在墓地,不要大聲喧嘩,嬉笑怒罵,亂跑亂跳,隨地大小便。不要踐踏其他墳墓或評論墳墓的設計;不要在祖先的墳墓裏拍照,等等。
2.春遊
清明節期間,春風溫和溫暖,人們自古以來就有春遊的習俗。《澄海縣誌》記載,三月三日郊遊稱為踏青,這原本是壹種古老的習俗。後來,人們把這個活動移到了清明節,那時陽光明媚,草木茂盛,春燕砍柳樹。過了壹個寒冬,人們抖落寒意,紛紛出門要求郊遊踏春。
宋歐陽修《阮朗貴》。《踏青》寫道:“春日南國踏青時,風和馬嘶的氣味,青梅似豌豆柳,蝴蝶飛舞。掃墓的時候帶點飲料。壹旦掃墓完畢,找壹個幹凈平坦的地方,用祭品和飲料在地上吃,這樣就不會有什麽樂趣了。
3.在墳墓上掛紙
“掛紙”就是掃墓,祭祖。這是潮汕地區很常見的民俗活動。清明節祭祖起源於古代的寒食節。根據日歷,寒食應該在清明節的前兩天和第三天。晉代寫的《中野記》中有這樣壹個故事,說的是流亡十余年才回國掌權。
介之推回國後不想做官,隱居山林。重耳燒了這座山,逼他出來。子推寧死也不出來。重耳哀悼,所以他在介之推去世的那天(3月5日)禁止吸煙和冷食,以紀念他。後來,人們也在這壹天紀念他們的祖先。其實寒食是古代遺留下來的東西,和解之無關。早在《李周司石矛》中就有“仲春與木鐸修火”的制度。《呂氏春秋·鐘季春》也說:“這是壹天...也沒有燃燒的森林。”
潮汕人把掃墓叫做“掛紙”。掃墓人到了墳前,會把墳頭上的雜草鏟除,把墳頭上泥土少的地方填平,然後把三種果糕排好,裝滿小酒杯,熏香,再把五顏六色的紙條插滿整個墳頭。潮人的這種桀驁不馴的習俗,和中原的古老習俗大致相同。白居易《寒食野望》詩說:“風吹紙錢曠野,古墓群滿春草。”因為紙錢沒有燒成灰燼,所以出現了“曠野風吹紙錢”的壹幕。
北宋歐陽修在《五代史·周本紀》中說:“若以燒紙錢寒食祭祀,以樂喪,則以禮樂刑。幾何還不錯吧?”可見燒紙錢掃墓是不符合當時禮儀的。掃墓不燒紙錢之風,可能源於古代禁止寒食吸煙的習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