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古人為什麽要種樹?古代文人如何種樹?

古人為什麽要種樹?古代文人如何種樹?

古人最喜歡種什麽樹?

cul.qq.com 2016-04-07 16:54

[摘要]明初,朝廷大規模將山西人口遷移到全國各地,起始地是洪洞縣的壹棵大槐樹,所以民間諺語“問我祖上何處來,山西洪洞大槐樹”。槐樹從此成為中華民族“尋根文化”的象征。

春暖花開,春天是賞花的季節,也是種樹的季節。據古籍記載,槐樹、柳樹、榆樹、梧桐最受古人青睞。這些樹不僅很普通,而且沒有價值。為什麽古人特別喜歡?原來,它們都有特殊的符號,古人眼中的吉祥樹...

國槐在先秦時期就被正式選為綠化樹種。

古人最喜歡種什麽樹?

古宅附近種了柳樹,門前右側有兩棵槐樹(明代仇英畫的《清明上河圖》的壹部分)。

《周禮》規定:“左九棘”、“右九棘”、“面三淮”

俗話說“門前有蝗蟲,升官發財。”雖然這是迷信的說法,但古人總會在庭院附近種上槐樹以求好運,無論是官員還是普通百姓。從種植歷史來看,早在先秦時期,槐樹就是政府最早選擇的綠化樹種之壹。據李周秋官《朝臣》壹文記載,紂王縣衙有“左九刺”、“右九刺”、“面上三槐”之說。意思是左右各種9棵荊棘樹,南面種3棵槐樹。

為什麽要種三棵槐樹?原來,太師、太保上朝時,方便自己找位置,也就是所謂的“三位”。先秦時期,濃重的蝗風影響深遠。明代陳昊子《花鏡花木考》記載:“多人植於庭院前,壹取其蔭,二取三槐吉祥之兆,期有三公益後世之意。”

古人最喜歡種什麽樹?

槐米(朱明Xi的《救災草藥》)

槐樹也是後世皇宮中必種之樹,故又有“宮槐”之稱。另外,衙門、學校、街巷也喜歡種槐樹。西漢時,人們把政府機構稱為“槐芽”,把文人聚集的城市稱為“石懷”,因為那裏種植了許多槐樹。

《藝文集》引用《三輔黃圖》說:“(漢武帝劉弗陵)始於元四年(公元前90年),起於碧雍,為大夫、市三十區,但槐樹數百排。”“淮市”又稱“學習型城市”。北周庾信的《馮賀永奉殿下言》詩中說:“青淮垂學城,長直。”直到唐代,“淮市”依然流行。唐·元稹《學生鼓琴判》中有這樣壹句話:“期青紫,喜往;鼓帛之韻,樹葉之風。"

唐代應試者往往不出長安,通過暑期班補課。在槐花盛開的季節,經常會有新作品提交給相關考官推薦。這是李淖《秦中年筆記》裏說的:“士往下處,當年七月,復呈新文,求解,曰:‘花黃,子忙。’"

但槐花真正被賦予情感寄托是在明代。明朝初年,朝廷大規模將山西人口遷移到全國各地,起點就是洪洞縣的壹棵大槐樹,所以民間諺語“問我祖上何處來,山西洪洞縣的大槐樹”。槐樹從此成為中華民族“尋根文化”的象征。

在東漢時期,柳樹被視為消除疾病和災難的聖樹。

古人最喜歡種什麽樹?

古城的大街小巷都種滿了柳樹(北宋張擇端畫的《清明上河圖》的壹部分)。

《齊·姚敏書》記載:“取壹枝柳枝,放於宅上,百鬼不入屋。”

在中國的鄉土樹種中,柳樹是三月最風光的樹。在“柳暗花明”、“桃花綠”等歌頌春天的詞語中,“柳”永遠是不可或缺的。唐代詩人何寫的《詠柳》,凝聚了古人對柳的全部喜悅:“碧玉妝樹,萬縷青絲掛毯垂。不知是誰剪開了薄葉,二月的春風如剪刀。”

柳樹又叫“柳”,品種不同,有垂柳、幹柳、祁柳等。無論什麽樣的柳樹,看起來都很美。《詩經·瀟雅》中《采薇》詩雲:“昔我不在,柳依依。”

東漢時期,佛教傳入中國後,柳樹成為民間吉祥之物。佛教界認為柳枝充滿神性。比如南海的觀音像,壹手拿著幹凈的水瓶,壹手拿著柳枝,向世界各地灑下甘露,以消除疾病和災難。

古人迷信“柳能驅鬼”,所以柳又有“鬼木”之稱。南北朝時期,民間出現了門前插柳的習俗。北魏賈思勰的《齊·姚敏書》記載:“正月壹枝柳枝引至家,百鬼不入家。”

唐宋時期,清明節“插柳”、“折柳”、“戴柳圈”的習俗已經形成,皇室甚至將其作為壹件大事。據唐代段《酉陽雜記》:“三月三日,(朝廷)賜朝臣薄柳圈,說可避毒。”南宋吳《夢梁錄(卷二)》中的“清明節”壹文,亦稱“北宋都城汴梁”。“家家戶戶都在門上貼壹棵柳樹,叫‘明眸’。

唐宋時期描寫柳樹的詩也最多,如著名的“春城花滿,東風冷柳斜”,出自唐漢的詩《寒食記》。當時唐朝首都廣泛種植柳樹,所以在晚春時節,長安城內外柳絮婆娑。

在北宋都城汴梁,柳樹的數量遠遠多於槐樹。張擇端畫的《清明上河圖》中,大小樹木約有170株,其中柳樹占大多數。房前屋後,路邊總有許多亭亭玉立的柳樹。

但柳樹種植很有講究,如“前無桑,後無柳”,具體種植位置宜在庭院兩側,以左邊為最佳:“東有柳,西有桑,利牛羊”。

榆樹是古代最有效的樹種。

神農本草經上說:榆樹皮“久適不饑”

榆樹和槐樹、柳樹壹樣,歷史悠久,在先秦時期就被廣泛種植。《詩經·唐風·山有樞》詩中提到榆樹:“山有樞,嵇有榆。”榆樹,既沒有槐樹的才華和名氣,也沒有柳樹的姿態,卻贏得了古人的青睞,因為它是壹種“活樹”。

古人最喜歡種什麽樹?

榆樹,又名於謙樹(拯救饑荒的草圖)

榆樹的皮、根、葉、花都是可以吃的,荒年也可以當飯吃。在春季饑荒中,榆樹的價值就凸顯出來了。李明時珍《本草綱目》說:“荒年,農民以皮為粉,食之,不害人。”北宋嘉佑年間,“江蘇徐州人豐,糧多用”,度過了饑荒。

朱明的《救荒本草》記載了榆樹“救饑”的方法:“采嫩榆葉,煎透,泡水,油鹽調食。它有錢好做飯好吃飯,今天人睡得多。或者焯水晾幹備用,或者做成醬食用。把榆樹皮刮下來,如果又幹又澀,就取中間軟嫩的樹皮,銼平,曬幹,炒熟磨成面粉,用谷殼和幹草粉蒸熟,使之滑潤,便於食用。”

《救災本草綱目》還特別提到:“末取榆、檀香之皮,不饑,根皮亦可曬幹磨成面,以作餅。”

其實早在先秦時期,人們就已經發現了榆樹拯救饑荒的作用。神農本草經記載,榆樹皮“久服不饑”,與“石懷”、“枸杞”並列為“上品”。

因為榆樹有這些特殊用途,所以在古代,家家戶戶都不忘種幾棵榆樹。東晉辭官歸隱的陶淵明在庭院裏種了榆樹。他在《歸園·上篇》中說:“方宅十余畝,茅草屋八九間。劉玉尹的後檐,羅塘前。”

古人也很在意榆樹這個名字。榆樹的果實(種子),俗稱“榆錢兒”,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木兒》中“榆”壹文解釋:“其木甚高,未生葉時,榆先生莢於枝間。形狀似錢而小,顏色為壹串白色,稱‘錢’。”“於謙”與“於謙”諧音。古人種榆樹,也是博取歡心的意思。即所謂“屋後種榆樹,銅錢串會富。"

當然,古人特別喜歡榆樹還有其他原因。古人認為榆樹可以辟邪,有“屋後有榆樹,鬼遷徙”的迷信說法。溫明振衡的《長史》有另壹種理解:“榆樹宜植於門內,其葉翠綠倒影,真似翡翠。”

在古代,梧桐被視為“宜子孫”的吉祥之樹

《丹與鉛總錄》解釋說:“那些自孫輩死後才重視孫輩的人,其實是有價值的。”

梧桐,又名“青銅”,俗稱“梧桐”。古代有句話說家裏有梧桐,所以古人喜歡在院子裏種梧桐。明代王在《群芳譜》中記載:梧桐“有青皮,葉短花多,清雅悅目,人有各種齋閣。”

古人常以竹植梧桐,“前植海桐,後植竹。”陳明昊子《花鏡》曰:“藤蔭,竹樹青翠,宜往深院幽亭,好鳥閉。”多養菊花,秋色無景,正如元代詩人侯山源所寫:“窗外壹梧桐落,金菊出籬。”

古人最喜歡種什麽樹?

梧桐樹(【日本法政跑《詩經》)

梧桐木是古代人制作鋼琴的好材料。正因如此,梧桐增添了壹份高貴典雅。《後漢書·蔡邕傳》記載:“吳人以燒桐之聲而知其好木,因邀而削為琴。果甚美,尾猶焦,故名曰‘魏嬌秦’。”秦外號“嬌童”由此而來。

先秦時期就有吳彤木琴的記載。《詩經·支釘·鐘芳》詩中有這樣壹句話“椅子上畫著琴,琴上剪著琴”。漢魏時期,人們對梧桐的利用頗有心得,尤其是生長在魯南阜陽山區的梧桐,被譽為“阜陽孤獨的梧桐”。東漢應劭《風俗依桐》也說:“梧桐生於滏陽山巖上,被東南孫枝取為琴,聲聲飄逸。"

《風俗》中所謂的“孫支”就是梧桐的樹枝。為什麽叫這個?明代楊勝安《丹鉛總錄》是這樣解釋的:“木實而端空,桐反。試著拿起它的嫩枝,切開它們,它們都像蠟壹樣堅固,但它們都是空的。所以,過去那麽貴的,其實都貴。”很明顯,梧桐被視為“門當戶對子孫後代”的吉祥之樹,這也是古人特別喜歡梧桐的原因!

除了“孫智”的說法,古人喜歡梧桐,是因為它的枝幹叫“鳳條”,與“梧桐引鳳”的傳說有關:“鳳非梧桐。”另外,當妳知道自己的年齡時,梧桐也是壹種“精神樹”。據《花鏡》中《懸鈴木》壹文記載:“清明過後,桐始開花,不開則歲寒。”(文/倪)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