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德鄭新1
古代人類生活在大自然中,飲食取自大自然。那個時候,人們沒有定義肉類和素食的意識。隨著人類對自然的適應,人類文明發展了,物質也越來越豐富。人們開始反思自己的飲食,對蔬菜食物和肉類有了不同的理解和選擇。
人們開始把吃素納入神聖莊嚴的場合:在重大祭祀活動前夕,必須“吃素幾天,凈化身心”。上至皇帝、貴族,下至黎巴嫩人民,都認同並尊重這條線。可見“魯蘇”在當時人們心中是神聖的。所謂“凈身”,意思和“仁”壹樣。聖人孟子曰:“君子之於禽獸,不忍見其生,不忍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所謂“清心”,就是不沈溺於放縱,滿足於平靜的心態。《呂氏春秋》“本生”篇說:“肥肉厚酒濃,萬物強,命謂腐食。”
當時人們清楚地意識到,放縱不僅有害健康,也是壹切災難的根源。中國民間壹直流傳的初壹、十五吃素的習俗,真正體現了這種深刻的觀念。原來王霞第壹天就被商湯滅了,商周第壹天就滅了。他們都是因為奢侈和貪欲而死的。所以後來的諸侯在這幾天齋戒養心,節儉無欲,以示警惕。民間也紛紛效仿,後來演變為“碩王齋”——每月初壹、十五吃素。
說起“吃素”和“吃素”,不是壹回事。吃素是指普通人日常飲食中不吃動物性食物,但吃素最初是指佛教弟子的做法,起源於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傳入中國。“齋”是佛教弟子午前吃的食物。除了動物性食物,還包括所謂的“小五肉”或“五香”(蒜、小蒜、阿魏、香蔥、大蔥)。佛教認為下午要齋戒,否則不幹凈。隨著當時佛教的迅速發展,從吃“齋”到不吃動物性食物成為漢族佛教徒的自然戒律,吃“齋”和吃“素”成為同壹個意思。
吃素永遠沒錯,但即使在今天,提到吃素,人們還是會忍不住問:“妳信佛嗎?”
2、有益健康
自古以來,人們壹直認為素食有益健康。按照中國的古老傳統,人們不應該過分追求濃烈厚重的飲食,但“素淡寧靜”才是養生的基本原則。《呂氏春秋》中的“註意自己”壹文指出,善於養生的人“味不濃”,因為“味濃則胃飽,悶則氣不足”,“味濃”主要指遊動的魚、鳥、獸等動物性食物。認為這類食物吃多了會使脾胃的消化功能遲鈍,也會影響氣血的通暢。明代醫家李炎認為,中年人精氣虧損,吃藥補陰陽的方法,壹般不能達到完美的效果。只有素食才能氣陰兩補,助胃健脾,最正氣。不僅適用於中年腎虛,也適用於老年人、婦女和兒童的其他虧虛疾病。明代兒科醫生萬全在其《養生四要》中多次主張學習古人“淡泊”的生活方式。他認為素食可以使人的身體和精神處於最佳狀態。
西方人的科學理論極大地促進了素食的發展。他們以營養學和醫學理論為基礎,對動物性食物、谷類和果蔬中的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礦物質和碳水化合物的含量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和比較,發現素食不僅能充分提供人體所需的蛋白質等營養物質,還能去除動物性食物帶來的膽固醇超標等有害因素。人們發現,吃肉和飲酒過量給自己帶來許多疾病,如心腦血管疾病、肝病和糖尿病,而堅持素食幾乎可以完全預防這些疾病的發生,並起到有效的治療作用。調查還發現,素食者不僅在身體上比肉食者更健康,在生理上也更適應。素食仍然是壹種提高智力,培養好心情,有益於美容的飲食。所以越來越多的人接受素食,希望素食不僅能帶來健康,還能讓人享受美食。現代素食主義正朝著這個方向發展。隨著人類的不斷發展進步,飲食不再僅僅是吃。好吃有營養是最基本的要求。
今天,人類對自己和其他生命的反思越來越多。與此同時,人類越來越關註自己的生存環境——地球,甚至外太空。人們幾乎異口同聲地說:保護環境,關愛生命。為此,回歸自然,回歸健康,保護地球生態環境,深深影響了現代飲食觀念。因此,天然純凈的素食成為21世紀新的飲食潮流。素食主義者越來越受到尊重,以素食對待客人和朋友被視為高雅的禮儀。
雖然今天的素食不再有宗教的味道,但環保意識和關愛生命的意識,體現了現代人類的文明、進步和優雅。1,發展階段
素食主義自古就有。作為素菜,主要原料是蔬菜、瓜果。西漢以前,無論皇室貴族還是老百姓,素菜的品種都差不多。西漢初,淮南王劉安發明了豆腐。從此出現了新品種的素菜,把素菜的發展推向了壹個新階段。
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傳入中國,得到很大發展,全國各地都有不少佛寺。佛教提倡的“禁殺放生”與儒家傳統的“仁”觀相結合,使得素食風潮盛行,出現了有目的地專門吃素的人。從此,吃素不再只是壹件普通的事情,它被蒙上了壹層“莊嚴”和壹層“崇高”。這時,“寺廟素菜”出現了。
隋唐時期,素菜大發展,形成了獨特的風味。到了南宋時期,素食再次達到高潮,宋朝都城出現了專門的素食館。到了清代,素菜的發展達到了很高的水平,成為與四大菜系並列的又壹菜系。
2.發展學校和方向
中國傳統素菜可分為三大流派:寺廟素菜、宮廷素菜和民間素菜。寺廟素菜講究“全素”,禁止“五葷”調味,大多禁止雞蛋;皇帝用的宮廷素菜,追求用料奇特,烹飪技藝精湛,外觀精美;民間素菜應用廣泛,味道鮮美,經濟實惠,被人們普遍接受。
“純素”派和“葷素”派是中國傳統素菜發展的兩大方向。“純素”派追求“幹凈”——材料上絕對不包括肉和蛋?quot小五肉”,甚至奶制品;葷素派力求口感好,用料廣泛。不僅雞蛋可以,高湯甚至海參都可以作為調料或者主料,再難被冠以“素菜”的名號了。現代人類生活講究效率和完美,而現代科學素食則追求美味和營養。
從古至今,素食風格可分為“純素”和“素食”,而現代科學素食風格是以仿真為基礎的。到了清代,中國的“類肉”素菜已經發展到了壹定的水平,比如用山腰和腐皮做成的“素燒鵝”。從所用的材料可以看出,當時的“類肉”只是對形狀的模仿,在當時可以稱之為美味的素菜。
現代素菜的仿真可謂是精神和肉體並重,以假亂真,其美味堪比素菜,甚至勝過壹份賞賜。采用純天然植物為原料,經高科技手段加工提取,其營養價值遠非肉類可比。忙碌的現代人類在喧囂中駐足,享受這樣的純凈與精致,體驗自然與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