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這是誰?

這是誰?

這是殷彩霞無誤。。。。殷彩霞事件具體是

殷彩霞出生在甘肅省某縣的農村,因為家庭極度貧困,所以她高中二年級就輟學了。當殷彩霞得知當地壹所民辦小學師資力量嚴重不足的時候,她主動要求去那裏免費代課。當殷彩霞第壹次走進課堂的時候,孩子們的臉都紅了,因為他們從未見過如此漂亮的女老師,教室裏洋溢著孩子們的歡聲笑語。

那個遮風茅草棚充當的教室被風吹倒後,殷彩霞去找縣教育局要錢,在付出自己的身子之後,她連夜跑回了家。

在這半年裏,校長去縣城找了局長十幾趟,壹分錢沒拿到。只有他知道局長對殷彩霞做了些什麽,但他卻無能為力。

當殷彩霞知道孩子們的希望已經化為泡影的時候,她脫光了自己的衣服,對著鏡子暗暗發誓將用自己的身體去實現孩子們的上學夢。殷彩霞將自己的收入除去生活費之後,全部寄給了校長。校長按照殷彩霞的意思將她寄回的壹筆筆嫖資全都用於改善小學的教學條件上。有人問起那筆錢的來源,校長就說那是社會捐助的善款。

第20個月,殷老師死了,年滿21。學校的國旗降了壹半。

…… ……

這是壹個非常讓人感動的“新聞”。自從在網站論壇上出現後,網民跟帖最多的語言就是兩個字:感動。

就是這個讓眾多網友流下感動熱淚的帖子,它的真假猶如它的出現壹樣,都是新聞。有人說,這是壹個缺少感動的社會,可恰是這種缺失,有人騙取了我們的“善良”。因為這篇“新聞”是通過移花接木等手段編撰的。

真相

移花接木編撰新聞故事

2007年12月3日,壹位叫“張懷舊”的網絡作家在博客上發表了壹篇文章,文章的大致內容如本文開頭所說。為了顯示文章的真實,他還專門配了兩幅圖片,其中有壹幅是追悼會上壹位學生拿著壹個“殷老師,我們愛妳”的橫幅。

這是壹張真實的照片,但照片的主人叫殷雪梅,事件發生的地點在浙江。

“2005年3月31日中午,江蘇省金壇市城南小學組織學生觀看革命傳統教育影片,在學生隊伍過馬路時,壹輛小轎車飛馳而來。危急中,52歲的女教師殷雪梅毅然張開雙臂,奮力將走在馬路中央的6名學生推到路邊,而自己卻被車子撞飛到25米外……”

顯然,這是壹個通過移花接木等手段編撰的新聞故事,而在張懷舊的博客上,他在文章的最後壹段寫出了自己的“目的”:

因為殷彩霞,我決定將我第壹本書的全部稿費拿出來捐助她生前所熱愛的那所貧困小學。同時,我也呼籲所有人,請奉獻妳們的愛心,關註教育,關註失學兒童,讓他們學好文化,長大以後創建和諧社會,報效祖國,只有祖國強大了,社會和諧了,所有人才能免遭欺淩……

標榜

為了引發關註而“不擇手段”

從“虐貓事件”中的“宇宙A級通緝令”,眾多“網絡民生”都無壹例外地引起無數網民呼應。《妓女追悼會》就是壹個網絡“深喉”張懷舊的自我炒作個案。

“張懷舊,男,30歲,黑龍江省作家協會會員,網絡媒體稱之為憤青領袖,著名草根博客寫手,關註國計民生,擅長社會評論及情愛小說,作品散見《佛山文藝》《聊吧》《小小說月刊》《新視界》《愛人》等。媒體稱:他扛著後現代文藝復興的大旗,領導了中國血雨腥風的博客大革命!他從不依靠風花雪月的文字吃軟飯,他每壹個文字都深深刺痛了中國八千萬網民!”

這是張懷舊給本報記者的自我介紹。在他的QQ個性簽名上,“網絡營銷 事件炒作 危機公關 產品網推 話題制造 網絡維權,我們將不擇手段為您創造網絡傳奇”讓他成為了“網絡暴民”的另類。

無論真假與否,網上流傳的殷彩霞事件,都在給公眾傳達壹個信息。而這種信息蘊含的“負面”作用更為直接。

而張懷舊並不這麽認為。“這正是我要向媒體澄清的,近期大家所關註的《妓女追悼會》,聽說已經影響到北美與歐洲論壇,它實際上是我給山區貧困小學做的壹個公益推廣。作為壹個擁有良知的中國人,個人力量有限,要想喚醒國民,讓所有人都去關註西部教育,我唯壹的辦法就是創作壹個感人的故事,通過故事來激發人們的實際行動。雖然出現了很多質疑與非議,但這不重要,重要的是因為我這篇文章,西部山區的教育部門已經對某些貧困小學撥了教育扶貧款,這讓我感到很欣慰,這已經足夠了,至於其他的流言蜚語,我付之壹笑,因為他們沒有讀懂我的文章。”1月7日,張懷舊告訴記者。

按照他的說法,他力求通過這種“動人故事”來呼喚公眾對西部貧困地區的教育事業做貢獻,並且達到了他的目的。

“網絡信息有壹半以上都是虛假的,其實真假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網絡媒體給我們帶來了什麽,它是否可以促進社會和諧,是否有利於民族團結與國家進步,這才是最重要的。”張懷舊並不認為他的“故事”會對其他現實中的人造成傷害。“對事不對人,不傷害任何人,這是我寫作、工作以及做人的原則。所謂的‘不擇手段’,是在道德與法律允許的範圍內通過與眾不同的方式讓我的思想與文字得到更廣泛的傳播。”

思索我們的善良為何被忽悠?

其實,張懷舊的網絡炒作已經開始很久了,《劉翔沒文化》引起了鳳凰衛視、東方衛視、人民日報等國內外多家媒體的關註。其實這也是壹種“嘩眾取寵”式的自我炒作,類似於網絡版的“芙蓉姐姐”。在張懷舊看來,這樣的炒作目的同樣是為了教育。

《妓女追悼會》被很多人當成了壹個新聞,新聞應該是真實的,但恰恰是作者本人沒有把它當成事,他覺得那是“小說”。

“我在商業領域主動接了壹些網絡炒作業務,這些軟性的網絡推廣很少被人看出是壹起商業炒作案件,這也是我區別於別人的炒作方式。”在張懷舊的觀念裏,炒作當然要有壹定的經濟利益。“無論是寫作還是炒作,我不喜歡空談,我只幹實事。”

“在網絡上也可以構成侵權。”民商法學教師張興光認為,只要有構成侵權行為的要件,網絡行為也可以構成侵權。

當然,這是法律的角度,可現實我們更為關註的是,到底是誰“忽悠”了我們的善良,“詐騙”了我們的眼淚。

“在看的過程中,我淚流滿面為文中殷彩霞的不幸哭泣,為我們當今社會出現如此悲劇而悲哀。看完,我憤然不已,我們這些易動感情的人被忽悠了,有良知的文人怎會如此惡搞!”網友“綠葉淩雲”的觀點代表了壹些人的想法。

到底是打著正義的幌子在關註社會“冰點”,還是純粹為了自己的利益在“刻意渲染”。張懷舊和很多網民的觀點並不壹致。

不可否認的事實是,為了制造新聞點,他刻意“誤導”了網民,主導輿論控制新聞事件的走向,從而引發關註的傾向。甚至明知是宣揚“不道德”的假新聞,卻依然為了追求點擊率而大肆宣揚,這在客觀上制造了壹些“不和諧”音符。

對話張懷舊 有些人是玩網絡的,有些人是被網絡玩的

獨家責任:作為壹位國內著名的網絡寫手,妳如何給自己的作品定位?

張懷舊:我的前期作品側重於關註國計民生、抨擊社會黑暗。我每天堅持不懈地說真話,打動了很多人,也觸動了很多人。後期作品側重於尋找中國先鋒文學的突破口,從未拘泥於傳統寫作的思路,讓很多人眼前壹亮,於是他們都叫我“作家”。我不是很喜歡這個稱謂,因為我覺得中國已經半個世紀沒有出現過作家了。現在又有人說張懷舊是壹名足智多謀的網絡推手或炒作大師了。

獨家責任:通過嘩眾取寵的話題來提升自己,是不是壹種時髦的炒作?這種炒作對社會有多大的現實意義?

張懷舊:提升自己的人氣不是根本目的,我更希望大家多關心我的作品及其闡述的思想和精神含義。我本人是做廣告出身的,我壹直想通過網絡這個平臺將自己的思想融入到網絡營銷案例當中去,在賺錢的同時不忘凈化網絡。嘩眾取寵的話題或標題也只是壹種網絡推廣手段,推廣思想也好、產品也好、事件也好,壹個吸引眼球的標題是必不可少的,只要妳的內容對得起標題就可以了。

獨家責任:妳對網絡的社會責任是如何看待的?

張懷舊:網絡就是壹個虛擬的社會,其中什麽人都有,在不同話題與不同思想的引導下,他們會做出截然不同的反應與舉動。有些人是玩網絡的,有些人是被網絡玩的,網絡媒體的話語權與其社會影響力,除了網站本身,更多的網民應該承擔起應有的社會責任。

獨家責任:在作品的社會公平、法律、真實性和炒作方面,妳更看重哪壹點?

張懷舊:首先不要犯法。真實性對於壹個文學作品來說並不重要,怕就怕有些媒體把小說當成新聞來報。公平?我壹直對此不抱任何幻想。炒作有惡意炒作、無價值炒作與商業炒作,這些,對於網民、商人和文人都有不同的需求。對於我個人的作品,我更看重它的文學價值與社會意義,網絡炒作效果倒在其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