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豇豆栽種要高產,有哪些管理技術很關鍵?

豇豆栽種要高產,有哪些管理技術很關鍵?

豇豆,壹種外來蔬菜,有些地方又叫它“長豆角”“帶豆”“筷豆”等。因其營養價值高,富含維生素E、鐵鉀鎂等元素、硒、葉酸等,而廣受大眾的喜愛。新鮮嫩莢有多種吃法,可炒食、涼拌、腌漬,而老熟莢可取其豆粒當糧食用。在四川很多地方,人們特別喜歡拿這嫩豇豆腌泡菜,酸爽可口,很是下飯。

大棚栽種豇豆,可分秋冬茬、冬春茬、越冬茬,但以冬春栽培為主。冬春茬栽種壹般10月底11月初步播種育苗,1月上中旬就能采收。

下面,為大家分享大棚豇豆種植技術,以供農民朋友參考借鑒。

壹、栽培關鍵技術

A.選種。大棚種植豇豆,根據各地的氣候、環境等條件,壹般選擇耐弱光性好、耐濕抗病性強、溫度適應性強、經濟效益高的蔓生品種,比如龍須豇豆、之虹特早30等。

B.育苗。壹般來說,育苗定植方式栽種豇豆會比直播栽種增產30%左右,所以播種育苗是豇豆早熟增產的重要措施。但因豇豆根系的再生能力較弱,培育的幼苗苗嶺不宜過長,不利於定植成活。

建議的育苗方法:

(1)按4:6比例取腐熟農家有機肥、菜園土作為基土,再以每100公斤基土均勻混合1公斤磷酸二銨復合肥的標準配置成營養土,再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對營養土進行消毒。

(2)壹般每畝播種量3-4千克,用25-30℃溫水浸泡種子4-6小時。

(3)用10cm×10cm的塑料桶先填土5-7厘米,然後放入3-4粒浸泡過的種子,再覆土2-3厘米厚。

(4)播種後,為促進幼苗出土,白天溫度宜保持在30℃左右,夜間控制在25℃左右。壹般情況下,播種後7天就能發芽,10天左右便出齊苗。當幼苗出齊後,要適當降低大棚溫度,防止幼苗徒長,白天宜在23℃左右,夜間在15℃左右。

(5)定植前壹周,要著手低溫煉苗,此時還需保證土壤適當濕潤,防止幹旱。由於豇豆苗嶺不宜太長,故在育苗期間壹般不對其追肥。

C.整地。栽種豇豆的土地,要事先深耕細耙,並施足基肥。可每畝施加腐熟農家有機肥8噸、過磷酸鈣80-100千克、硫酸鉀50千克,將其均勻撒在地裏,再深翻30厘米,耙細整平後作壟,小壟、大壟分別保持在50厘米、70厘米,窄壟上扣薄膜,高溫悶棚4-5天,促進肥料轉化為土壤養分。

D.定植。豇豆苗齡在30-35天便可著手定植。需在壟上按照前密後稀,25-30厘米的株距挖穴定植,每穴保證2-3株。定植完成後,及時澆灌定植水,當水下滲以後,再覆土封嚴。

二,定植後管理技術

A.溫度管理。在定植後3-5天需適當通風,並悶棚升溫,加快豇豆緩苗。緩苗以後,棚內氣溫白天宜控制在25-30℃,而夜間不低於15-20℃。若是秋冬茬豇豆,冬季要加強保溫,以延長采收期;冬春茬豇豆,春季棚外溫度高於20℃時,可以撤除棚膜轉為露地種植。

B.水肥管理。水肥充足與否事關豇豆的產量和品質。定植後澆1-2次定植水以加快緩苗。當豇豆現蕾時可澆小水1次,並進行中耕鋤劃。初花期不用澆水。當蔓長1米左右、第1個花序坐住莢、幾節花序相繼出現時,需伴隨追肥澆1次透水,可每畝水沖施硝酸銨25千克左右、過磷酸鈣40千克左右。

完成施肥澆水後,豇豆生長發育較快,當葉片顏色變深,下部果莢伸長,中上部花序出現時,可再澆1次水。後續需按照“澆莢不澆花,見濕見幹”原則澆水,大量開花後可每12天澆小水1次。進入采收期後,結合澆水追施速效氮肥,壹般是1次清水、1次水沖肥,可每畝用硝酸銨35千克左右。

註意,若是出現“伏歇”情況,要特別加強水肥管理,以加快側枝萌發、花序再生,延長豇豆采收期。

C.植株調整。豇豆藤蔓高度達30-35厘米、出現5-6片葉時,要及時支架,可吊繩引蔓或插人字形支架。在引蔓的時候,壹定小心操作,不要折斷豇豆莖部,以避免下部側蔓叢生,上部枝蔓少,造成通風不良、落花落莢,影響豇豆產量。

掐掉主蔓第1花序以下萌生的所有側蔓,保證土壤養分集中供主蔓生長發育;第1花序以上各節初期萌生的側枝留1片葉摘心,中後期主莖生長的側枝留2-3片葉摘心,以促進側枝第1花序形成,保證側枝生長的結果枝結莢。主蔓爬滿架,長到15-20節要進及時掐尖,以促進各側蔓上的花芽發育、開花、結莢。

在第1個產量高峰期過去後,距植株頂部60-100厘米處,已開花的節位還會生長側枝,需要及時對其摘心處理,保留側花序。

 三、病蟲害防治技術

根據近年豇豆病蟲害情況統計看,多以煤黴病、白粉病、莖腐病,蚜蟲、豆稈蠅為主。下面,詳細介紹這幾種病蟲害的發病癥狀和防治辦法。

A.煤黴病。在豇豆開花結莢期多出現此病害,主要集中在老葉、成熟葉片。高溫高濕的生長環境,以及種植過密、通風透光差等田塊容易出現該病害。壹般來說,葉片染此病害先出現近圓形的黃綠色斑,隨病斑擴大而出現紫褐色或褐色,若濕度較大則葉片表面出現暗灰色或灰黑色煤煙狀黴斑。

防治措施:除了合理定植、強化苗期管理,重施有機肥和磷鉀肥等農業措施外,可在病害初期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靈粉劑600倍液進行噴藥處理,每7-10天噴灑1次,連續2-3次可控制該病害。

 B.白粉病。多由晝夜溫差大、多露潮濕、蔭蔽、幹旱等環境因素導致,病害出現後葉片正反面先出現白色小斑點,並不斷向外擴散成片,形成白色黴層。

防治措施:合理密植,註意排水,降低棚內濕度濕度。病害出現初期及時治理,可每畝使用三唑酮150-200克,兌水75千克噴施病害處。

C.莖腐病。主要由細菌引起,子囊菌亞門病菌從莖侵入,造成豇豆根莖腐爛壞死,多出現在高溫高濕環境。

防治措施:及時通風透氣、整枝疏葉、控制土壤水分,病害出現初期,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靈粉劑600倍液進行噴藥處理,每7-10天噴灑1次,連續2-3次。

 D.蚜蟲。葉面背面和嫩莖上發現大量成蟲或幼蟲,造成葉片向背面卷曲,甚至全株萎蔫。

防治措施:及時清除棚內雜草,蟲害發現時,可用40%樂果乳油600-1000倍液噴灑葉背,每5-7天1次,連續2次。

E.豆稈蠅。蟲害侵食根莖髓部,導致葉片變黃,情況嚴重會造成植株死亡,多發在高溫幹旱的情況。

防治措施:可用殺蟲雙300倍液防治。另外,該蟲害初期難以發現,應提前預防。

四,采收豇豆

當莢條長成粗細均勻、莢面豆粒不鼓起,但莢內種子已開始生長時,是嫩莢采摘的最佳時期。需要註意的是,在采收的時候,切勿傷及花序枝、花蕾,因為豇豆每個花序有2-5對花芽,但壹般只結2個豆莢,但若管理得當還是能結4-6個豆莢,從而提高豇豆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