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代的香港,大三蝦球只身離家闖天下,誤入香港黑社會,當過信使,做過扒手,搞過走私進過監獄,經歷過災難和磨難。流浪之後認識了遊擊隊成員,逐漸明確了人生方向。他帶領流浪兒童熟練地奪取了機槍,加入了遊擊隊,開始了新的人生裏程碑。他的作品於40年代末在香港報紙上連載,引起強烈反響。1985在內地以書籍形式出版,銷量20-30萬冊。後來被改編成話劇和電視劇,通過舞臺和銀幕為更多人所熟悉,久負盛名。
從創作時間上看,《蝦球傳》其實並不老(1947)。我們之所以把它放在“舊小說鋪”裏,主要是基於它的傳統創作手法——它是壹部娛樂性很強的通俗小說。
“張輝小說”是壹種具有中國民族氣質的小說形式,它起源於民間話語中的“講歷史”。自宋元以來,深受人民喜愛,代代相傳,成為中華民族特有的審美元素。《蝦球傳》當然沒有雙重標題,但內部借鑒了張輝小說以曲折、懸疑、別出心裁取勝的娛樂方式。大大小小幾十個故事,貫穿了香港草根少年蝦球傳奇的成長歷程。
那些有趣又驚心動魄的情節,總是讓讀者在為主角捏壹把汗的緊張中翻壹本書的所有頁面。
除了感人的故事,書中展示的香港獨特的殖民地城市景觀也令人耳目壹新。很多人佩服作者對香港人居生態的熟悉。無論是對黑社會組織結構、入夥規則、黑話手勢的介紹,還是對殖民背景下船屋和下層工人生活的展示,都盡收眼底。
這些娛樂策略大大提升了蝦球故事的影響力。在《華商報》連載時,廣受香港讀者喜愛。1985以書的形式在中國大陸出版,銷量20-30萬冊。後來被改編成話劇和電視劇,通過舞臺和銀幕為更多人所熟悉。
然而,娛樂化的通俗小說形式只是作者的壹種武器。本質上,《蝦球傳》可以說是壹部紅色經典。無論是從蝦球的成長軌跡,還是文中明確的仇恨,都不難看出這本書把黑暗埋葬成光明的大主題。此外,本書中新舊陣營尖銳對立的二元結構。也表明了作者的思想意圖。這些地方或多或少反映了當時港粵濃厚的左翼文化背景。
充分利用文學的娛樂消費功能,傳達作者對時代和人生的嚴肅思考,這是作者黃谷柳先生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