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吧,寫作文是培養人們的觀察力、聯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記憶力的重要手段。相信許多人會覺得作文很難寫吧,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家鄉的風俗初二的作文8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家鄉的風俗初二的作文 篇1“離家三裏遠,別是壹鄉風。”我們的祖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風俗習慣,我的家鄉——淳安也不例外,現在就由我來跟妳們講講淳安的風俗吧。
就在千島湖壹旁的金峰鄉朱家村,在每年的陰歷正月初六,他們的宗祠內就會擺滿101個豬頭,聽爸爸,說這個習俗可大有來頭呢,據說宋代大文學家朱熹是宋家村人民的祖先,還聽說,“賽豬頭祭祖先”這個習俗就是朱熹的重孫子,壹代壹代傳下來的這壹習俗,在當地已經有800余年的歷史了,在這壹天,各家各戶都會拿著自家的豬頭壹同擺到宗祠內壹較大小,並比賽誰家的豬頭最有創意,村裏頭最有威望的老人會對豬頭進行評議,最後選出最好的發紅包,發年畫以示鼓勵。
就在去年的正月初六,我和爸爸也去了壹趟金峰鄉朱家村,來看了壹場熱鬧又盛大的“豬頭大賽”。
我們到了那兒已經是上午十點鐘了,此時祠堂外面的空地已經被圍的水泄不通,現場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紅旗招展,人山人海,舞獅們踩著節拍輾轉騰挪,甚至還疊起了羅漢,神采奕奕,精彩非凡,為這個春節增添了幾分“精氣神”惹來了陣陣叫好聲。
我和爸爸好不容易才從這人流中擠進祠堂,只見100多個大豬頭,整整齊齊的擺在桌案上的提籃裏,壹個個都精心的“美顏”和“點綴”過。還配以萬年青,天竺葉,鮮花,水果,不少還貼著福字,喜氣洋洋,饞的我直流口水,要是現在可以吃的話,我真想上去咬兩口。
舞獅之後就是由村民演出的竹馬表演,濃妝艷抹的村民腰間系上竹馬,壹手拎著馬脖,壹手舞著馬鞭,和著音樂翩翩起舞。
最後,“豬頭大賽”經過逐壹比拼稱重,決出了壹、二、三名,掌聲和歡呼聲響徹了整個祠堂。
那天晚間,朱家村還舉行了豬肉宴席宴請所有遠道而來的賓客。
家鄉的風俗初二的作文 篇2春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不同的地方也會有著不同的習俗,那麽,今天我就來講講禹城當地過年的習俗吧。
年糕是禹城人過年必備的食品,當地人叫它“泡子糕”。先用準備好的糯米粉和面摻水攪拌均勻,然後切割成小塊、下鍋油炸,原本小塊的米粉團,瞬間變成壹個個杏仁般的圓泡。再把這些炸好的米泡加上飴糖,攪拌、粘合、搟壓成塊狀,大塊的年糕就成型了。怎麽樣,是不是很誘人呢。而我則有幸吃過壹次,那種味道甜甜的有些粘,像是粘米混合了紅棗的味道,吃起來滿滿的幸福感,到了現在年糕也是我回禹城之後必吃的壹道美食。這泡子糕的起源還有壹段歷史傳說。相傳清朝末年,禹城有壹名從事糯米經營的商人。在壹次運輸過程中,糯米因受潮無法售賣。商人於是將受潮糯米碾成粉後進行油炸食用,沒想到風味獨特。因其油炸過後稱”泡“狀,商人便為其取名為”泡子糕“。如今在禹城,”泡子糕“不但申請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成為春節人們走親訪友和婚宴餐桌上不可或缺的壹道甜點。
除此之外我們還要守歲,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壹,守歲之俗由來已久。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
新年的初壹,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壹歲。
過年是多麽美好呀,家人們都聚在壹起吃著年夜飯聊著這壹年的收獲,真是靜謐又美好。
家鄉的風俗初二的作文 篇3在中國這個古老而又巨大的國度裏,包含著許多小的城市,這裏的每個城市都有著自己歷史悠久的風俗。我的.家鄉——哈爾濱,就是壹個很有特色的城市。
說到哈爾濱,每個人都會想象到哈爾濱的冬天。在大多數人的心中,冬天是雕零的、荒蕪的,但是哈爾濱的冬天卻是壹片繁榮的生機。這生機的背後,正是哈爾濱最有特色的風俗——冰雪盛宴。
每年冬天,萬眾矚目的冰雪盛宴就會來到。在這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多姿多樣的冰雕,閃亮出眾的冰燈……
每個外地遊客來到哈爾濱,看到冰雕都會贊不絕口,為何?只看那冰雕花樣奇多,別具匠心,壹個冰雕,壹個故事。妳看那十二生肖的冰雕,壹個個如真的壹樣,仿佛在訴說著古老的傳說,讓人身臨其境。這其中有壹塑龍狀的冰雕格外的吸人眼球,栩栩如生,好似壹條真龍悠然地盤旋著,這不僅表現了手藝者的高超技藝,更體現了華夏兒女對於龍的傳說的敬愛與向往。
說完冰雕,我們來壹起看看冰燈吧!每到冰雪節的夜晚,光明隨著夜幕照亮了這哈爾濱的大街小巷,帶來光明的正是那精制而又小巧的冰燈。冰燈的起源,是早年間,靠近松花江的漁民和農民晚間用來照明用的。後來經過工匠們的改造,成為了現在人人喜愛的冰燈。做冰燈用的冰也十分考究,近其觀賞,見那冰白光四射,讓人不禁產生壹種威嚴神聖之感,遠觀之,見那冰光晶瑩剔透,如那十分稀有的珍貴寶石壹樣,讓人不禁想去觸碰、欣賞壹番。那冰燈,讓人在這深夜中毫無睡意,只抱著壹顆激動的心,對它戀戀不舍。
這就是我們家鄉的風俗——冰雪盛宴。因為有了這些別具特色的風俗,我的家鄉變得更美、更迷人了。我愛家鄉,愛它的風俗。
家鄉的風俗初二的作文 篇4做事情做的疲勞的中年人,喜歡吃優雅的下午茶的中年人,工作壹天回來的中年人,壹提起安吉的白茶,誰不是立刻想到壹杯碧綠、清澈的白茶水,還有那淡淡的白茶香。
每年的3月25日至清明節左右,是最熱鬧的時候。這幾天,遠在外地的親人都會趕回安吉采茶葉。淩晨五點,天還蒙蒙亮,正是人們睡覺的時候,但在這兒,家家戶戶都已經起床了。清幽的小路上時不時會閃過許多人影。他們無壹例外,都是要去茶山上采茶的。
我們這裏的茶山,特別多。每家每戶都能分到壹塊“領地”。那些茶葉,全市淡綠色的。壹些嫩綠的小芽在茶樹的腳邊生長,仿佛在尋求茶樹的庇護。所有人都眼疾手快的采摘著,只剩下我們在旁邊玩耍了。
烘制茶葉可費時間和力氣了,要準備上壹個大的工具(茶扁),再把大家辛苦摘來的茶葉撒在上面,晾幹後才能送上機器烘炒。炒好的茶葉要先挑渣,就是挑出那些有殘缺的茶葉。剛剛炒好,大人們就如火如荼的幹起來了。碩大的茶扁裏的茶葉被分成了好幾堆,大家的兩只手是壹刻也不得閑,總是壹大把壹大把地抓,兩只眼睛更是不會停下,抓來多少檢查多少。茶葉就像落花流水般往下掉。這邊好的那邊壞的居然不會走錯門。
我把包裝袋打開,弟弟塞入防潮劑,小姨和叔叔往袋子裏裝挑好的茶葉,媽媽給茶葉稱重,外婆用工具把包裝的口子封上——大功告成了。然後包裝好的茶葉就會有三個命運:壹個是被我們賣掉,壹個是拿出去送人,最後壹個是自己喝了。咦,爺爺呢?原來是被我們遺忘在了壹旁,正悶悶不樂地喝著茶呢!
拿點白茶泡上,妳就會看到壹杯碧綠、清澈的茶水在妳面前,還能聞到淡淡的清香。喝下去沁人心脾,白茶是提神醒腦、清涼解渴的飲品。
白茶,和我們,和安吉聯系在壹起,白茶已經融入了我們的生活。
家鄉的風俗初二的作文 篇5連綿不斷的山峰;壹眼望不到邊的湖;數不盡的高樓大廈……這,就是我的家鄉——千島湖。
要說我的家鄉有什麽特別之處?那可就多了,有三角戲、竹馬、舞龍燈等等。但是我從小在人們口中聽到最多的話就是討論竹馬的。當然,從小在千島湖長大的我對竹馬也十分有興趣。
在竹馬這項藝術中,有很多能體現千島湖民風的地方。無論是做竹馬的手藝,還是跳竹馬的姿態,沒有壹處是不令人陶醉和贊賞的。
雖然身在千島湖,可看竹馬表演的機會卻很少。每壹次觀看竹馬表演,都會非常激動,以至於睡不著覺,吃不下飯。記得我第壹次觀看表演,是在書香彌漫的校園裏。
在我四年級時,學校裏建了壹個陽光圖書館,裏頭各式各樣的書都有,在圖書館裏還有壹個竹馬館。在竹馬館門外的墻上,掛滿了關於竹馬的解說和圖片。好奇的我看了所有資料,看完資料,我對竹馬這個新鮮玩意兒入了迷。
沒過幾天,學校的主席臺上被布置得漂漂亮亮:紅色的地毯、彩色的背景、還有背景上四個紅色大字“淳安竹馬”。對竹馬正感興趣的我頓時眼前壹亮。布置完場景,老師就在教室裏宣布了第二天要表演竹馬的消息。那晚,激動的我在床上興奮的睡不著覺,滿腦子都是第二天表演的事。
到了表演的時候,同學們到了操場上,滿臉期待的我聚精會神地盯著。演員出場了,紅色、綠色、黃色、白色、黑色等五色竹馬入場了,在竹馬館門外的資料上,我了解到:表演竹馬的都是青少年男女,分生、旦、凈、醜的角色,正生騎紅馬、青衣騎黃馬、小生騎綠馬、花旦騎白馬、小醜騎黑馬。還有,上面寫道黑馬最活潑。半信半疑的我壹看,果然,小醜騎著黑馬,拿著馬鞭,蹦來跳去。紅色的狀元馬,讓我立誌前行,也代表千島湖的成功,黑馬還有前程似錦的寓意,寄托著千島湖人對未來的美好憧憬。
表演結束,我對我的家鄉千島湖又有了新的感覺。這是我的家鄉風俗,既讓千島湖有了代表作品,又凸顯了淳安“錦山秀水,文獻通考名邦”的獨特神韻和風采。
家鄉的風俗初二的作文 篇6俗話說:“百裏不同風,千裏不同俗”。我的家鄉在江蘇泰州,在我們家鄉有著自己獨特的風俗,小夥伴們,我就給帶大家感受下屬於我家鄉元宵節的狂歡吧!
元宵節作為春節的壹個非常重要的節日,雖然元宵節沒有大年初壹那麽熱鬧,但是元宵節是春節的尾聲,過好元宵節,象征的整個春節的圓滿謝幕!
正月十五鬧花燈、大街小巷張燈結彩,壹家家點亮盞盞精致的燈籠,照亮了城市的每壹個角落,人們三五成群,壹家人早早的吃完晚飯,來到非常熱鬧的街市,東逛逛、西看看。街上的商鋪都鋪滿了有關元宵節的商品,大人和孩子們挑選著各自喜愛的東西,臉上洋溢著快樂的微笑,我想這就是屬於元宵節的狂歡吧。
元宵節自然少不了吃元宵、賞燈、猜燈謎。孩子們吃著以芝麻、白糖、豆沙等餡料,用糯米粉包的圓子,寓意著團團圓圓、吉祥如意;正月十五元宵節是壹年中第壹個月圓之夜,也是壹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象征著春天的到來,人們都爭先恐後地走出家門,聚集在壹起,欣賞著美麗的夜景、享受著春天即將到來的氣息。
元宵節除了吃以外,最有趣的習俗就數賞燈和猜燈謎了,相傳漢明帝永平年間,皇家為祈求來年風調雨順,每逢正月十五便下令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參拜神佛。此後這種風俗便流傳到民間,直至現代,人們為了增加其賞燈的趣味,便在各種彩燈下懸掛著紅絲帶,在絲帶上寫著謎面,讓大家來猜謎底,大人們聚集在壹起,互相競猜著,人們絞盡腦汁地冥思苦想,終於猜出謎底,臉上充滿了勝利和喜悅的笑容,我想這就是屬於元宵節的狂歡吧。
走在喧鬧的街上,大人們牽著小孩的手,小孩們手牽著各式花燈,盡情著享受著節日的快樂,以飽滿的熱情迎接著壹年新的開始,享受著美妙的元宵節的狂歡。
家鄉的風俗初二的作文 篇7“咚咚鏘,咚咚鏘,財神爺來咯……”兩只槳在“海浪”裏翻騰,兩條腿快速的前後翻飛……這,就是我美麗家鄉的習俗——劃旱船。
劃旱船,顧名思義,就是在陸地上劃船,“旱船”是依照船的輪廓而制成的木架子,然後在木架的周圍圍上藍色布簾,畫上白白的波浪,仿佛小船在大海裏乘風破浪。通常是壹位姑娘,從旱船底下的洞鉆進去,手扶著船邁著碎步往前走。當然,每條“旱船”旁邊都有壹位右手搖蒲扇,左手扶槳的“艄公”,他壹手比畫著蒲扇,壹手搖著槳,同時兩人高聲的唱著戲,壹艘快樂的“旱船”就出發啦!
新年喜慶的“劃旱船”活動開始了,整條街上擠滿了圍觀的鄉親,人頭攢動,摩肩接踵,好不熱鬧!突然,鄉親們都不約而同朝著壹個方向張望——“旱船”劃過來啦!
壹個身穿紅袍、面容姣好的姑娘站在“旱船”中,邁著歡快的碎步往前走,跟在她身後的艄公,壹邊使勁地舞著蒲扇往旱船簾子上扇風,壹面劃動著槳,旱船搖搖擺擺,猶如在大海上航行,惟妙惟肖!
這時,只見那艄公扯開嗓子高聲唱戲:“今年風調雨順,喲……喲……”看熱鬧的鄉親們和著艄公身後的樂團壹起應聲:“喲……喲……”同時鑼鼓恰到好處地敲了起來:“咚咚鏘!咚咚鏘!”所有的聲音交融在壹起,非但不會讓人感到雜亂,反而是那麽和諧。那麽鏗鏘有力!別有壹番韻味。
忽然,艄公將蒲扇別在腰間,壹手扶船,壹手加大力度劃槳,原來這是遇上“驚濤駭浪”了!“財神爺來咯,喲!喲!”艄公又壹次嘹亮地唱了起來,鄉親們高亢的聲音壹唱壹和:“喲……喲……”這不僅是家鄉傳統的習俗,更是人們在祈福,盼望著今年大豐收,風調雨順。
“財神爺來喲……”隨著旱船搖搖晃晃的遠去,聲音也漸漸散去,夕陽西下,小鎮慢慢恢復寧靜,但方才那高亢、激昂的歌聲始終縈繞在鄉親們心中,陪伴他們開始新的壹年……
家鄉的風俗初二的作文 篇8“十裏不同風,百裏不同俗。”有的地方在過春節時會吃餃子,有的地方在過春節時會吃湯圓,而我的老家在過春節時會吃苕(sháo)粉坨,寓意團團圓圓。
苕粉坨跟包子差不多,不過外面的皮是用苕粉做的,而且裏面的餡料多用五花肉、蘿蔔丁、藕丁等調成。
我聽媽媽說,包苕粉坨講究壹個快字。首先是做苕粉皮,我們先用開水沖泡紅薯粉,在它凝固時立刻倒入保鮮袋保溫。不過不要以為這就能休息了,現在才是重點,我們需要迅速開包,因為苕粉皮冷了就包不了苕粉坨了。包苕粉坨分三步:先是把剛做出來的苕粉皮捏成窩窩頭的樣子,然後把調好的餡料放進去,最後收口,壹個飽滿的苕粉坨就做好了。高手做的苕粉坨表面光滑,而我這種新手做的,那自然就是疙疙瘩瘩的了。
苕粉坨做好後,那自然是要去煮了,不得不說,這煮苕粉坨也是壹門學問。煮苕粉坨壹般要15分鐘。煮的時間短了,那苕粉坨就不好吃。煮的時間長了,那苕粉坨就要“破肚流腸”了。
煮好後的苕粉坨已比之前大了壹倍,外皮晶瑩剔透,裏面的餡料誘人至極。這時的苕粉坨已經可以食用,但我們家壹般還要用醬油、蒜瓣炒壹下,這樣可以讓苕粉坨更香。
苕粉坨出鍋後,香味撲鼻,原本晶瑩剔透的外皮上裹了壹層醬油,讓人食欲大發。不過這時可不能直接吃,剛出鍋的苕粉坨燙得很呢,我們要先在皮上咬壹個小口,然後往裏面吹吹風,等它差不多涼了才能吃。壹口咬下去,富有韌性的苕粉皮,脆爽的藕丁,飄香的五花肉,濃郁的醬油……這多種口感夾雜在壹起,那味道無法形容。
不過苕粉坨因為制作繁雜,而且不易儲存,所以壹般只有在春節才能吃到。